——儋州市白马井中学 75 届高中同学50 周年联谊会记
潘汀河(校友、特邀嘉宾)
编者按:有人说世间惟有窖藏酒与同学情愈久愈浓,故欲晓同学情,请尝窖藏酒;欲知窖藏酒,请品同学情。白马井中学高中同学五十周年联谊会很好的诠释了这一点。
“人生交契无老少,论交何必先同调。” 白驹过隙,转瞬五十载。8 月 5 日下午,儋州市白马井中学 75 届高中41 位同窗满怀期待与激动,相聚白马井镇福安大酒店,共赴这场跨越半个世纪的重逢。本次联谊会以“同窗一别五十载,学友情深半世缘”为主题,不只是一次简单的聚会,更是一场对青春岁月的深情回望,对历久弥新的同窗情的隆重礼赞。
穿透岁月的毕业照,一切尽在不言中。
五十年前,他们怀揣着梦想与憧憬,踏入白马井中学,“共取寒窗三柱暖,同围陋室一灯明。” 那段时光里,阳光与欢笑同在。校园的每个角落都留下青春的足迹:教室里埋头苦读,课堂上老师谆谆教诲,课间走廊里的笑声与争论,酸梅树下的长椅与花香,操场上皆是最纯粹的美好。
左一吴有程、左二潘汀潮、右一王强、左三吴三凡、右二高石琼、右三吴承安
当毕业的钟声敲响,同学们各奔前程。在特殊年代同学们纷纷响应号召奔赴农村。田间地头,烈日之下,汗水浸透衣衫;艰苦中,“肝胆一古剑,波涛两浮萍”,让情谊更深。夜晚围坐,回忆校园,仿佛快乐能驱散疲惫;在广阔天地里,他们经受风雨,磨炼意志,收获成长。半个世纪倏忽而过。同学们历经人生起伏,品尝甘苦,但同窗情谊始终深植心底,从未褪色。天各一方,仍彼此牵挂;偶闻音讯,便打听近况,默默祝福——“常思往日芝兰趣,珍重今生同学情”。 联谊会现场温馨而热烈。当阔别五十年的同窗再度相见,万语千言化作紧紧拥抱与滚烫泪水。曾经青涩的少男少女,如今两鬓斑白,眼中却仍是那熟悉的光芒。从1975 年走出校门、上山下乡的岁月,是青春热血的挥洒,是人生最宝贵的财富,更是一生难以忘怀的记忆。(左吴承安,右潘汀河)
吴承安同学身高一米七八,学生时代就以一记漂亮的三分球名震全镇。1976 年,儋县长坡糖厂组建职工篮球队,在一场镇际友谊赛中,他腾空跃起投中的压哨球让糖厂领队当场拍板特招。进厂后,他白天在压榨车间挥汗如雨,夜里捧读《制糖工艺学》至深夜,从普通工人一步步成长为生产科长。1992 年国企改革浪潮中,他临危受命接任海头糖厂厂长,顶着质疑推行“技改+联产”模式,不仅使濒临亏损的糖厂扭亏为盈,还建成当时海南西部最先进的精炼生产线。2000 年体制改革后,他出任南华糖业集团副总裁,却仍保持着生活的质朴:办公室沙发缝里常留糖渣,皮鞋上总沾着厂区泥点。更令人称道的是他的桑梓情怀——白马井教育基金会成立十三年来,他年年不落;今年又捐出五千元,持续为家乡教育添砖加瓦。 吴三凡,1975年到禾能村插队。他以坚韧品格写下动人篇章。他被安排住在吴文伟夫妇家,两位老人视他如子:添新书桌、烧热水、另煮白粥;义母为给他治咽喉炎深夜寻药治扭伤脚,一家人常为他洗衣缝补。他踏实肯干,从一队出纳做到十队队长,抓水利、跑肥料、带头垦荒,使十队产量年年攀升,超越多数队。他与村民情深义重:渔民、瓦匠都成了朋友,重活累活大家抢着替他分担。 1980年,他被招进儋县财税局,2000年11月任儋州市国家税务局局长、党组书记。却始终不忘养育之恩,每月回乡看望“父母”并送上生活费;义弟创业,他鼎力相助;二老患病,他床前尽孝。义母去世,他电传祭文;义父离世,他守灵七日、披麻戴孝。他常给子女讲述往事,把艰苦、正直的家风代代相传。 2016年,他从海南洋浦经济开发区国税局副局长、调研员退休后,连续三年以自己的工资慰问禾能村民特困户、困难户、五保户,以此回报村民们。他本可在市区安享晚年,却执意回到白马井镇,挑起镇商会党支部书记的担子。面对“一把年纪别折腾”的劝说,他仍把“支部建在产业链上”的作战图挂上墙。2024年,“全国镇级四好商会”牌匾送到镇里时,他正蹲在商会门口帮商户搬货,粗布衬衫后背汗渍斑斑,笑容却像当年接到进儋县财税局工作通知书一样灿烂。 更令乡亲们动容的是他坚持了十三年的助学路。自2012年起,每年金秋开学,他都会准时出现在白马井教育基金会和三江巷助学基金会的捐赠现场,手里捏着红纸包好的助学金——少则一千,多则三千。逢年过节,受过资助的孩子回乡探望,他必带他们去义父义母坟前,指着墓碑说:“记住,真善是会生根的。”从知青到局长,从游子到乡亲的“贴心人”,变的只是身份,那颗赤子之心从未改变。
