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就准备回马来西亚了,然后出去之前这两天前前后后见了不少朋友,心里头冒出个挺深的体会:人这精力啊,真是经不起连轴转的社交。每天见完一波又一波人,到了晚上回家,累得连说话的力气都快没了,就连写文章都觉得手不听使唤,那种力不从心的疲惫,是打从骨头里透出来的。
说起来,这两年我早就习惯了慢悠悠的节奏,像这两天从早到晚泡在见面、聊天里的日子,真是少有。不是说见面时不投入,恰恰相反,跟人说话时得一直琢磨对方的意思,回应时也得把话在心里过好几遍,生怕说错了什么。这一来二去,精气神就像被戳了个洞的气球,不知不觉就泄光了。见面的时候还能靠着一股劲儿撑着,可一坐下想写点东西,那股劲儿一松,累意就铺天盖地涌过来。这时候才真切明白,人的精力就像个定数,要是在无关紧要的地方耗多了,真到该沉下心思考的时候,就只能干着急。
还有个缘故,是这两年养成的习惯在作祟。这两年我总把上午的时间攥在自己手里,不安排任何见面,要么冥想,让脑子空一会儿;要么就是学习思考,跟作者在字里行间聊聊天;要么就是拿手机在写文章,写自己每天的感悟。就这么着,这几年上午成了我的“充电时间”,一天的精气神都得靠这几个小时打底。可这两天不一样,全天从早到晚的时间全用来见人了,等于把“充电器”拔了,还一个劲儿地“耗电”,身体自然扛不住。
说起来也有意思,以前我也不是没经历过这种连轴转的日子,可那时候说话没那么多顾虑,常常是脑子里闪过什么就说什么,倒也不觉得多累。现在不行了,每句话出口前总得掂量掂量:这话有没有道理?会不会让对方误会?说了之后能不能做到?慢慢才明白,人得对自己说过的话负责任,这责任扛在肩上,说话自然就费心思,累也就成了难免的事。
这也让我更确定,现在在海外的生活,确实更合如今我的性子。在外面不用应付那么多人情世故,一天里大半时间都能自己说了算,想琢磨点事儿,就安安静静地坐在书桌前;想做点实事,就一门心思扑进去,不用惦记着谁的饭局推不掉,谁的电话必须接。省下的这些时间,看似没干什么“热闹”的事,可日子久了,心里头反而更踏实。
当然了,这两天见的这些朋友,个个都重要。见面能掏心窝子聊;有的是能给我指方向的前辈,几句话就能点醒我;还有的是能一起做事的伙伴,聊起未来就浑身是劲儿。这些见面不是瞎应酬,是真能给生活添点分量的,就算累,也觉得值。可正因为这些是“必要的社交”,才更让我觉得,平时得把精力省着用,别把时间耗在那些凑人数的饭局、说空话的聚会上,留着点劲儿给真正重要的人和事,给更需要专注的自己。
我现在每天发朋友圈,第二段总写“吾日三省吾身”。不是想标榜自己多自律,实在是觉得人得常常停下来看看自己。很多人可能做不到每天反省,可哪怕一个月静下心来想一次也行啊。你想啊,要是天天被杂七杂八的事牵着走,累得连喘口气的功夫都没有,哪还有心思琢磨“自己到底在干什么”“以后要往哪走”?就像我这两天,累得连写文章都费劲,更别说深度思考了。人活着,总得为了日子奔波,可也不能光顾着往前跑,把灵魂落在后头,留点儿时间和精力给自己,让心能跟上脚步,这日子才算活得明白。
真要是有了空闲,不如先好好歇够了,然后逼着自己做点实在事:读几页能长见识的书,想想最近的得失,哪怕是找那些真做成过事的人聊聊天,问问人家是怎么跨过坎儿的。别一放假就抱着手机刷那些看完就忘的视频,或者组队打游戏打到天亮,更别天天泡在无意义的酒桌上,喝得晕头转向,醒来啥也不记得。那些事看着热闹,可除了消耗时间,啥也留不下。
总有人盼着遇上个贵人拉自己一把,可贵人不是求来的。你自己不成长,不把本事练扎实了,就算遇上了贵人,人家也未必能帮上你。就像老话说的,“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这“准备”就是让自己有价值——你得先活成一束光,才能吸引来愿意靠近光的人。把自己变得靠谱、有能力,不用你去找贵人,贵人自然会顺着你的光芒找到你。
还有个挺奇怪的事,我也是最近才想明白。以前我挺爱热闹的,见了谁都能聊上几句,妥妥的“社牛”。可这几年独处惯了,反倒有点“社恐”了。最明显的就是抽烟,一个人的时候,我能一根不碰;可只要跟人凑在一起,就总想着点一根。在国外那几个月,见不着几个人,我真能做到一根烟不抽;可一回国,见的人多了,烟就没断过。后来才琢磨过来,这哪是想抽烟啊,是心里不自在,借根烟当个“缓冲”用点烟、抽烟的功夫,掩饰自己面对热闹时的不适应。
说到底,人活着就是个慢慢认清自己的过程。知道自己精力有限,就别硬撑着去应付没必要的社交;知道自己需要独处来充电,就别逼着自己天天往人堆里扎;知道自己要对说过的话负责,就别图口舌之快乱说话。把精力留给值得的人和事,留给需要成长的自己,日子才能过得越来越有分量。这大概就是这两天累过之后,最想跟自己、也跟身边人说的话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