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十章 佛衣渡劫
两块血玉佩合璧的刹那,周慕文后背爆开血洞。黑毛巨爪缩回体内,取而代之的是个三尺高的黑影——那才是杜仲平怨灵的本相。它青面獠牙,胸口却插着把生锈的裁纸刀,刀柄上白发缠着周家玉佩。
"我要周家断子绝孙!"黑影的声音像千百根锈针摩擦。周慕文瘫在江边,瞳孔已开始扩散。
济公突然扯下腰间草绳,绳结在空中自行解开,化作"∞"字形金光套住黑影。他赤脚踏入江水,每步都生出金色莲花。更奇妙的是,岸上三百信众额间的朱砂印同时发光,光斑在夜空中交织成《往生咒》全文。
"杜仲平!"济公的破蒲扇第一次完全展开,露出背面完整的雷音寺壁画,"你看看那是谁?"
扇面射出的佛光中,浮现出个穿粗布衣裳的妇人。她正在刑场外围痛哭,怀中抱着个襁褓——那是杜家唯一逃过屠刀的血脉。黑影剧烈颤抖起来,胸口的裁纸刀"当啷"落地。
宰相周德荣不知何时已赶到岸边,官帽歪斜,手中捧着本发黄的册子。他"扑通"跪地,将册子投入济公的佛火:"这是周家祖传的《毒经》,我愿以命抵命!"
火光中,书页间爬出无数透明的小人,每个都是被毒术害死的冤魂。他们围着周德荣跳舞,却并未伤害他,而是撕碎了那本毒经。
---
第十一章 因果如环
黑影渐渐缩小,最终变成个穿青布长衫的文士。杜仲平的亡魂拾起裁纸刀,刀身映出他生前的面容——眉清目秀,眼下有颗泪痣。
"我诅咒周家九代。"亡魂的声音突然变得很轻,"却忘了自家血脉还在人间。"
济公从怀中取出个褪色的香囊——正是刑场妇人遗落之物。香囊里藏着片干枯的雪莲花瓣,遇风即碎成光点。这些光点飘向周慕文,少年青黑的脸色竟渐渐转红。
"你外祖母用雪莲救过太后。"济公用草鞋拨弄江水,"周家先祖却用断肠草调包,害太后旧疾复发。"
亡魂突然跪倒,身下江水泥沙翻涌,浮起百具小小的骸骨。七个婴灵立刻手拉手围住骸骨,唱起转世歌谣。最年幼的那个捡起两半玉佩,小手一合竟修复如初。
周德荣老泪纵横地爬向儿子,却被亡魂拦住。杜仲平的鬼手悬在宰相头顶三寸,最终只是扯断了其官服上的玉带钩。
"知道为什么你儿子会主动接触尸蛊吗?"济公突然用蒲扇拍醒周慕文。少年迷茫地睁开眼,脱口而出:"我梦见个眼下有痣的书生,说能治好我的心疼病......"
亡魂如遭雷击。原来周慕文天生心漏,症状与当年太后一模一样。
---
第十二章 涟漪渡尽
黎明前的西湖泛起奇异金波。杜仲平亡魂站在水天之间,青衫被晨风吹得猎猎作响。胸口的裁纸刀锈迹剥落,露出里面细如发丝的雪莲纹路。
"宁做百年妖,不见天道公。"亡魂长叹,"原来因果早在我诅咒前就已注定。"
济公将合璧的玉佩抛入湖心。水面绽开无数金莲,每朵莲花中心都坐着个杜家亡魂,最前面的正是怀抱婴儿的妇人。杜仲平跪在湖面,向妇人三叩首,身影渐渐透明。
临安城响起晨钟。病愈的百姓自发涌向街头,他们发现不仅黑斑消失,连陈年旧疾也痊愈了。更神奇的是,所有水井底部都生出一簇雪莲状的结晶。
周德荣辞官带着儿子远赴昆仑。有人看见他们马车上放着药锄和采药筐,车辙里长出了嫩绿的雪莲幼苗。
至于济公?有人在雷峰塔顶看见他醉卧云间,破蒲扇盖着脸打呼噜。扇面上"见佛斩佛"四字不知何时变成了"见心明心"。
而西湖深处,两半玉佩静静躺在淤泥里,偶尔被鱼尾扫过时,会发出风铃般的脆响。那声音荡起的涟漪中,隐约可见杜仲平与转世后的周慕文在雪山采药的画面......
(全文完)
后记:破扇摇醒梦中人
写完最后一个句点,窗外恰传来晨钟。推窗望去,西湖上晨雾未散,恍若杜仲平魂归处那一片金莲仍在绽放。
这部《瘟劫度厄》的创作,恰如济公那柄破蒲扇——看似嬉笑怒骂,内里却藏着度人的苦心。南宋的临安城与当下的世间,相隔八百年而人性未改。瘟疫与恐慌,贪欲与愚昧,不过是换了张面具重新登台。
塑造济公这个形象时,我常想起儿时在金山寺见过的疯僧像。他左脚穿靴右脚趿鞋,破袈裟下露出瘦骨嶙峋的脊梁。但最难忘的是那双眼睛:似醉非醉的眸子里,含着对众生最清醒的悲悯。这种"疯癫中的极致清醒",正是我想通过文字传递的智慧。
杜仲平这个角色埋着我对"正义"的思考。当法律成为罪恶的工具,当冤屈百年不得昭雪,化作尸妖复仇是否正当?写作过程中,这个质问常让我停笔沉思。直到某夜重读《金刚经》"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才恍然惊觉——济公度化尸妖的关键,不在于评判对错,而在于解开那个把灵魂困在仇恨里的"执念结"。
最动人的反而是七个婴灵。这些被炼成蛊的纯阳之魂,本该怨气冲天,却因济公一句"想不想吃糖葫芦"恢复童真本性。这提醒着我们:再深的伤痛,都敌不过生命本具的光明。
特别要感谢灵隐寺的古柏、西湖的残雪、以及临安城志里那些发黄的医案。这些沉默的见证者,为故事注入了历史的呼吸。还有历代济公传说中那些看似荒诞却暗藏机锋的桥段,比如"佛衣度鬼""酒葫芦装四海",让我领悟到最高明的佛法往往藏在市井笑谈里。
最后将济公送我的两句话转赠读者:
"要信,但信的不是神灵,而是因果;
要拜,但不是弯下身体,而是放下傲慢。"
破扇摇醒三千界,且看新雪覆旧痕。
——甲戍年冬至夜于临安城南
——
【作者简介】胡成智,甘肃会宁县人。八十年代开始文学创作,现任都市头条编辑及认证作家。曾在北京鲁迅文学院大专预科班学习,后于作家进修班深造。其中篇小说《金兰走西》荣获全国二十四家文艺单位联办的“春笋杯”文学奖。诗词作品多见于“歆竹苑文学网” 代表作有《故园赋》《群居赋》《觉醒之光》《诚实之罪》《盲途疾行》《文明孤途赋》等。近年出版有《胡成智文集【诗词篇】【小说篇】》三部曲与《胡成智文集【地理篇】》三部曲。
八十年代后期,便长期从事于周易八卦的预测应用,并深入钻研地理风水理论与实践。近三十年,著述了《山地风水辨疏》《平洋要旨》《六十透地龙分金秘旨》等六部地理专集,均收录于《胡成智文集【地理篇】》中。该文集属内部资料,不宜全部公开,部分地理著述正逐渐在网络平台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