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一秋蝉鸣时
作者/惠武
早上立了秋,后晌凉飕飕。
一年的秋天,在夏天的余热还在发飙的档口,随着一声声高低清脆的蝉鸣猝然而至。不信,听一听那些燥热的树叶下,此起彼伏的蝉鸣声,早已响成了一片。
秋天的特征,就是以秋蝉的歌声来证明的。但秋蝉的鸣叫只是渲染了秋天的气氛,还不足以渲染秋天的成色。而能装扮金秋美丽景色的是瓦蓝的天空,洁净的白云,深黛的草木和一座座果园里那些压弯了枝头,散发着香甜的味道,呈现出橙红或者金黄色彩、向人们颌首致意的各种果实。
但最能证明秋天景色的,当然还是映入眼帘的一片片,一块块在秋天成熟了的庄稼。
当南国滚烫的天空还在涌流着火焰,当应季而生的秋蝉贸然闯入又无法承受高温蒸烤的煎熬,只能一个个躲在茂密的树叶之下,无奈地、有气无力地发出一丝丝长鸣之时,生长在北疆川原沟谷里的大秋作物,按照时令的安排,已经把熟透了的沉甸甸地色彩,以各种姿态带进了这个季节。
大片的金黄色的玉米,黄豆,和糜谷;一块块紫红色的高粱和荞麦等等,这些晚秋成熟的庄稼,都是北方地区在秋季里的主要农作物,也是农民在一年的收成中,除了夏收之外的又一个收获期。这就是名至实归的秋季了。
尽管在北方的秋季,白天照样灼热难耐,但在收获的季节,农民则是希望天气越热,温度越高才是最有利的收获时机。因为,天气晴好太阳毒辣,空气干燥,收割回来的庄稼易于打碾晾晒,不会发霉变质。所以,每到收获庄稼的季节,就会发现,阴湿的天气下,除非收割时间紧迫而外,农田里几乎是见不到收割庄稼的人。而在天气晴朗,太阳高照的时间里,每个家庭几乎都是全家出动,所有地块里都是收割庄稼的人。
西北地区的霜冻来的比较早。在收割时,就要先一步把容易被霜冻(霜冻的出现,最初出现的是水霜,随着气温下降和寒冷的加剧就变成了冰霜)打落的庄稼,比如荞麦和糜谷等,在霜冻到来之前抢收回来。至于玉米这是一种耐冻作物,它是不怕霜冻的,更不会 随便脱落。记得有一年还没过中秋节,我们那里就降了一场厚厚的大雪。雪停天晴后,人们穿着棉袄,带着棉帽子棉手套,去雪地里割玉米,又在雪地里掰玉米。金黄色的玉米棒子,堆在洁白如玉的雪地里,一黄一白格外耀眼,格外壮观。
秋天的天气很短,下午不到六点钟,我们那里就已经天黑路暗。但致力于农事的庄稼人,天黑收工,摸夜回家,早已是习以为常的事。
去山上收割一块成熟的荞麦或者是糜谷,太阳落山前要把收割的这些庄稼都全部集中在一起,并摞码成摞。紧做快赶,原来离山边还有一竿子高的太阳,在一眨眼间,就像被人拴着绳子拽下去了一样,霎时不见了踪影,夜幕在瞬间就像一块黑纱一样笼罩了整个天地。劳累了一天的人们,这才在黑漆漆的土地上,寻摸到自己的行囊和工具,拖着疲惫不堪的身子,摇摇晃晃地像一个个幽灵似的向着村子的方向游移而去。
而在此时,趁着太阳下山后夜幕降临的凉爽和惬意,蛰伏在林间树梢上的秋蝉,就像打了兴奋剂似的卯足了劲、鼓圆了它的肚子,精神抖擞地长呼短叫,伴随着劳动人踉跄的脚步,一路回到了家中。
放下手里的工具和行囊,坐在房檐下,卷一支旱烟卷叼在嘴里,一边乘凉一边休息。耳蜗里塞满的全是此起彼伏的唱和声,那是门前大槐树上的精灵们在声嘶力竭地高声鸣叫。在它们昂扬顿挫的大合唱中,困顿至极了的庄稼人,嘴里叼着早已熄灭了的旱烟卷,却背靠着房墙,歪着头打起了鼾声……
而树上叫兴正浓的秋蝉们,好像要给睡意正酣的人再增加一首催眠曲似的,你方叫罢我发声,一个劲地一声比一声叫的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