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中国古代交通史与文化史上,褒斜道与石门以其宏伟的工程规模、独特的技术智慧和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成为跨越千年的文明见证。这条连接秦蜀的交通要道,不仅是古代政治、军事、经济交流的命脉,更凝结着古人在工程建设中的卓越智慧;而褒斜道南端的石门,作为世界交通史上罕见的古代隧道,及其周边的摩崖石刻,更是将实用工程与文化艺术完美融合,成为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本文将从褒斜道的历史沿革、工程构造、石门的开凿技术及其文化价值等方面,全面剖析这一可与长城、都江堰、大运河相媲美的伟大工程。
一、褒斜道(如图)的地理格局与历史沿革
褒斜道,又称褒斜栈道,得名于其沿褒水、斜水而行的地理特征。它南起褒谷口(今陕西汉中市褒城镇附近),北至斜峪关(今陕西眉县境内),全长 235 公里,是连接秦岭南麓与关中平原的重要通道。
其路线走向清晰可考:自褒谷口起,经留坝县马道镇,抵江口镇;再沿红崖河进入太白县王家楞;经太白县城,翻越作为褒、斜二水分水岭的太白余脉五里坡,沿斜水下行,经桃川、鹦鸽,最终止于眉县斜峪关。这一路线巧妙利用了秦岭山脉中天然河谷的走向,既缩短了南北交通的距离,又降低了翻山越岭的难度,体现了古人对地理环境的深刻认知。
作为南北蜀道的主干道,褒斜道的历史可追溯至遥远的先秦时期,其兴衰与中国古代历史的更迭紧密相连。秦代是褒斜道历史上的重要发展阶段,秦国通过褒斜道伐蜀,攻取南郑(今陕西汉中),继而灭掉巴蜀,将西南地区纳入版图,为秦统一六国奠定了重要基础。这一事件不仅彰显了褒斜道在军事战略上的重要性,更开启了其作为全国性交通干线的历史。
楚汉战争时期,褒斜道成为决定天下格局的关键棋子。刘邦运用 “明修栈道、暗度陈仓” 之计,表面上修复被烧毁的褒斜栈道以迷惑项羽,实则从陈仓道出兵,最终击败项羽称帝。这一历史典故不仅让褒斜道声名远扬,更凸显了其在军事谋略中的核心地位 —— 它既是兵家必争的交通咽喉,又可作为战略伪装的工具,体现了交通要道与军事智慧的结合。
进入三国时期,褒斜道的战略价值进一步凸显。蜀汉丞相诸葛亮为实现 “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的目标,曾多次率军行走于褒斜道,北伐曹魏。这条道路见证了诸葛亮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的忠诚,也留下了无数关于战争与民生的历史记忆。从秦汉至隋唐,褒斜道历经 1000 多年的持续使用与修缮,始终是连接南北的交通动脉,在政治统一、经济交流、文化融合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值得注意的是,褒斜道并非一成不变的固定路线,而是在历史进程中不断优化与调整。由于褒水时常发生洪水,原有的栈道常被毁坏,后人便通过升高路基的方式增强其抗洪能力。隋唐之后,在褒谷口一段新增了七盘道,该道位于褒河西岸的半山腰,进一步避开了河谷洪水的威胁,体现了古人根据实际需求不断改进交通设施的智慧。这种持续的适应性改造,使得褒斜道能够在漫长的历史中保持其交通功能,成为古代工程可持续发展的典范。
二、褒斜道的工程构造与技术特色
根据史料,褒斜道之所以被称为伟大工程,不仅在于其历史悠久、影响深远,更在于其在工程构造上的独特性与技术上的创新性。作为一条穿行于崇山峻岭之间的栈道,它需要克服悬崖峭壁、激流险滩等复杂地形,其建设难度在古代技术条件下堪称奇迹。
(一)栈道的基本构造
褒斜栈道的核心构造是 “在山崖间凿石、架木,下撑立柱、上铺木板”。这种构造方式充分利用了山体本身的稳定性,通过在崖壁上开凿孔洞,插入横梁(古称 “栈木”),再在横梁上铺设木板形成路面,下方以立柱支撑,形成悬空于河谷之上的通道。这种设计既避免了水流对道路的直接冲击,又减少了开山凿石的工程量,是古人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的智慧体现。
