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珠海的黄昏:一座城市的双重奏
张涵嫣
珠海,这座被南海轻轻拥抱的城市,在黄昏时分呈现出最为动人的面貌。当夕阳将最后一抹金色洒向情侣路,当渔女的剪影在晚霞中渐渐模糊,这座城市便开始了它一天中最为奇妙的双重奏——既是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又是岭南文化的温柔守护着;既是高楼林立的现代化都市,又是渔舟唱晚的滨海小镇。这种看似矛盾的双重性格,恰恰构成了珠海最为独特的城市魅力。我作为从小在珠海长大的孩子,对这座城市有着深深的眷恋之情。
行走在拱北口岸的广场,能感受到这座城市作为经济特区的脉搏。川流不息的人潮中,既有步履匆匆的商务人士,也有拖着行李箱的澳门游客。玻璃幕墙的写字楼反射着夕阳的余晖,与不远处澳门塔的轮廓相映成趣。珠海大剧院“日月贝”的白色外壳在暮色中渐渐亮起蓝色的灯光,如同两颗浮在海面上的珍珠。这些现代建筑构成了珠海作为经济特区的城市天际线,见证着这座城市从一个小渔村到现代化海滨城市的华丽蜕变。1980年,珠海与深圳、厦门、汕头一起成为中国首批经济特区,从此开启了它的腾飞之路。四十年间,珠海GDP增长了近千倍,横琴新区从一片滩涂变成了粤港澳大湾区的战略支点。黄昏时分的珠海,是改革开放成果的最佳展示窗口。
然而,只需稍稍偏离主干道,你便能触摸到珠海作为岭南水乡的另一面。唐家湾的古村落里青砖黛瓦的岭南民居被夕阳镀上一层暖色,蚝壳墙在光影交错中诉说着渔村的往事。北山村的老榕树下,几位老人摇着蒲扇,用粤语聊着家常,身旁的收音机里传出悠扬的粤剧唱段。香洲渔港的码头边,归航的渔船随着波浪轻轻摇晃,渔民们正忙着整理渔网,空气中弥漫着海腥味和油炸九肚鱼的香气。这些场景构成了珠海最为质朴的市井画卷,提醒着人们这座城市的文化根基。岭南建筑的镬耳山墙、蚝壳墙、青砖巷道,粤语中的“唔该”“早唗”等方言词汇,咸淡水交界处特有的黄眉头鱼、斗门重壳蟹等美食,都是珠海作为岭南文化传承者的身份证明。黄昏时分的珠海,是岭南文化活态传承的博物馆。
在珠海,现代与传统并非割裂对立,而是形成了一种奇妙的共生关系。华发商都的玻璃穹顶下,年轻人捧着珍珠奶茶自拍的同时,不远处的老字号茶餐厅里,师傅们正手工制作着地道的菠萝油。横琴金融岛的高管们下班后,常常驱车前往湾仔的海鲜街,就着啤酒享用刚从南海捞上来的花蟹。珠海歌剧院上演着世界级的交响乐,而唐家湾的祠堂里,村民依然保持着祭祖、赛龙舟等传统习俗。这种兼容并蓄的城市性格,使得珠海既保持了经济发展的活力,又守护了文化的多样性。黄昏时分的珠海,是现代与传统的和谐共存的实验场。
珠海黄昏之所以迷人,正因为它是这座城市双重性格的完美呈现时刻。当暮色降临,霓虹初上,现代建筑的几何线条与古村落的柔和轮廓在光影中交融;当海风轻拂,涛声阵阵,都市的喧嚣与渔村的宁静达成了微妙的平衡。站在情侣中路的海滨,左手边是灯火通明的现代化都市,右手边是渔火点点的传统渔港,这种视觉上的并置恰如珠海城市精神的隐喻——它既面向未来,又不忘本来;既拥抱改革,又守护传统。
当最后一缕阳光消失在地平线上,珠海的双重奏并未结束,而是转为更为深沉的乐章。这座城市的魅力,正在于它能够将看似矛盾的元素融为一体,创造出独一无二的城市韵律。或许,这就是为什么那么多人在珠海停留后便不愿意离开——他们在这里找到了现代生活的便利与传统文化的慰藉,找到了经济发展的机遇与诗意栖居的可能。珠海的黄昏,每天都在上演着这样的城市辩证法,邀请每一位来访者思考:什么才是理想城市的模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