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学宴遭冷场背后的启示
特约作者:饶晓辉(江西)
据相关媒体报道:东北某地一家长在为孩子“精心”准备的一场升学宴,硬生生地成了“丢人宴”。为何?原来该主人在酒店预订了34桌宴席,结果过了饭点后,竟凑不齐一桌的客人,这其中还包括主人一家人。
曾几何时,升学宴的初衷只是简单而又不失庄重的“谢师宴”。也就是小范围内邀请少数至亲和孩子的部分任课老师,这既是对秉承“师恩难忘”的一种传承,也是对孩子寒窗苦读的一种肯定。然而,时过境迁,如今的升学宴却完全变了味。久而久之,也使得很多人对此产生了厌倦。所以,这种升学宴遭冷场的事件,也就见怪不怪了。
的确,升学宴在某些情况下可能暴露出人性的丑陋面,窃以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功利性扭曲:一些家长将升学宴作为 “人情债回收” 的机会,过于注重礼金的收支,有的甚至在孩子分数不怎么理想时就大摆宴席,将教育成果异化为 “人情货币”。这种行为将原本纯粹的成长节点变成了计算礼金盈亏的生意场,忽视了升学宴本应有的感恩和庆祝意义。
二是攀比心理:在一些地方,升学宴的规模和档次被用作炫耀的资本,家长们互相攀比,导致宴席变得越来越奢华。这种攀比心理不仅增加了家庭的经济负担,也让升学宴失去了原本的意义。
三是形式主义盛行:升学宴的形式变得过于复杂和繁琐,甚至出现了程式化的 “谢师流程”。孩子们被迫在酒桌上背诵模板化的祝词,而真正的感恩之情却被忽视。这种形式主义让升学宴变成了一种表演,而非真诚的情感表达。
四是人情绑架:升学宴可能成为一种人情绑架的手段。一些家长为了收回之前送出的礼金,或者为了维护面子,即使经济条件不允许,也不得不举办升学宴。而被邀请的人也可能因为情面而不得不参加,甚至随礼金额也水涨船高,给双方都带来了压力。
五是对孩子的负面影响:当升学宴变成一种功利性的活动,孩子可能会感受到人情世故的重压,甚至对升学宴产生反感。一些孩子被迫参与到成人的社交活动中,过早地接触到功利和攀比的心态,这对他们的价值观形成可能产生不良影响。
升学宴本应是庆祝孩子升学、感恩师长和亲朋好友的聚会,这本无可厚非。但在一些情况下,却因为功利性、攀比心理和形式主义等原因,暴露出人性的丑陋面。还有真出现东北这家升学宴遭冷场的情况,那么不仅让自己十分的尴尬,更是在即将升学的孩子心里,种下一颗“灰色种子”。
升学宴的过度商业化和物质化,导致其偏离了原本的文化内涵和情感意义。为了让升学宴回归本真,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为了让升学宴回归本真,我们需要摒弃这些不良风气,注重内心的感受与亲情的传递,让感恩成为升学宴的核心,成为一个感恩、分享和祝福的仪式,而不是一个炫耀和攀比的场合。
作者简介:饶晓辉,笔名:筱野,网名:竹林听雨,江西抚州东乡区人。1981年10月至1985年10月在福建厦门某部服役。1982年开始文学写作,先后在《解放军报》、福州军区《前线报》以及厦门、泉州等新闻媒介发表稿件。1992年南下广东汕头,就职于一家工艺进出口公司,任公司中层管理。期间,在《羊城晚报》、《汕头日报》、《特区晚报》等发表各类稿件千余篇,并被南方报业集团《汕头特区晚报》聘为特约记者。都市头条采菊东篱文学社执行副社长、特约作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