林琼菊同学自青年时期便展现担当,高中时担任学校团支部副书记,积极组织校园团务工作。毕业后落户白马井镇渔业大队,扎根基层积累经验。1976年2月,她参加海南行政区党委组织的社会主义路线教育工作队,驻新英公社工作期间,曾担任工作队临时党委委员之职务。 1978年至2013年期间,她先后在儋县食品厂、儋州市纪律检查委员会部门工作,曾任纪检信访办副主任,用心倾听群众诉求化解矛盾。1994年任儋州市人劳局副局长。2001年至2004年期间,曾兼任儋州市社会保障局局长、市地税社保费征稽局局长,2010年曾任儋州市地税局党委委员,社保费征稽局长(副处)。林琼菊同学2013年退休,她工作经历丰富,踏踏实实做事,明明白白做人。
林乃岳是白马井中学 75 届知青,上山下乡至腾根大队后,主动扎进田间地头,以 “脱层皮、换颗心” 的决心投身火热的生活。清晨,他跟着老农学犁地,手掌磨出血泡仍攥紧犁把;雨夜,他冒雨抢收集体稻谷,浑身泥浆却笑着说 “这才是知青该有的样子”。他帮孤寡老人挑水劈柴,逐渐褪去学生气,成为乡亲们口中 “能扛事儿的小林”。79年参加儋县第一批考干,分配到干冲公社,在公社期间,他走遍每一个生产队,蹲点调研时睡过牛棚、吃过百家饭,他秉持 “群众的事无小事”,调解邻里纠纷时总能说到百姓心坎里,推动创办的社办企业让闲置劳动力有了增收门路。凭借这份扎实作风,他从普通干事一步步成长为干冲镇团委书记、副镇长、办事处副主任(正科),并负责洋浦港建设第一期征地、拆迁工作;2000年负责洋浦经济开发区计划生育工作,2007年任副调研员,他用知青时期练就的 “泥腿子” 功夫,在不同的岗位上续写着为群众办实事的初心。 黄远明同学,在知青岁月中手不释卷,夜夜就着煤油灯微光苦读;被分配到儋县财税局时,仍挑灯夜学,终以优异成绩考入广东广播电视大学。毕业后,他回到儋县税务局,踏遍乡镇企业,征管与宣传并举,情理并重,铁腕堵漏,练就“政策一口清、数字一脑明”的硬功夫,以赤诚之心为国聚财,赢得各方赞誉。1996年,因业务精湛、协调有方,升任儋州市国家税务局办公室主任,此后在税政法规、收入核算科等岗位上树立“零差错”标杆。
撰写的每一份先进材料,都助力单位摘得市、省乃至全国“文明先进单位”称号;每一块奖牌,都凝结着他的汗水与心血,闪耀着令人敬佩的光芒。

潘汀潮,1975 年插队禾能,终年一袭洗得发白的卫衣,兜帽里几缕墨发微卷;浓眉下是一对映着琥珀光的黑瞳,一笑左颊陷出浅窝。脚蹬溅泥的帆布鞋,却背着磨旧的黄皮挎包,包口系一条白毛边手巾,头上再扣一顶压得扁塌的草帽。 每周六,他步行十里到公社书店——借书、抄书,《福尔摩斯探案集》被他翻得起了毛边。1978 年分入南司:先当 2 字头渔轮水手,后调电影队跑片,再调派出所。配五式手枪,25米靶射击次次考核均获优秀,人送绰号“神枪小潘”。1992年调洋浦经济开发区公安局,无论在派出所、还是在看守所工作,执法为民记心头,连续3年被评为先进工作者,后任正科级退休。
吴有程,1975 年高中毕业后,他回到渔业大队,在风口浪尖里锤炼出渔民的韧劲。1978 年应征入伍,成为郑州空军一名地勤战士。部队几年,他摸爬滚打,炼就一身铁骨;退伍那天,面庞晒得白里透红,被战友笑称“军人帅哥”。此后,到县水产局工作,从渔需门市部负责人到总公司副经理兼洋浦油库站长,吴有程始终带着军人的果敢与渔民的质朴。他掌管的洋浦油库昼夜灯火通明,像洋浦湾的一座灯塔:为过往船只导航,也以平价好油惠及四方。每天拂晓,挂着各地牌照的渔船、邮轮排成长龙,桅杆林立,如旌旗招展。当地渔民提起“吴站长”,总竖起大拇指:“这盏灯,照的是海路,暖的是人心!”
