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西山水载楚风
巴渝情韵书华章
——记土家族作家雷学刚与他的《在水一方》
作者/杨维勇
审核/金玫瑰
总编/李淑林
在群山耸峙、两江奔流的山城重庆,层叠的峰峦是大地最坚毅的脊梁,滔滔江水是岁月奔涌的脉搏。缙云山的苍翠为天际勾勒出磅礴的轮廓,歌乐山的300多名英烈铿锵见证着历史的峥嵘。当薄雾如纱,轻笼南山的葱茏,这座以坚韧、忠勇、开放、争先著称的英雄之城便氤氲出几分朦胧的诗意。正是在这雄浑与灵秀交织、刚毅与柔情并蓄的山水画卷深处,一位曾身着戎装的土家人——雷学刚,将他半生的跋涉、深沉的思索与赤子的情怀,悄然融入笔墨,最终凝结成一部浸润着地域气息与文化回响的散文集——《在水一方》,并在中国民族出版社出版,故而成为他回报山城重庆的文化致敬。
从军旅到山城
雷学刚,一位从湖北利川市——那片深藏在鄂西武陵山腹地、钟灵毓秀的土家族聚居地走出的出彩俊才。早年,他怀揣报国之志投身军旅。火热的军营如同淬炼钢铁的熔炉,锻造了他如山般挺直的脊梁、磐石般的意志与忠诚担当的品格。军人的烙印,深深镌刻在他的生命底色之中。退役后,他选择在重庆这座同样充满力量与韧性的熔炉中扎根,深耕细作,精耕植作。把军营中淬炼出的果敢、奉献与执行力,毫无保留地融入新的工作岗位与社会活动之中,在巴渝大地的经纬间谱写幸福是奋斗出来的人生诗篇。
利川山水入梦来
然而,在繁忙的重庆工作与生活之余,雷学刚的目光与心绪,始终未曾远离生养他的故土。他的根,深植于利川的奇山秀水之间。那里,有清江如碧玉绶带般澄澈流淌,倒映着土家儿女的淳朴笑容;有齐岳山苍茫辽阔,风车在云端低语,诉说着自然的伟力;有鱼木寨古韵悠然,土家吊脚楼镌刻着时光的印记;更有那举世惊叹、鬼斧神工的腾龙洞——大地深处吞吐万象、气魄宏大的自然奇观,洞中暗河轰鸣,奔腾不息,仿佛蕴藏着无穷的生命能量与远古的回响。那唱响维也纳金色大厅的世界25首优秀民歌《龙船调》和妙趣横生的《喝你六口茶》,那份源自鄂西大地的自然与人文滋养,如同不竭的源泉,日夜浸润着他的心田,让他唇齿生香,诗意盎然,文采飞扬。
两地清流的交响
这份浓得化不开的乡愁,与他在重庆这座立体魔幻之都的鲜活体验、敏锐观察和深刻感悟密不可分,如同两股奔涌的清流——一股是利川清江源头的澄澈灵性,一股是山城雾霭浸染的市井烟火与坚韧精神——在他胸中交汇、激荡、沉淀。正是这种深沉的情感交融与独特的生命体悟,催生了他倾注心血的《在水一方》。
桥连渝鄂,水韵回响
这部在重庆孕育、出版的作品,远非个人经历的简单记录。它是雷学刚站在人生的交汇点上,对军旅生涯的回望,对故土深情的凝视,对时代变迁的哲理叩问,以及对第二故乡重庆的深情礼赞。书页间流淌的,既有山城的江湖豪情与生生不息的城市脉搏,更跳跃着来自利川清江那未曾冷却的、充满灵性的浪花,回响着腾龙洞中那亘古不息、深沉澎湃的暗河轰鸣。他以文字为舟楫,架起了一座无形的桥梁,一头连着给予他事业舞台与生活厚度的重庆,一头牢牢系着他魂牵梦萦、赋予他生命底色与文化基因的利川。那字里行间奔涌的,正是他炽热而深沉的土家血脉。
腾龙洞——精神的图腾与归处
《在水一方》的问世,无疑是雷学刚生命乐章中一个响亮的音符。它诞生于重庆的土壤,汲取了山城的坚韧、包容与时代气息,在重庆付梓成书。然而,其精神脉络的源头,其磅礴生命力的底蕴,却始终深深根植于那片生养他的鄂西沃土。
湖北利川,不仅是他生命的起点,更是他精神版图上永恒的坐标,是他灵魂深处永不枯竭的能量场。那鬼斧神工的利川腾龙洞,其恢宏壮阔、洞开天地、吞吐日月的奇景,仿佛就是他灵魂深处奔涌不息的创作源泉与磅礴底气;洞中那轰鸣奔腾、穿行于地脉深处的暗河,恰似他体内流淌不息的土家族血脉,深沉、原始、充满不息的生命力与澎湃的激情。无论他的脚步丈量过多少土地,无论他的笔墨描绘过多少风景,那气象万千的腾龙洞,连同清江的澄澈碧透、齐岳山的苍茫辽阔、鱼木寨的岁月古韵,始终是他精神的灯塔与最终归处,为他提供着取之不尽的灵感、不摧的力量与深沉的文化认同。清江的浪花,永远在他笔端闪耀,化作墨痕;故乡大地深处的回响,已然汇入时代奔涌的长河,激荡着源自土家血脉的永恒韵律。
雷学刚其人其书,正是这鄂西山水之精魂与巴渝风云之气象共同孕育、共同谱写的一曲深情而雄浑的生命华章。
