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名誉社长:王德席 陈长海
社长:陈常河
总编:陈常河
副社长主编:王小强
副社长副主编:李云峰 李宜普
编发:陈常河
庄霞,青岛市南区第二实验小学教师,国家心理咨询师,高级家庭教育指导师,文学爱好者。作品在“全国百名作家写崮乡”征文比赛中获优秀奖,在《信息日报》等报刊发表。
二月二,龙抬头
文/庄霞(山东)
农历二月初二是龙抬头的日子,关于龙抬头,奶奶曾给我讲过一个关于龙的美丽传说:
相传,当年武则天篡位触怒了玉帝,玉帝下令三年内不得降雨以示惩戒。然而龙王不忍苍生受苦,偷偷降了一场雨,解救了黎民,也因此触犯了天条,被玉帝压于山下并立碑为戒:“龙王降雨犯天规,当受人间千秋罪。要想重登灵霄阁,除非金豆开花时。”人们为了拯救龙王,苦苦寻觅开花的金豆。可是怎样才能让金豆子开花呢?有位智者想出办法,说黄豆不是也金灿灿的吗,我们就炒黄豆!那天恰好是二月二,老百姓家家都炒起黄豆,把黄豆炒开花了,并在院中设案焚香,供上这“开花的金豆”。玉帝终被感动,释放了龙王,并允许龙王每年二月初二抬头布雨。
而炒金豆的习俗也慢慢流传下来,这天,家家户户都会准备炒豆,我们叫炒“蝎豆”,据说是吃了炒蝎豆一年不会遭虫咬蝎蜇。豆子原料多为黄豆或黑豆,经过挑选,放上盐浸泡一晚上,晾干后,用砂锅或铁锅炒至金黄色,口感香脆。炒好的蝎豆就是我们的零食了。这一天,不管去谁家,都被婶子大娘们往兜里使劲儿塞一把蝎豆,直到口袋装不下了为止,尽管都是炒豆子,各家各户炒出来的口味各不相同,足够我们磨很长时间牙了。
除了炒蝎豆,有些人家还会炒“棋子”。那是用面加糖,和匀醒发后,擀成饼状,再切成菱形的小面片。这种 “棋子” 掺在黄豆里一起炒,吃起来甜津津、脆生生的,是孩子们的最爱。
不管是蝎豆还是棋子,都是非常考验人的牙口的。那些在滚烫砂锅里反复翻炒的黄豆,吸饱了盐分,变得坚硬如石,咬下去“咔嚓”一声,酥脆的外壳瞬间迸裂,咸香的豆肉在齿间研磨出醇厚的香气。
村里的老人们总爱坐在墙根下的懒汉窝里,一边晒着太阳,一边慢悠悠地嘬着蝎豆。大爷爷的假牙在咬棋子豆时“咯咯”作响,却仍固执地一颗接一颗;老奶奶掉了门牙,只能把蝎豆含在嘴里慢慢抿。 我们小孩子则没那么多讲究,总爱抓上满满一把,腮帮子鼓得像只小松鼠,故意“嘎嘣嘎嘣”嚼得很响,跟没牙的奶奶们好一顿炫耀,惹得奶奶们哈哈大笑。
这一天的活动好像都围绕着“龙”展开:吃的面条叫“龙须面”,还要把正月十五蒸的龙灯拿出来吃掉,很多地方还舞龙摆供敬天,祈求龙神能够风调雨顺,保佑老百姓五谷丰登。这天最忙碌的恐怕是剃头匠了,因为这天很多人要理发,称之为“剃龙头”,预示着新的一年有个好的开始和兆头。
“正月不剪头,剪头死舅舅”,所有人都信奉这个说法,所以坚持到二月二这天才理发,至于正月剪头和舅舅的关系,我一直百思不得其解,直到爸爸给我讲了一个故事:
相传清军入关时曾颁发“剃发令”。要求京城及外省军民在限定十日内剃发,违者以逆贼论斩,强制汉人接受满族发式,并将其视为归顺的标志,口号严厉:“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汉人对此强烈抵制,高呼“宁为束发鬼,不作剃头人”,通过正月不剃头的习俗表达不满与怀念明朝之情。这个习俗原意为“思旧”。然而传着传着谐音误传为了“死舅”。
这天一早,理发店就排起了长长的队伍。剃头匠手脚麻利,把剃头刀在一块系好的帆布条上快速且有力地来回刮拭几下,紧接着,拿起一条温热的毛巾,轻轻敷在顾客的头上,使头发被温水浸润、软化,随后,手握剃头刀,一绺绺头发簌簌落下,发出轻微的“呲呲”声 。一袋烟的工夫,一个锃光瓦亮的大“灯泡”就出来了。
男爷们基本都是刮光头,大姑娘的长辫子也要象征性剪去几撮儿。有的小孩子“护头”,无论怎么挣扎拒绝,都会被老妈一把摁在凳子上,爸爸手拿推子,小孩子杀猪般嚎叫,大人面不改色,不一会儿工夫,小孩儿哭得满脸通红,满头满脸都是头发渣,妈妈端来一盆热水,把小孩夹在腿间,毛巾上粘上洗衣粉,从头到脸一顿搓,仿佛经历了一个世纪那么漫长,小孩子终于脱离了“刑场”。
小孩子理发时都会留下囟门附近的头发,这种头发被称为"鬌",老家称为“囟毛”,时间一长,鬌就会垂下来,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垂髫"。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写道:“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大概就是这个样子吧。
还有的男孩子在后脑勺处留着一撮长长的头发,这撮头发编成小辫,称为“长寿辫”,也有地方称之为“八十毛”,寓意孩子能够健康成长并长寿,直到十二三岁才剃掉。剃“长寿辫”是个非常重要的仪式,家里会宴请亲友,并由舅舅亲手剪下。有文记载:“男孩长舅手捧装有大糕、红鸡蛋、葱、毛笔、书本的筛筐恭候一旁,待外甥落发后,将其辫用红布条捆扎,放于筐内,绕甥三圈,令其伸手抓取一物,显将来之运数(分别代表官运、财运、智运、文运、德运,若取得自己的小辫子代表其家运昌盛)。”
