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南宫珺 南宫鑫
慕莲姨姥姥是我们奶奶的姨表妹。她求学工作后就离开老家,但两家因长辈年少时沉淀的亲情,一直走动联系着,并且年趋亲密,会在年节或时令期互寄一些特产以表情意。她退休后每年都要在夏天回老家住上一段时间,奶奶在世时也总要在这个时候去她家里转转甚至住上几天,说上一些只属于她们的体己话。前段时间听说她回来了,我们就去看她。虽说姨姥姥是八十有余的人,但一如既往的乐观热情,一如既往地给予我们鼓励指导。此外,还送了我俩一本她选编的《陈振民诗词精选三百首》及陈的其它零碎诗篇,读罢内心深受感动。
感谢作者对乡村生活的细腻观察和情感。我们不认识陈振民老师,但读他的诗宛如他就是在我们身边邻里的人一样, 他用一双敏锐的眼睛捕捉到我们日复一日春来暑往四季轮回中寻常乡村生活的不一样,而这不一样却能带给我们同感共情甚至是更深层的思考。其中有一首《柿乡风景》是这样写的:“一进山村耀眼明,沟坡树树闪灯笼。门前屋后腾烈焰,窑顶园中落彩虹,雄,雄,雄。
男笑语,女歌声,摘灯镟柿各成风。艳招塞外商车到,甜引东瀛票子丰。红,红,红。”简短的文字一下子就把我们每年摘收柿子的场景跃然纸上,描写的惟妙惟肖。我们宛如又回到那个柿子成熟的时节。那时,会看到爸妈顶着烈日在地里摘收柿子,红彤彤地好似灯笼的柿子此刻在家人的眼里是希望和欣喜;会看到奶奶坐在门廊下手不停息地镟皮作柿饼,笑意盈满的脸上写着任劳任怨和知足;也会看到姨姥姥收到我们寄去自家制作的柿饼后,分送她的同事好友时洋溢在心里脸上的自豪。近几年因种种原因柿子生意不景气,也无这种繁忙,但奶奶种在院子里的那棵柿子树依旧象奶奶在世时沉甸甸地挂满枝头。我想今年我们一定在柿子成熟的季节回村里回老宅,睹乡貌听乡音,感乡情解乡思,再看那片柿子红。
感谢姨姥姥对生命本质的不懈追求和热爱。姨姥姥年轻时就是时常挂在家里人嘴上的骄傲,她靠着自身的努力在外拼搏出一番成就,表哥表姐在她的教育影响下也在学业工作中不甘落后。尤其是她退休后,更无畏年龄,做过家装,做过缝纫,学过插花手工,学过乐器绘画,从小到大,印象中慕莲姨姥姥一直是那样的精力充沛,自信爽朗,总是保持着那种活力和热爱,不服老的样子。尤其是近几年,她更不惧八十多岁高龄,学会上网,学会智能手机操作,更捡拾起对文字的喜爱,笔耕不辍,传递着真善美。这次和她交谈,更深切地感受到她那饱经沧桑后的智慧从容,她那岁月不曾沾染的热情热心;她身上那种没有年龄痕迹的年轻思想状态。她对我们的开导,对我们的鼓励,对我们的启迪,让我们又燃起对生活馈赠的感恩,激起对未来美好的畅想。每个人都有不一样的人生,都会有这样或那样的遗憾、不完美、基至是不易的苦难,但我们每一个人都要珍惜此刻拥有的,并永葆不止息的追求。宛如家乡的那片柿子园,不畏风霜,年年将喜庆和希望,红彤彤喜盈盈充满力量地挂满枝头。姨姥姥这种跨越年龄代际的交流将会激励我们也努力成为姨姥姥希望我成为的样子。
陈振民老师和姨姥姥两位岁逾八旬的老人通过他们的诗词,通过他们的言行,让我们学会感念平凡生活的美好,追求生命人生的精彩,象他们一样,不在于年轮数量,始终做一个眼里有光心里有爱的人,珍惜点滴生活瞬间,活出自己独特的色彩。
2025.7.26
都市头条编辑:张忠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