高石琼同学下乡到腾根大队,1978 年怀揣报国之志应征入伍,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空降兵。初入军营,他在伞训场摸爬滚打:叠伞包的每一道折痕、跃出机舱的每个姿态,都以近乎苛刻的标准反复打磨。烈日下,伞绳勒破掌心,他咬牙坚持;暴雨中,他在模拟舱内反复演练跳出与着陆动作,汗水雨水浸透作训服。驻守中原期间,他多次执行特殊巡逻和应急救援。4000 米高空空气稀薄,每次跳伞都险象环生,他却总能精准操控降落伞,如一朵绽放的“伞花”。退役前的最后一次任务,是 400 米低空战备跳伞,稍有差池便危及生命,他凭过硬本领与沉着心态圆满完成,为部队提供了关键数据。服役期间,他先后荣获“优秀义务兵”“跳伞标兵”“连队嘉奖”等荣誉,用青春热血诠释“钢铁伞兵”的担当,将知青的坚韧写进祖国蓝天。退伍后分配到县粮食局,一直在基层粮食管理所工作,在征购与储存国家粮食尽心尽职,从仓管员、出纳、会计、到调任海头粮所主任至退休。 万烈雄同学 1975 年高中毕业后回福村当回乡青年,后凭自身努力考入华南理工大学,毕业后,曾任职茂名石化公司经理,直至退休。
黎新武同学,退休后一头扎进中医世界,将晚年时光酿成了一味济世 “良方”。最叫人信服的是他的独门疗法,针对 “骨瘤”,西医叫作 “成骨肉瘤”。此病在早中期间,用药三剂可解除病至痊愈。此外,对于跌打扭伤用药如神,其它凝难杂症也药到灵效,他主要收集民间单方加配方增强药力。 (左李长月,右许堂明)
许堂明和李长月同学,毕业后背着行囊,随着浩浩荡荡的知青队伍,奔赴白马井寨基村。彼时,李长月是众人眼中的 “高岭之花”,美丽而温婉,而许堂明,踏实又可靠,在下乡的日子里,两人的命运悄然交织。初到寨基村,繁重的农活、简陋的生活条件,让这群年轻的知青们倍感艰辛。烈日下,他们挥汗如雨地插秧、除草;月光里,围坐在一起分享一天的疲惫与收获。在那些艰苦的岁月里,许堂明总是默默守护在李长月身旁,帮她分担重活,在她失落时给予安慰。李长月也在点滴相处中,看到了许堂明的善良与担当,两颗年轻的心渐渐靠近,下乡的日子因彼此的陪伴,有了别样的温暖与甜蜜。1978 年 3 月,许堂明穿上了军装,成为一名光荣的解放军战士。离别时,两人红着眼眶,千言万语化作一句 “等我”。此后,书信成为他们联系的纽带。许堂明在信中诉说着部队的训练与成长,分享着保家卫国的自豪;李长月则在信里描绘着村里的变化,倾诉着对他的思念。一封封书信,穿越千山万水,承载着无尽的牵挂与爱意,让他们在漫长的分离中,始终保持着心灵的相通。退伍后,许堂明被分配到儋县水泥厂,凭努力,任生产副厂长。幸运的是,李长月也来到了这里。重逢的那一刻,所有的等待都化作了幸福的泪水。不久,他们携手步入婚姻的殿堂,以为从此能过上安稳的日子。然而,生活并非一帆风顺,随着时代的变迁,他们先后下岗。面对困境,许堂明和李长月没有怨天尤人。他们拿出积蓄,开了一家小卖店。清晨,天还未亮,两人就开始忙碌地整理货物;夜晚,直到最后一位顾客离开,才关门休息。日子虽然辛苦,但他们相互扶持,彼此鼓励。在小卖店的方寸之间,他们用勤劳和坚韧,重新打造出属于自己的幸福岁月。岁月流转,当年的知青少男少女已不再年轻,但他们的爱情却愈发醇厚。那些共同经历的风雨,都成了爱情最美的见证,在时光的长河中,熠熠生辉,诉说着平凡而又动人的故事。