从出生剪胎毛,到长大剪“长寿辫”,亦或是正月不剪头的习俗,外甥的头发和舅舅结下了不解之缘。
“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二月二还有很多习俗,不管什么习俗,都蕴含了老百姓幸福安康、风调雨顺的美好愿望。
《孔子故里知名作家》文学社,2025年首届“文圣杯”全国文学作品大赛′征文启事
一、活动主题围绕个人经历、家庭变迁、时代感悟、情感世界、自然人文等方面展开创作,展现丰富的内心世界、深厚的生活积淀以及对人生独特的理解与思考,弘扬孔子文化、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和社会正能量。
二、内容要求所有征集作品要坚持正确政治导向,弘扬孔子文化和新时代主旋律,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动形象,富有思想内涵和艺术感染力。以文艺作品的方式,记录新时代,书写新时代,讴歌国家兴盛、人民幸福的伟大历程;歌颂社会主义事业在政治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取得的伟大成就,绘就中国式现代化宏伟蓝图。
三、征文内容体裁、题材不限,散文、小说、古体诗词、现代诗、报告文学、故事、杂文等一切文学体裁均可。
四、作品要求
①现代诗歌1-2首,限60行每首限30行以内;古体诗词类作品限投4首。古体诗词与现代诗不能混投。散文、小说、报告文学故事和杂文等文章类作品,字数限定在2000字以内,优秀作品也可适当放宽。
②已经参赛即同意本次参赛规则。五、必须原创参赛作品必须未在网络媒体发表过,具有独立的著作权,包括自己的公众号。严禁一稿多投,严禁抄袭或冒用他人作品,违者永久取消参赛资格,列入失信名单。一经发现取消评审资格;凡涉及作品法律责任由作者自负,主办方不承担任何责任。所有征集作品的版权和使用权归组织者所有,凡参加活动征集的作者视为已确认并遵守本征集活动的各项规定。
六、征集对象全国文学爱好者。
七、入围条件
作品的阅读量超过100,留言15人以上(个人重复留言无效),打赏自愿不勉强。
所有奖项从入围作品中评出。
八、投稿方式微信投稿,群内加群主或收稿者,分社的投给社长,总社的投给主编。
投稿者须加收稿老师微信。
主编微信:abcdef-668811
总策划微信:lyp19563357765
九、截稿时间投稿自发布之日起截止到2025年10月31日。作品一律以微信方式投稿,不接受纸质稿件。文稿请注明体裁和自己所居住市、县(市、区)街道门牌号(镇、乡、村、社)和联系电话。投稿须附清晰近照一张和作者简介(100字内)。
十、发表与宣传
投稿视为同意在大众平台“孔子故里知名作家文学社”、乡土人文、都市头条等刊登宣传,此次大赛没有人气投票环节。
十一、由主办方聘请专家组成本次活动评委会,将评出各类作品的一、二、三等奖、优秀奖和入围奖,颁发荣誉证书和奖杯,因本刊是公益平台,没有活动经费,欢迎爱心人士自愿捐助,得奖人员的奖杯和荣誉证书暂定为自愿的方式自己出成本费,本刊负责印刷邮寄。自愿上刊获奖作品集纸刊,作者出成本费,平台不挣一分钱,只负责邮寄。
十二、相关安排为增进广大文学创作者之间的联系,投稿后请添加组委会联系人微信。收到投稿后组委会将建立作者微信群,方便交流信息、指导创作、发布通知,创作交流等活动。征文比赛是一项严肃的文化活动,参赛作品一经投稿,经过初选、发表、终评后,如果最后放弃或不遵守本次征文规则,我们将永久取消其参赛资格,以后不再合作。投稿前一定慎重考虑。
十三、大赛评选委员会名单:
大赛总评委:王德席 陈立强
大赛主评委:王德席 陈立强 秋枫 陈饮华 陈文龙 金波 黄秀峰 陈长海 陈常河 王小强 李云峰 李宜普
大赛总策划:李宜普
现代诗主评委:王德席 陈立强 秋枫 陈饮华 陈文龙 金波 黄秀峰 唐雍 尚生存 王小强 李云峰 李宜普 陈常河 刘兵杨保平
近体古体诗词主评委:陈饮华 陈文龙 金波 黄秀峰 陈学纬 唐增虎 王小强 李云峰 李宜普 杨保平
小说散文等文章类主评委:陈饮华 陈文龙 金波 黄秀峰 秋枫 李宜普 王小强 李云峰 刘兵 陈长海 陈常河
大赛组委会领导名单:王德席 陈立强 陈饮华 陈文龙 金波 黄秀峰 秋枫 陈长海 陈常河 王小强 李云峰 李宜普 唐雍 陈学纬 尚生存 杨保平 唐增虎 刘兵
十四、因此次大赛本刊缺少活动经费,暂定为不办任何颁奖活动。
十五、本刊大赛友情平台:《北方诗刊》《关东文苑》《黄果树文学社》《宁古塔作家》《宁古塔作家网》宁阳县《凤凰山诗刊》
十六、本活动解释权归本刊所有。
本刊部分图片来自网络,个人照片来自作者提供,诗文由作者提供文责自负,诗文著作权归作者,版权归本刊所有,不经本社同意不允许转载,最终解释权归本社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