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镌刻在时光里的精神坐标
——纪念奶奶刘为媛
作者:秦振益
策划:李腾双
制作:春到百草园
(年轻时候的刘为媛)
在奶奶刘为媛诞辰126周年之际,我不禁又一次缅怀奶奶,奶奶在我心中,始终笼罩着一层朦胧而神圣的光环。自记事起,她便存在于父亲反复念叨的旧照片里,隐匿在家族代代相传的故事中。那是一张泛黄的黑白影像,一位身着月白布衫的女子,眉眼清亮如星,发髻梳得一丝不苟,指尖轻拈书卷,身后是爬满青藤的老宅窗棂,仿佛一幅静谧而悠远的水墨画。父亲总说:“你们奶奶若健在,定是最疼你们几姊妹的人。她老人家会督促你们练字,给你们讲解唐诗宋词,教你们为人处世之道,传授吃苦耐劳之德。”这句念叨,从幼儿园时父亲第一次讲起,到我小学做家庭作业,对着课本里的唐诗宋词发呆时,他总会重复。奶奶的身影,仿佛从未走远,只是化作了穿透岁月的月光,静静照拂着我们这些未曾谋面的孙儿孙女,给予我们无尽的温暖与慰藉。
书香闺秀展芳华
1899年的古宋城,青石板路在晨雾中泛着微光,宛如一条蜿蜒的玉带。刘家大宅的私塾里,传来朗朗书声,似潺潺溪流,流淌着知识的力量。那年出生的奶奶刘为媛,自小便在墨香中长大。殷实的书香之家,为她铺就了不同寻常的起点。当同龄女孩还在专注于女红针绣时,她已在私塾先生的戒尺旁,熟读《论语》《孟子》,在平仄韵律中,领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壮阔雄浑,感受“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的婉约哀愁。父亲曾见过奶奶留存的手抄诗集,蝇头小楷娟秀有力,页边还批注着自己的感悟,那字里行间,是旧式女子罕见的独立思考痕迹,如夜空中闪烁的星辰,熠熠生辉。
1917年,十八岁的奶奶与爷爷秦青川喜结连理。红烛摇曳,光影斑驳,她或许未曾想到,这场婚姻会让她的人生与家国命运紧紧相连,如藤蔓缠绕,不可分割。1918年姑妈降生,襁褓中的婴孩尚在蹒跚学步,1919年,奶奶便做出了惊世骇俗的决定——支持爷爷远赴法国勤工俭学。那时的古宋,女子大门不出二门不迈仍是常态,而她却亲手为爷爷收拾行囊,在送别信里写下:“家国蒙尘,匹夫有责,君且远行,妾当守家。”字迹坚定,宛如她的信念。1919年12月9日,当爷爷与聂荣臻等青年乘法轮《斯芬克斯号》驶离上海港时,码头上并未见到奶奶的身影。她正抱着年幼的姑妈,站在古宋老宅的门廊下,望着东方海平面的方向,将牵挂与思念,藏进了日复一日的等待里,如同深海中的珍珠,默默孕育着深情。
爷爷从法国寄来的信,成了照亮奶奶人生的火把,如明灯指引着她前行的方向。信里描述的巴黎街头的革命浪潮,旅欧青年热烈讨论的救国真理,让这个深居大山的女子心潮澎湃,仿佛平静的湖面被投入一颗石子,泛起层层涟漪。1923年,她做出了更勇敢的选择:将4岁的姑妈托付给家人,独自走出连绵的川南大山,一路辗转到成都考入农业专门学校。父亲曾指着一张奶奶在成都的照片给我们看:齐耳短发,身着学生制服,背着帆布书包站在校园里,眼神里没有丝毫怯懦,倒像是揣着一团火,那是对知识的渴望,对未来的憧憬,对理想的执着。那是封建礼教尚未完全松动的年代,一个已婚女子抛家舍业去求学,需要何等的勇气?奶奶在日记里写道:“女子并非男子附庸,强国需先强民,强民需先启智,吾辈当为先锋。”这话语,如号角般激昂,展现了她的巾帼豪情与远大抱负。