王强、陈建业、许国正、符大吉、吴春兰、钟垂虎、许琼莲、李建森、谢忠、李英、郭红花、丁顺兰、谢邦全、万丽芳、吴娟琼、许东华、刘金秋、郑书雄、万锦绵、万祝俭、万元美、符任瑞、万赞统、羊建新、谢全山、王健、王启新、符贤位、张培侬、张达才、李建国、陈明军、陈开明、李坚等同学同样表现优异,这里不一一举例,改革开放后,其它同学也通过自己的努力,走上新的工作岗位,有的在公安战线上写就人生,有的在教育战线打拼人生,有的入伍从军,有的分配在国有企业,他们凭着一身热血,积极投身到社会主义建设的热潮中,他们在各个岗位上兢兢业业。然而,时代的浪潮汹涌澎湃,他们当中有一部分人在工作遭遇了失业的困境,生活一下子变得艰难起来,经济的压力、未来的迷茫如影随形。他们坚信,只要跟党走,未来一定更加美好。他们以坚韧不拨的精神,积极面对生活挑战。他们从不放弃,始终以顽强的意志和不屈的精神,为共和国的建设添砖加瓦。 他们这代人还是懵懂孩童时,便遭遇了天灾的肆虐。饥饿如影随形,物资极度匮乏,他们在艰难困苦中学会了坚韧与忍耐。每一粒粮食都显得无比珍贵,每一件衣物都缝缝补补又一年然而,生活的磨难并没有压垮他们,反而让他们更加珍惜来之不易的一切。紧接着,少年时期的他们又深陷 “文革” 的漩涡。学校停课,学业中断,社会动荡不安。他们在迷茫与困惑中寻找着方向,在混乱与喧嚣中坚守着内心的纯真。尽管失去了在课堂上安心学习的机会,但他们在社会这个大课堂中,学会了思考,学会了辨别是非善恶。1975 年,高中毕业后的他们,响应国家的号召,毅然决然地踏上了上山下乡的征程。那时的他们,风华正茂,怀揣着对未来的憧憬与梦想,告别了熟悉的城市,告别了亲人朋友,奔赴农村广阔天地。他们相信,在那里,他们能够大有作为,能够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初到农村,艰苦的生活条件让他们措手不及。简陋的住所,粗糙的食物,繁重的体力劳动,都给他们带来了巨大的挑战。然而,他们没有退缩,没有抱怨。他们跟着农民伯伯学习种地、插秧、收割,从一开始的手忙脚乱,到后来的熟练自如。他们在烈日下挥汗如雨,在寒风中坚守岗位,用青春和汗水浇灌着这片土地。在农村的日子里,他们与农民们建立了深厚的情谊。他们的淳朴善良、勤劳朴实,深深地感染着他们。农民们手把手地教他们各种农活技巧,在他们生病时,送上温暖的关怀和照顾。他们一起劳动,一起生活,一起分享着喜怒哀乐。这些真挚的情感,成为了他们在艰苦岁月中最温暖的慰藉。中年时期,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了神州大地。他们积极投身于这场伟大的变革中,用自己的智慧和力量,为国家的发展贡献着一份力量。有的同学凭借着在农村锻炼出来的坚韧不拔的精神,在商海中拼搏奋斗,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有的同学则选择了继续深造,在学术领域里发光发热;还有的同学扎根基层,为农村的发展默默奉献着自己的一生。无论身处何方,从事何种职业,他们都始终牢记着自己是一名知青,都始终保持着那份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理想的追求。 50年过去了。当年那群青涩的少男少女,今天已两鬓斑白,满脸沧桑。但当他们再次相聚在一起时,仿佛又回到了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少年乐相知,衰暮思故友。” 他们回忆着童年的趣事,少年的懵懂,青年的热血,中年的奋斗,老年的感悟。他们感慨万千,泪水在眼眶中打转。这 50 年,他们经历了太多的风风雨雨,太多的坎坷挫折,但他们始终坚强地走了过来。在这次聚会上,他们共同唱起了当年的歌曲,那些熟悉的旋律,仿佛带着他们穿越时空,回到了过去。