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竹诗》:纪检干部的精神镜像
作者:艾平
《咏竹诗》
孙幼明诗
迎风接雨沐朝阳
挺秀涵芳屹翠岗,
久历寒霜成劲节,
何曾一日改锋芒。
孙幼明的《咏竹诗》以竹喻人,通过四句凝练的诗句,勾勒出当代纪检干部的精神肖像。这首作品将自然物象与人格特质深度交融,既延续了古典诗词"比德"传统的审美意蕴,又赋予竹意象以新时代纪检精神的现实内涵,展现出高超的艺术表现力和深刻的思想穿透力。
### 一、"迎风接雨沐朝阳":在风雨考验中坚守初心
首句以动态描写展现竹的生存状态。"迎风接雨"既是自然现象的客观描述,更暗喻纪检干部在复杂环境中的坚守。纪检监察工作往往面临各种利益诱惑和人情干扰,正如竹子需经受风雨洗礼。"沐朝阳"的意象则象征着在党的阳光下保持政治本色,这种在逆境中向阳而生的姿态,恰是纪检干部忠诚品格的诗意表达。
### 二、"挺秀涵芳屹翠岗":刚柔并济的职业操守
"挺秀"二字精妙地概括了纪检干部的双重特质。"挺"体现原则性,指他们在维护党纪国法时的刚正不阿;"秀"则展现灵活性,暗示其在处理复杂问题时的智慧与艺术。"涵芳"的表述更富深意,既指竹子内蕴的清香,也喻指纪检干部清正廉洁的品格。"屹翠岗"的坚毅姿态,正是纪检铁军在反腐败斗争一线坚守岗位的真实写照。
### 三、"久历寒霜成劲节":在磨砺中锻造职业品格
"久历寒霜"四个字浓缩了纪检干部的职业生涯。纪检监察工作往往伴随长期高强度的案件查办、监督执纪,这种持续的精神压力如同严冬寒霜。"成劲节"的升华则揭示出磨砺的价值——正是在无数次的斗争考验中,纪检干部锤炼出"三不腐"的坚强意志和"打铁还需自身硬"的职业素养。这种在困境中淬炼品格的过程,恰与竹子经历霜雪后更显挺拔的自然规律形成精神共振。
### 四、"何曾一日改锋芒":矢志不渝的使命担当
尾句以反问句式强化主题。"锋芒"在此具有双重意蕴:既指竹子锐利的尖梢,更喻指纪检干部敢于亮剑的斗争精神。"何曾一日改"的表述,既是对纪检干部持之以恒工作态度的肯定,也暗含对"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时代主题的回应。这种在漫长职业生涯中始终保持战斗状态的精神,恰是全面从严治党背景下纪检铁军最可贵的品质。
### 五、古典意象与现代精神的对话
整首诗通过"竹"这一传统意象的现代性转化,成功构建起古典美学与当代政治伦理的对话空间。诗中既有"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古典遗韵,又注入"忠诚干净担当"的时代内涵。这种创作手法既延续了中国诗歌"托物言志"的传统,又为新时代廉政文化建设提供了新的艺术范式。
《咏竹诗》以精巧的意象组合和深刻的精神挖掘,为当代纪检干部树立了生动的艺术形象。作品中竹的自然属性与纪检干部的职业特质形成完美契合,既展现了传统文化的现代生命力,更彰显出新时代纪检监察队伍的精神风貌。这种将自然物象升华为人格象征的创作实践,为当代廉政诗歌创作提供了可资借鉴的范本。在全面从严治党的新征程中,这首作品无疑具有重要的精神激励作用。
作者简介:
艾平,知名媒体评论员,作家
孙幼明简介:
中国音乐文学学会会员,广东省音乐家协会会员,广东省音乐文学协会会员,广州市音乐家协会理事,广州市越秀区音乐家协会理论创作委员会副主任,多次评为广东省优秀音乐人,羊城优秀音乐家,已创作歌曲近百首,主要作品有《广州近代革命史组歌十首》,《永庆坊》,《广州有条北京路》,《新广州》,《文脉长流大湾还》,《广州中医院院歌》,《广州供销社之歌》,《广州丰采公司司歌》《思绿环保公司诗歌》,《复大医院院歌》等等,作词作曲风格清新秀雅,政治站位高,艺术水平较高,是著名音乐家陈小奇先生的学生和入室弟子,人称广州红歌王子,广州历史红歌第一人。作品深受广大人民群众欢迎。开设网上公益《微音乐讲座五十讲》培养音乐人才一大批。2022年9月在广州举行孙幼明词曲作品音乐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