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立秋》——评孙幼明笔下的节气新象作者:艾平
《今日立秋》
孙幼明诗
骄炎未退报秋来
凉雨连天一快哉。
往日秋波原在眼,
今时大水忽成灾。
孙幼明的《今日立秋》以七言绝句的凝练形式,在二十四节气的古典框架中注入了鲜明的当代意识。这首作品突破了传统立秋诗词"新凉初至""梧桐报秋"的惯常意象,通过"骄炎未退""大水成灾"等现代性场景构建,展现了当代诗人对自然节律与社会现实的深度观照。
首句"骄炎未退报秋来"以悖论式表述颠覆传统认知。"骄炎"本属盛夏特征,却与"报秋"形成时空错位,精准捕捉了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立秋时节"秋老虎"肆虐的现实图景。这种意象重构不仅突破了古典诗词中"白露降""寒蝉鸣"的节气书写范式,更体现出诗人对当代生态困境的敏锐感知。
"凉雨连天一快哉"的转折性抒情耐人寻味。"凉雨"作为传统立秋标志,此处却与"连天"的暴雨意象叠加,暗示极端气候带来的复杂体验。"快哉"二字看似沿袭苏轼"快哉此风"的审美传统,实则暗含对自然灾害的复杂情绪——既有暑热消退的畅快,亦有洪灾隐忧的潜在焦虑。
"往日秋波原在眼"化用"秋波盈盈"的古典意象,却在第四句"今时大水忽成灾"中实现意象突转。这种传统与现代的蒙太奇式拼接,形成强烈的时空张力。"秋波"从古典诗词中的脉脉情愫,异化为现代都市中的洪水肆虐,既展现了自然节律的永恒性,又揭示了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深刻影响。
孙幼明通过七言绝句的精巧形式,实现了传统节气文化与现代生态意识的创造性对话。作品中"骄炎""大水"等意象的现代性转化,既延续了古典诗词"感物兴怀"的抒情传统,又赋予立秋节气以新的时代内涵。这种在古典美学框架内注入现实关怀的创作实践,为当代诗歌处理传统与现代关系提供了新的范式。在气候变化日益严峻的当下,这首作品展现出文学介入现实的多重可能,既是对传统节气文化的当代阐释,亦是对生态危机的诗意警醒。
作者简介:
艾平,知名媒体评论员,作家
孙幼明简介:
中国音乐文学学会会员,广东省音乐家协会会员,广东省音乐文学协会会员,广州市音乐家协会理事,广州市越秀区音乐家协会理论创作委员会副主任,多次评为广东省优秀音乐人,羊城优秀音乐家,已创作歌曲近百首,主要作品有《广州近代革命史组歌十首》,《永庆坊》,《广州有条北京路》,《新广州》,《文脉长流大湾还》,《广州中医院院歌》,《广州供销社之歌》,《广州丰采公司司歌》《思绿环保公司诗歌》,《复大医院院歌》等等,作词作曲风格清新秀雅,政治站位高,艺术水平较高,是著名音乐家陈小奇先生的学生和入室弟子,人称广州红歌王子,广州历史红歌第一人。作品深受广大人民群众欢迎。开设网上公益《微音乐讲座五十讲》培养音乐人才一大批。2022年9月在广州举行孙幼明词曲作品音乐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