他们一起回忆着在农村的点点滴滴,那些曾经的欢笑与泪水,都成为了他们生命中最宝贵的财富。他们互相倾诉着这些年来的生活经历,分享着彼此的喜怒哀乐。他们为彼此的成就感到骄傲,为彼此的幸福感到欣慰。 6日清晨,75届高中同学们满怀期待,开启了三天两夜的环岛之旅。岁月虽拉开了相见的距离,重逢的喜悦却在出发瞬间满溢,一路欢歌,笑声不断。棋子湾的浪、鱼鳞洲的风,裹挟着往昔记忆扑面而来;鹦歌海盐场的“天空之镜”,映出鬓角微霜却依旧灿烂的笑颜。漫步三角梅科博园,繁花簇拥间,青春的炽热与当下的温情悄然交织。从太阳湾到海棠花语,从分界洲码头到神州半岛,每一处风景都成了承载情谊的底片。 在临高角解放公园,同学们驻足凝视热血丰碑,海风诉说着峥嵘岁月。先辈们的英勇事迹,让大家眼眶湿润,也让这场重逢有了更深的意义。此后石梅湾观浪、山钦湾寻幽,于博鳌玉带湾追忆“海的故事”,在木兰湾风车海岸展望未来。三天两夜的旅程,不仅是美景相伴,更是同窗情在岁月里的再度升温,让他们愈发坚信:久久不见久久见,久久见了还想见。 岁月如诗,青春无悔。这些50后同学们,虽然一路坎坷,但他们始终坚强地面对生活,勇敢地追求梦想。他们用自己的一生,见证了国家的发展与变迁,也为国家的繁荣富强贡献了自己的力量。今天,他们更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㥻党恩,听党话,跟党走,把这份赤诚与担当化作再启程的号角。他们相信,他们的经历,将成为后人宝贵的精神财富,激励着他们在人生的道路上勇往直前,就像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所表达的那般,即便时光流逝,这份同窗情谊也会永远在岁月长河中闪耀,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珍惜情谊、勇敢前行 。


左摄影师、吴三凡(中)、右潘汀河
最后,祝愿同学的情谊地久天长,祝愿每一位同学身体健康,家庭幸福!同学们共同期待再次相聚!在这里感谢75届高中同学50周年联谊会筹备组人员辛勤劳动和精心组织。 签名墙,一笔一划皆关情,镌刻心里的面容,风雨冲刷愈显真。
一韵山歌唱尽情,千年古郡文化底蕴之深厚,于此可见一斑。东坡何以居儋三年而不怨?文脉相通之故也。谪儋伊始,闻“夷声彻夜不绝”,心勃勃焉!遂萌“吾本儋耳人”之念!于是设馆授徒,敷扬文教。走时依依,遂有《别儋耳黎民》诗焉! 视频与文章,相得益彰,将聚会的欢娱及意义表现得淋漓尽致,将成为今后永久的回忆。
没有攀比,没有炫耀,一扫当下同学聚会的陋习,将聚会的本义重现人前。
摄影:王亮明
校对:黎新武、高石琼
编辑: 黄远明、王强
审核:吴三凡、吴承安
文章开篇便以半世纪惊涛、一瓢白马涌泉的咸涩,和八千里路云月、一纸滚烫素笺的柔情缓缓铺陈。
作者潘汀河肩背行囊,也背负青春,循着“同窗一别五十载”的经线,穿行在数十位学子跌宕的命运纬线之间,替他们把这趟环岛盛会织成一幅壮阔而温热的长卷。
他不粉饰“青春无悔”,而让时间自己说话——让伤疤、白发、跑调的《橄榄树》作证:真正的重逢,从不是回到过去,而是带着过去继续上路。
掩卷之际,白马涌泉的潮声仍在耳畔澎湃;那一群被岁月磨平棱角却依旧炽热的同学,正把半世纪风雨折作一盏长明灯,留给后来人照路。
黄远明同学的评论,可谓锦上添花,阐明了同学聚会过去的凝重与现在的意义。就用它来作本文的收官之笔吧!
——编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