烽火岁月铸英魂
1926年的重庆,嘉陵江与长江交汇处的码头商船云集,却暗流涌动,仿佛暴风雨来临前的宁静。这一年,爷爷受党组织派遣,与朱德一道从苏联莫斯科东方大学秘密军事训练班毕业,回川开展兵运工作。奶奶也在他的引领下,与五姨婆刘筱圃(后成为傅钟将军的爱人),二姨婆刘为筝走进了重庆中法大学的课堂。校园里,马克思主义著作被学生们争相传阅,如饥似渴地汲取着知识的养分。深夜的宿舍里,她们围坐在一起,听去过苏联的老师讲述十月革命的故事,奶奶常说,那段日子像“在黑夜里找到了北斗星”,连呼吸都带着奔涌的力量,那是信仰的力量,是希望的曙光。
1927年3月31日,这场力量的奔涌遭遇了血腥镇压。重庆“三三一”惨案爆发时,奶奶正和姊妹们在学校礼堂参加集会。枪声骤然响起,如惊雷般打破了宁静,人群四散奔逃,军警的皮靴声、哭喊声响成一片,仿佛人间炼狱。危急关头,她们跟着人群冲向学校后门——那堵横卧的城墙,“先跳!”奶奶推了五姨婆一把,自己紧随其后纵身跃下。落地时的剧痛让二姨婆惨叫一声,后来才知道是摔断了腿。奶奶顾不上包扎额头上的伤痕,扶起二姨婆就往城郊的树林里跑,直到天边泛起鱼肚白,才敢在破庙里稍作喘息。多年后,五姨婆回忆起那天的情景,总说:“你奶奶当时眼睛都红了,却紧紧攥着我的手说‘不能停下,我们活着,就还有希望’。”这句话,如同一束光,照亮了黑暗中的前行之路,展现了奶奶的坚韧与顽强。

撤回古宋老家后,革命的火种并未在风雨中熄灭。奶奶与刘筱圃望着大山深处被封建礼教束缚的女子,心中燃起改变命运的信念,奶奶恳切说道:“大山里的女子还困在深宅大院,我们要给她们劈开一道光。”1927年,她们自筹资金并争取爱心人士援助,将古宋县政府右侧废弃的“机匠庙”改建为校舍。同年这所承载着希望的古宋女子小学校正式获批成立,成为川南地区第一所正规女子学校——五姨婆刘筱圃任校长,奶奶担任训育主任,以“打破封建束缚,传播新文化新思想”为办学宗旨,让城乡女孩终于有了走进课堂的机会。办学之初条件艰苦,没有课本,她们就手抄《新青年》里的进步文章当作教材,字字句句都像蜜蜂采集的花蜜,滋养着求知的心灵;没有教具,就用泥巴捏出山川日月的模型,让孩子们在指尖触摸世界的模样。遇到家长固执阻拦女孩上学,奶奶便提着油灯一次次上门恳谈:“女子识字不是为了攀高枝,是为了能看懂家书、算清账目,更要知道这世道还有另一种活法——女子也能有自己的思想与追求。”温润的话语如春风化雨,渐渐融化了人们心中的坚冰。学校的课堂不止于国文、算术,更充满着革命与觉醒的力量。她们组织学生在“三八”节、“五四”青年节排演《孔雀东南飞》《恶婆婆》等文明戏,用生动的演绎控诉封建压迫;奶奶亲自教女孩们读秋瑾的诗:“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让巾帼豪情在大山深处回荡。操场上,打球、唱歌的身影打破了“女子无才便是德”的旧习;教室里,读书会活动悄然开展,为后来革命骨干的成长埋下种子。这所诞生于古庙中的女校,不仅是知识的学堂,更成了传播新思想、点燃革命火种的精神阵地,让无数女孩第一次懂得:女性的人生,本就该有光。许多学生毕业后,就走上了革命道路、踏上了抗日救亡和人民解放的征途。