在栈道兴盛时期,其配套设施也极为完善,形成了 “五里一阁,十里一亭,三十里一驿” 的格局。“阁” 是供行人遮风避雨的建筑,“亭” 是基层行政单位与旅途休息点,“驿” 则是官方驿站,负责传递公文、接待官员。这些设施的存在,不仅提升了栈道的通行舒适度,更强化了其作为国家交通干线的功能,使得人员往来、物资运输与信息传递能够高效进行。

(二)七盘道的增设与技术改进
随着时间的推移,古人对栈道的技术改进从未停止。隋唐之后,在褒谷口一段新增了七盘道,位于褒河西岸的半山腰。这一改进的直接原因是原有的河谷栈道 “每遇洪水,常将其毁坏”,而将路线升高至半山腰,可有效规避洪水威胁。“七盘” 之名,形象地描述了这段道路蜿蜒曲折、盘绕而上的特点,其设计既考虑了地形的限制,又通过延长路线长度降低了坡度,便于车马通行。这种根据实际问题进行的技术调整,体现了古人在工程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优化设计的科学态度。
三、石门的开凿技术与历史价值
在褒斜道的南谷口,有一处 “世界交通史上罕见的隧道”—— 石门,它是褒斜道工程中最为璀璨的明珠。作为古代隧道工程的典范,石门的开凿不仅解决了褒谷口崖壁阻隔交通的难题,更创造了领先世界的隧道开凿技术,其历史价值与技术意义至今仍令人惊叹。

(一)石门的开凿背景与过程
史载,石门的开凿始于东汉永平四年(公元 61 年),由汉明帝刘庄下诏启动,永平六年(公元 63 年)正式动工,至永平九年(公元 66 年)四月竣工,历时三年多。这一工程的直接目的是打通褒谷口的天然崖壁,使褒斜道能够直接穿过山体,避免绕行带来的不便,提升通行效率。
关于石门的开凿者,历史上曾有误解。北魏郦道元在《水经注・沔水》中记载:“褒水又东南历小石门,门穿山通道,六丈有余。刻石,言汉明帝永平中,司隶校尉楗为杨厥之所开。” 这一记载将石门的开凿归功于杨厥(即杨孟文),但后世学者通过考证纠正了这一错误。宋代洪适在《隶释》中引《华阳国志》指出,杨君实名涣,字孟文,而石门的最终开通者是东汉明帝时期的汉中太守鄐(chù)君(鄐熙)。据石门摩崖石刻《鄐君开通褒斜道刻石》明确记载,鄐君于永平六年至九年主持完成了开通褒斜道与石门的任务,而杨孟文的贡献则是在顺帝时期,因石门遭战乱毁坏而奏请修复,并非首次开凿。这一史实的厘清,不仅还原了历史真相,更体现了古代工程建设中 “前赴后继、持续接力” 的传承精神。

(二)火烧水激:领先世界的开凿技术
石门开凿最令人称道的是其采用的 “火烧水激” 技术。在没有现代爆破设备的古代,要在坚硬的岩石中开凿出长约六丈(约 16 米)的隧道,其难度可想而知。古人通过观察自然现象,总结出 “岩石热胀冷缩” 的原理,并将其应用于工程实践:“利用岩石热胀冷缩原理,通过火烧水激之法而凿。”
清代贾汉复在《栈道歌》中生动描述了这一过程:“积薪一炬石为圻,锤凿既加如削腐。” 其具体操作是:就近利用褒河两岸丰富的木材(“材薪”),在石壁前堆积燃烧,使岩石受热膨胀;随后泼以冷水(或利用褒河之水),使岩石因骤冷而收缩,导致其结构酥裂;此时再用锤凿清理碎裂的岩石,如此反复 “烧灼、剥离”,最终凿通隧道。这种技术的巧妙之处在于,它不依赖坚硬的工具直接对抗岩石的强度,而是通过改变岩石的物理性质使其 “自毁”,大大降低了施工难度。
“火烧水激” 法的应用,是中国古代工程技术中 “以柔克刚” 思想的典型体现,比西方类似技术的应用早了近千年,在世界交通史与工程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它不仅解决了石门开凿的技术难题,更为后世大型岩石工程提供了可借鉴的范例,展现了中国古代工匠对自然规律的深刻认识与创造性应用。
四、石门摩崖石刻的文化内涵与艺术价值
石门及其周边的摩崖石刻,是褒斜道文化价值的集中体现。这些镌刻在崖壁上的文字,既是古代工程建设的原始记录,又是文学、书法艺术的珍贵遗产,为后人研究汉代历史、交通发展、书法演变提供了第一手资料。


(一)摩崖石刻的内容与分类