月光灯市照归途
当素雅封面在灯下展开,“在水一方”四个字漾开涟漪。雷学刚以近十万字深情,将生命晨露夕岚、情思哲悟,酿成映照灵魂的静水。这泓水不惊波澜,却以十万钧月光的沉静力量,在尘世间筑起一座温暖驿站,檐下悬满照亮归途的灯盏。
心语如诗:涤尘的晨露
第一辑“心语如诗”是灵魂的早课。“晨悟心语”如竹梢垂露:“优雅是灵魂的香气,无需宣告自氤氲”;“春之赋”里萌动的生机,恰似冻土下伸展的根须。最是“故乡的雪”令人眼眶温热:“当六角精灵覆盖山峦,游子的行囊便盛满故园灶膛的暖意”,而“雪绒花”化作“天空写给大地的情书,字字珠玑,语语金石”。
他写“低调”如“沉甸甸的麦穗俯身亲吻大地”,喻“独处”为“心灵最丰盈的盛宴”,赋“干净”以“初雪般的质地”。那些关于“活着”“人品”“缘分”“孤独”“静心”“格局”“涵养”的沉思,终在“大雪抒怀”中凝成“生命与人生”的透亮冰凌,待春风拂过,心灵的冻土泛起“美的感悟”长成新绿。
人生感悟:渡人的舟楫
第二辑“人生感悟”是生命的镜鉴。“淡定的力量”中“风暴中心最平静的水域,积蓄着最深沉的力量”,令人想起兄弟共读旧书时泛黄的纸页;“施恩与感恩”里“施恩不期报如溪流赴海,感恩长存心似古树盘根”,恰似故友临别相赠的箴言。
“快与慢”的箴言如禅钟:“疾驰的箭会迷失方向,缓行的舟终抵达彼岸”;“信仰的力量”让崇高回归日常:“不是悬在天边的星斗,而是照进陋室的一豆烛光”。当“珍惜对你好的人”中那句“最珍贵的不是未得的明月,而是掌心里正焐热的星光”映入眼帘。这些关于“教养”“知己”“懂得”“珍惜”的篇章,在喧嚣中筑起真善美的灯塔。
情感遐思:暖世的炉火
第三辑“情感遐思”是蘸着烟火写就的情书。“徜徉在情感的海洋”中,情被喻为“生命盐度,太少则寡淡,太多则苦涩”;“情悟”里“最深的情,常是欲言又止的逗号”,道尽万千心曲。“遇见你真好”如春风拂弦:“有些相遇不必惊艳时光,只需温暖某个落雪的黄昏”,令人想起深夜共饮时杯中蒸腾的热气。
《在水一方》将千年咏叹赋以新韵:“所谓伊人,非隔烟水,而在心灯常明处”,古老的相思化作永恒守望。当“平实的爱比‘5.20’的仪式更重要”如晨钟响起,忽然懂得旧友为何总在寒夜为你留一盏门灯。那些“爱的断想”“心语心声”“爱的感悟”,终在人间烟火里淬炼成金,化作尘世最动人的大美风景。
文化苦旅:铸魂的钟鼎
第四辑“文化苦旅”是灵魂的朝圣。“参观冰心故居”时,他抚摸老墙斑痕如读“世纪掌纹”;“走进泸沽湖”见“碧水托起星月,摩梭歌谣是时光传给湖面的年轮”;“走进邛海”则遇“月光在浪尖碎成银鳞,渔火是水写给夜的诗行”。“立春畅想”中“冻土下的躁动是春天最早的胎动”,让节气有了生命的温度。
“论经典”如金石铿锵:“经典是熬过时间火塘的硬木,其炭火可暖千年寒夜”;“论尊重”则言:“弯腰不是屈服,而是为拾起被践踏的星光”。当“为时代放歌为人民点赞”的宣言铮鸣,当“作家要为文学负责文学要为人民发声”的呐喊震彻云霄,那些“精神不可缺责任不能忘信仰不能丢”的篇章,便如青铜编钟在灵魂深处回荡。从“读于丹丹作品有感”到“观《江山如此多娇》”的精准品评,再到致川剧节贺信里流淌的“浓浓梨园情深深,款款川剧意满满”,字字皆是文明心魂的守护。
合上书页,墨香萦指如故人余温。四辑文字化作四重天地:心语如诗是涤尘的晨露,人生感悟是渡人的舟楫,情感遐思是暖世的炉火,文化苦旅是铸魂的钟鼎。六十七个标题如六十七盏灯,悬在生命长河畔——当尘雾迷眼时,总有一豆灯火为你而明。
这部作品不是喧哗的盛宴,而是风雪夜归时巷口亮着的那盏灯。它让所有跋涉的游子相信:纵使行至水穷处,总有一方名为《在水一方》的清澈水域,倒映着我们灵魂最本真的模样。那泓映照着秦时明月汉时关的流水,终将带着十万吨月光的温柔,在人世间泛起永不消逝的涟漪,为每个寻找归途的旅人,照亮回家的路。
作者简介
杨维勇,甘肃会宁人,大学本科学历。22载军旅生涯,上校军街。退役后从事新闻工作,主任记者。喜欢体育、音乐、书法、写作。其在军、地撰写的新闻通讯、特写、报告文学、诗歌、散文,先后发表在解放军报、解放军后勤文艺、中国青年报、青海日报、人民军队报、质量服务报、科技鑫报、大西北网等刊物。
文中主人公雷学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