1928年爷爷在党组织的安排下,到河南,河北农村组织武装暴动,失败后爷爷潜回阔别10年的老家古宋,以女子学校教员的身份为掩护,继续从事地下工作。深夜的秦家大院,煤油灯常常亮到天明,如同一颗颗星星,照亮了黑暗中的希望。一批进步学生围坐在一起,听爷爷讲无产阶级革命的道理,奶奶就在一旁缝补衣物,为他们望风,默默守护着这份珍贵的信仰。父亲说,家族流传着一张爷爷在教室黑板前讲课的照片,黑板上写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而照片角落的窗台上,放着奶奶刚端来的热茶,那一杯热茶,蕴含着奶奶的深情与支持。1929年年初为了筹集革命经费,爷爷从成都再次返回古宋,因长年东奔西忙,积劳成疾,病倒家里,由于反动派的封锁和迫害,得不到及时医治,不幸逝世家中。奶奶强忍悲痛对着前来悼唁的学生们说:“秦先生去了远方,但他教我们的道理,要记一辈子。”她的话语,如金石般坚定,传承着爷爷的遗志。
平凡岁月育贤才
爷爷去世一个星期后,父亲降生了。按古宋秦家的规矩,这唯一的男丁该被捧在手心,锦衣玉食,养尊处优。可奶奶偏不,她深知“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的道理。家里明明有佣人,却让刚有点体力的父亲跟着佣人去井边打水,小小的身子担着半木桶的水,晃悠着往前走,洒了一身水也不许哭;冬天的清晨,她让父亲跟着街坊去煤场挑煤,黑黢黢的煤屑沾满衣襟,回来后还得自己动手洗干净。有亲戚看不下去,劝她:“就这一根独苗,何必如此严苛?”奶奶总是笑着答:“温室里的苗长不成参天大树,他是秦家的孩子,更是这世道的孩子,得先学会自己站稳脚跟。”她的笑容里,蕴含着智慧与远见。
父亲记忆里的童年,没有私塾先生的戒尺,却有爬树掏鸟窝的野趣,有在河里摸鱼的欢腾。读书之外,奶奶从不管束他和街坊孩子玩耍,哪怕满身泥土地跑回家,也只是让他先洗手吃饭,再听他讲今天赢了滚铁环还是输了抽陀螺。春节时,别家孩子被大人管着不许碰赌具,奶奶却拿出几枚铜钱,让父亲和伙伴们“扎扎钱”(一种简单的赌博游戏),还在一旁指点:“输赢不重要,要学会愿赌服输,更要知道分寸,玩过这几天,就得收心做正事。”她教会了父亲豁达与自律。她甚至托付邻居家大孩子,带着父亲游泳、骑自行车。看着他摔得膝盖青一块紫一块,也只是递上药膏,说:“摔疼了才记得住平衡,人生路上哪有不摔跤的?”她让父亲明白了挫折是成长的阶梯。
父亲常说,奶奶最反对“死读书”。有一次,父亲背书时卡了壳,情急之下,奶奶却放下手里的针线,带他去菜园里看菜苗:“你看这黄瓜藤,顺着架子往上爬,既要扎根泥土,也要朝着太阳长。人读书也一样,不能光往脑子里塞,还得抬头看看天,想想这书里的道理怎么用到生活里。”她用生动的比喻,教会了父亲学以致用。她教父亲读唐诗,会带他去香水山看“霜叶红于二月花”;教他读《论语》,会在分粮食给贫苦邻居时说“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那些浸润在日常里的教诲,比任何课本都来得深刻,如春雨润物,无声却有力。