石门内的摩崖石刻内容丰富多样,“有古人督修栈道、修葺山河堰的记录,也有名人的即兴留题”。按文体划分,包括 “颂德之文”(如表彰官员修栈道功绩的文章)、“自警之铭”(如劝诫后人爱护工程的铭文)、“记叙之文”(如记录工程过程的文字);以书体论,则 “以隶为主,但篆、行、楷、草、魏碑之书亦有”,堪称一座天然的古代书法博物馆。这些石刻中,最著名的当属 “汉魏十三品”(又称 “石门十三品”)。它们是从石门摩崖石刻的 104 块中精选出的 13 块汉魏时期作品,因其历史价值高、书法艺术精湛而备受推崇。其中,《鄐君开通褒斜道刻石》(见附件)记录了石门首次开通的过程,是研究石门历史的核心资料;《石门颂》则详细记述了杨孟文修复褒斜道的事迹,兼具史料价值与艺术价值。
(二)《石门颂》的艺术成就与历史影响
《石门颂》全称《汉司隶校尉楗为杨君颂》,又称《杨孟文颂》,刻于东汉建和二年(148 年)十一月,是 “石门十三品” 中的代表作品。其刻石为摩崖隶书,20 行,行 30-31 字不等,纵 261 厘米,横 205 厘米,全文共 655 字,内容是汉中太守王升表彰杨孟文奏请修复褒斜道的功绩。
在书法艺术上,《石门颂》被誉为 “汉隶中奇纵恣肆一路的代表,素有‘隶中草书’之称”。其艺术特色主要体现在:
1、结字 “极为放纵舒展,体势瘦劲开张,意态飘逸自然”,突破了汉代隶书严谨规整的传统,呈现出豪放洒脱的风格;
2、用笔 “多用圆笔,起笔逆锋,收笔回锋,中间运笔道劲沉着”,使笔画既古厚含蓄又富有弹性;
3、章法 “字随石势,参差错落,纵横开阖,洒脱自如”,完全顺应崖壁的自然形态,没有刻意追求整齐,却形成了浑然天成的艺术效果。
文中 “命”“升”“诵” 等字的垂笔特长,为汉隶刻石中所罕见,既增强了字体的动感,又体现了书写者的自由精神。清代学者对《石门颂》的评价极高,张祖翼在跋文中指出:“然三百年来习汉碑者不知凡几,竟无人学《石门颂》者,盖其雄厚奔放之气,胆怯者不敢学,力弱者不能学也。” 杨守敬在《平碑记》中则认为:“其行笔真如野鹤闲鸥,飘飘欲仙,六朝疏秀一派,皆从此出。” 这些评价不仅肯定了《石门颂》的艺术成就,更揭示了其对后世书法发展的深远影响。

(三)石刻的保护与传承
20 世纪 70 年代,因修建石门水库,石门被淹没于水下,但 “石门十三品” 等重要石刻被提前凿迁至汉中市古汉台博物馆(今汉中博物馆),得到了妥善保护。1961 年,褒斜道、石门及摩崖石刻一同被列为国务院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历史文化价值得到国家与社会的高度认可。这种对文化遗产的珍视与保护,使得这些跨越千年的文字能够继续向后人诉说褒斜道与石门的辉煌历史,成为连接古今的文化纽带。
五、褒斜道与石门的历史地位与当代意义
褒斜道与石门作为古代工程与文化的综合体,其历史地位早已超越了单纯的交通功能,成为中华文明的重要象征。
从历史影响来看,褒斜道与金牛道相连,构成了南北蜀道的主干道,是秦蜀地区政治统一、经济交流、文化融合的生命线。在政治军事上,它见证了秦灭巴蜀、楚汉相争、诸葛亮北伐等重大历史事件,是国家统一与边疆稳定的战略保障;在经济上,它促进了关中地区与巴蜀地区的物资交换,使蜀地的丝绸、茶叶、蜀锦等特产得以进入中原,而中原的铁器、粮食等物资也得以输入西南,推动了区域经济的均衡发展;在文化上,它是儒家文化、巴蜀文化、秦文化交流融合的通道,使得不同地域的思想、艺术、技术相互借鉴,共同丰富了中华文明的内涵。
从工程价值来看,褒斜道与石门所体现的技术智慧,对后世工程建设具有重要启示。栈道的 “凿石架木” 构造、石门的 “火烧水激” 开凿法,都是古人在有限技术条件下,通过观察自然、利用自然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典范,体现了 “天人合一” 的工程理念。这种理念对当代大型工程建设仍有借鉴意义 —— 在追求技术突破的同时,应注重与自然环境的协调,实现可持续发展。
从文化价值来看,石门摩崖石刻是中国书法艺术发展的重要实物资料,尤其是《石门颂》等作品,为研究汉代隶书的演变提供了不可多得的范本。其 “不刻意求工而流露出恣肆奔放、天真自然的情趣”,不仅影响了六朝书法的疏秀风格,更对后世书法创作追求个性解放、表达真情实感具有深远影响。
在当代,褒斜道与石门作为重要的文化遗产,其意义更加多元。它们是历史教育的生动教材,让人们直观感受古代工程的伟大与古人的智慧;是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吸引着众多游客探寻历史遗迹、感悟文化魅力;更是民族精神的象征,激励着后人传承创新、追求卓越。
综上所述,褒斜道与石门,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与汗水的结晶,是中华文明延续不绝、生生不息的见证。从 235 公里的栈道网络到 16 米长的石门隧道,从 “火烧水激” 的技术创新到 “石门十三品” 的艺术辉煌,它们所承载的不仅是交通功能的实现,更是人类在与自然互动中展现的创造力与文化追求。在今天,当我们回望这条穿越秦岭的千年古道,审视那方凝聚着古人智慧的隧道与石刻时,不仅能感受到历史的厚重,更能从中汲取面向未来的力量 —— 这种力量,正是中华文明绵延不绝的精神密码。
附录:《开通褒斜道刻石》
汉永平九年(66)刻,16行,行5~11字不等。石在陕西褒城(今勉县)北石门溪谷道中。是现存最早的东汉摩崖刻石。此石书法气魂宏伟,布局饱满,笔划较细但遒劲有力,溶入篆意,高古伟岸,加上天然石纹背景更增添一种奇趣。
此石又称《鄐君开通褒斜道刻石》,俗称《大开通》或《开道碑》。据铭文记载,东汉水平六年(63),汉中太守钜鹿鄐君奉诏受广汉蜀郡巴郡刑徒二千六百九十人,动工开通斜栈道。至水平九年四月落成,这项巨大的工程历时三年之久。另据史籍记载和学者考订,该栈道上著名的古石门隧道,就是由鄐君主持在这段时间首次开通的。
《鄐君开通褒斜道摩崖》因年久为苔藓所封,故人莫知之。至南宋光宗绍熙五年(1194)三月,始为南郑县令临淄晏袤发现,并刻长篇题记于其旁。但此后六百余年又满被苔藓,无人间津。到清乾隆间,陕西巡抚、金石家毕沅撰《关中金石志》,复搜访而得之,遂有拓本传世。
此刻在晏袤以前的欧、赵、洪三家著录中均未及之,至南宋娄机《汉隶字源》始见著录。字与《石门颂》、《西狭颂》、《郙阁颂》并为汉著名摩崖,而且年代最早。铭文内容具有重要史料价值,书法亦别具特色。其结字方古舒阔,因自然石势作字,字之大小及笔画的长短、粗细皆参差不整,没有波磔,天真朴拙而很有气势,保留了早期隶书的许多特点。宋晏袤评其“字法奇劲,古意有余。与光武中元二年《蜀郡太守何君阁道碑》体势相若。建武、水平去西汉未远,故字画简古严正,观之使人起敬不暇。”(《题记》)清方纲谓:“至其字画古劲,因石之势纵横长斜,纯以天机行之,此实未加波法之汉隶也。”(《两汉金石记》)方朔谓:“玩其体势,意在以篆为隶,亦由篆变隶之日,浑朴苍劲。”(《枕经金石跋》)钱大昕谓:“文字古朴,东京分隶,传于今者,以此为最先焉。。(《潜研堂金石文字跋尾》)杨守敬谓:“余按其字体长短广狭,参差不齐,天然古秀若石纹然,百代而下,无从摩拟,此之谓神品。”(《平碑记》)刘熙载谓:“《开通褒斜道刻石》,隶之古也。”(《艺概》)康有为谓:“《杨孟文颂》劲挺有姿,与《开通褒斜道》疏密不齐,皆具深趣。……《褒斜》、《裴岑》、《郙阁》,隶中之篆也。”(《广艺舟双楫》)。

石刻原文:
永平六年,汉中郡以诏书受广汉、蜀郡、巴郡徒二千六百九十人,开通褒余道,太守钜鹿鄐君,部掾治级王弘、史荀茂、张宇、韩岑等典功作,太守丞广汉杨显将相用□,始作桥格六百卅三间,大桥五,为道二百五十八里,邮亭、驿置、徒司空、褒中县官寺并六十四所。凡用功七十六万六千八百余人,瓦卅六万九千八百八器,用钱百四十九万九千四百余,斛粟□□。九年四月成就,益州□东至京师,去就安稳。
【作者简介】牛家强,字呈心,号望草舍主人,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中国楹联学会会员、中国书法协会会员,安徽省书法协会理事、安徽诗词学会文艺部副部长、淮北市书协副主席、淮北市诗词学会副主席。在书法篆刻领域有一定研究。作品先后入选“全国首届篆刻作品展览”、“甲骨文书法展”、“安徽省第一、二、三届篆刻作品展览”等数十次大小展览并获奖,2014年评为“书画界最具贡献人物”,多家媒体都作了专题报道。
责任编辑:若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