在家族里,奶奶的威望从不靠严厉,而靠公道。族里分家不均,叔伯们吵到家里来,她泡上一壶茶,听完各方道理,几句话就能说得众人心服口服,如同春风拂过,化解了矛盾;邻里间丢了鸡、少了菜,都愿意找她评理,她总能找到症结所在,既不偏袒,也不苛责,展现出公正与睿智。父亲说,有年夏天,邻居家的孩子偷摘了亲戚家的梨子,奶奶知道后,不仅没责怪,反而买了满满一篮送过去说:“孩子嘴馋是常情,以后想吃就跟我说,不要偷偷摸摸。”那户人家后来逢人就说:“刘先生的度量,比大山还宽。”她的宽容与善良,赢得了众人的敬重。
精神之光永流传
1951年的那个冬天,古宋下了场罕见的大雪,雪花纷飞,如鹅毛般飘落,仿佛天地间都被一层白色的纱幕笼罩。八个月大的大哥突发高烧,小脸烧得通红,呼吸急促。那时的山区缺医少药,奶奶抱着孙子跑遍了全城,找遍了所有懂医术的人,却只能眼睁睁看着孩子的气息越来越弱。大哥夭折那天,奶奶抱着冰冷的小身体,一夜之间添了满头白发,如霜雪覆盖。她没哭天抢地,只是把自己关在房里,对着爷爷的遗像坐了一整天,仿佛在与爷爷诉说着心中的悲痛与思念。几天后,人们发现她时,她正坐在书桌前,一笔一划地抄录大哥的生辰八字,字迹颤抖却工整,那是她对大哥深深的爱与不舍。
疾病缠身加上丧孙之痛,奶奶的身体迅速垮了。弥留之际,她拉着父亲的手,断断续续地说:“记住...做人...要像你父亲那样...有骨气...像你姐姐,姐夫那样...有韧性...要做...对社会有用的人...”她没提任何家产分配,没说任何抱怨的话,只是反复叮嘱父亲:“女子学校...要是能重开...就好了...”她的话语,如遗言般沉重,传递着对家族的期望,对教育事业的执着,对革命精神的传承。
如今,古宋女子小学校早已成为当地的县第二小学校,但校园里那棵奶奶亲手栽下的黄葛树,仍枝繁叶茂,宛如一把巨大的绿伞,庇护着一代又一代的学子。每到春节,我们这些后代会带着孩子回家,在奶奶的遗像前,父亲总会讲起奶奶的故事:讲她如何在私塾里偷偷读进步书刊,讲她跳下重庆城墙时的勇敢和果断,讲她让父亲参加劳动时的严格,讲她面对家族纷争时的从容。孩子们听不懂“革命”“进步”这些宏大的词,却能从故事里读懂:原来曾有这样一位奶奶,在那艰难的年月里,活得那么明亮、那么有力量,如同一座灯塔,照亮了前行的道路。
父亲去世前,仍保留着奶奶的习惯:不挑食,爱劳动,见不得孩子娇生惯养。他常说:“你奶奶没留下金银财宝,却给我们留了个‘传家宝’——那就是不管遇到啥坎儿,都要挺直腰杆,做个像样的人。”这“传家宝”,是奶奶的精神财富,是家族的灵魂支柱,它将代代相传,永不停息。奶奶刘为媛,这个生于1899年的女子,像一粒落在大山深处的种子,冲破封建的岩层,在烽火中扎根,在岁月里结果。她或许从未想过自己会被后人铭记,但那些她曾点亮的光、播撒的种子,早已在时光里长成了森林。而我们,就在这森林的庇护下,继续学着她的样子,认真地、有骨气地在生活里前行,如同坚定的行者,沿着先辈们的足迹,迈向光明的未来。我们将传承弘扬她的精神,让那光芒在岁月的长河中永远闪耀,照亮我们前行的每一步;让她的故事,成为我们心中励志的传奇,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后人,为了理想,为了信念,不懈奋斗,永不放弃。奶奶刘为媛,就是我们家族的英雄,就是我们古宋人心中永远的先锋,就是我们这个大家庭子子孙孙永恒的精神坐标。
二O二五年七月二十四日于泸州

(古宋城门旧址)

(解放前大山深处的古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