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柳荣惠校长的讲西山深处的白求恩:贝熙业大夫与中法友谊的百年传承故事
李益萍整理
(柳荣惠校长)
走在白家疃的小广场里,望着西边层峦叠嶂的西山,总会想起那位骑着自行车穿越战火的法国老人。贝熙业大夫的故事,就像山间潺潺的泉水,在这片土地上流淌了近百年。作为土生土长的白家疃人,从小就听长辈们念叨着“贝大夫桥”的传说,后来才知道,这位法国医生与西山的情缘,远不止一座石桥那么简单。
一、济世之医的中国初印象
1913年的北京,正是辛亥革命后的动荡年代。41岁的法国医生让·奥古斯坦·贝熙业(Jean Jérome Augustin Bussière)带着妻子和两个女儿,远渡重洋来到中国。他本可以在使馆区过着优渥的生活,却选择穿上长衫,操着一口流利的北京话,走街串巷为百姓治病。当时的北平城,西医尚属新鲜事物,贝熙业却用精湛的医术赢得了“洋御医”的美誉。他不仅为达官贵人诊疗,更常常免费为穷苦百姓看病,甚至自掏腰包购买药品。
“贝大夫的汽车总是停在胡同口,他背着药箱步行进去,怕吓到病人。”村里的老人们回忆说。这位法国医生的诊室里,既有袁世凯、段祺瑞等政要的病历,也有普通市民的问诊记录。他在东城大甜水井胡同的住所,成了当时北平城最繁忙的诊所之一。1920年,贝熙业参与创办中法大学,担任校医和教授,培养了一批中国医学人才。他还发起留法勤工俭学运动,帮助数百名中国青年赴法学习,其中就包括周恩来、邓小平等后来的革命先驱。
二、西山脚下的“贝家花园”
1923年,贝熙业在西山北安河村买下一片山地,修建了一座中西合璧的花园别墅。这座占地十余亩的园子,依山而建,碉楼、洋房、中式庭院错落有致。贝熙业特意在花园门口建了一座三层碉楼,将其改造成诊所——一楼是候诊室,二楼为诊室,三楼存放药品。从此,“贝家花园”成了西山百姓的“救命所”。
“那时候,谁家有个头疼脑热,都往贝家花园跑。”村民们说。贝熙业不仅免费看病,还经常送药上门。遇到需要手术的患者,他会用汽车将病人接到城里的法国医院,自己垫付手术费用。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后,贝熙业的诊所更成了抗日军民的秘密医疗站。八路军伤员被化装成村民的地下交通员送来,贝熙业冒着生命危险为他们做手术。有一次,一位腿部中弹的战士被送来时已经昏迷,贝熙业连续手术七个小时,从死神手中抢回了他的生命。
三、自行车上的“驼峰航线”
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日军对根据地实行严密的药品封锁。贝熙业主动找到中共地下党员黄浩,承担起为八路军秘密运送药品的任务。他利用法国医生的身份作掩护,将药品藏在汽车底盘、自行车车架甚至猪腰子里,穿越日军封锁线。
“起初,贝大夫用汽车运药,但汽油越来越难搞。后来,他干脆骑上自行车,驮着几十斤重的药品,在崎岖的山路上来回奔波。”村里的老人还记得,每到黄昏时分,总能看到一个戴着草帽、留着八字胡的外国老人,骑着自行车从西山深处驶来,车筐里装满了磺胺、盘尼西林等珍贵药品。这条被称为“自行车驼峰航线”的运输线,从北平城到平西根据地,全长六十余里,沿途要经过日军的五道关卡。贝熙业凭借着机智和勇气,从未出过一次差错。

(贝熙业大夫与夫人)
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加强了对北平城的控制。贝熙业的汽车被没收,自行车也成了奢侈品。但他并未放弃,转而通过教会、学校等渠道,动员国际友人捐赠药品。有一次,他得知协和医院有一批即将过期的X光机,便连夜组织人力,将设备拆解后藏在棺材里,运到了晋察冀根据地。这些设备后来在战地医院发挥了重要作用,挽救了无数伤员的生命。
四、战火中的跨国情缘
在贝家花园的日子里,贝熙业结识了一位特殊的助手——辅仁大学美术系学生吴似丹。这位出身名门的大家闺秀,被贝熙业的人道主义精神所打动,主动放弃了优渥的生活,来到西山学习护理。两人在战火中结下了深厚的情谊,1952年,80岁的贝熙业与28岁的吴似丹喜结连理。
“贝大夫和吴先生的婚礼很简单,但全村人都来道贺。”村民们回忆说。婚后,两人在贝家花园过着宁静的生活。吴似丹教贝熙业学习中文书法,贝熙业则为吴似丹讲解西方医学。他们的家中,既有中国的水墨画,也有法国的油画,中西文化在这里交融。1955年,他们的儿子让-路易·贝熙业(中文名贝石涛)出生,为这个跨国家庭增添了新的活力。
五、被迫离华的无奈与坚守
新中国成立后,贝熙业满心欢喜地准备在中国安度晚年。他甚至在碧云寺附近选好了墓地,打算与妻子长眠于此。然而,1954年,由于国际形势的变化,贝熙业被迫离开中国。在天津港的码头上,这位82岁的老人紧紧握着吴似丹的手,老泪纵横:“我会回来的,这里是我的家。”
回到法国后,贝熙业一家的生活陷入困境。他失去了行医资格,只能靠变卖收藏的古董度日。但他从未忘记中国,常常在给朋友的信中写道:“中国是我的第二故乡,我永远不会忘记那里的人民。”1958年,贝熙业在法国病逝,临终前仍念念不忘西山的诊所和那些曾被他救治过的百姓。
六、中法友谊的薪火相传
贝熙业的儿子贝石涛,从小听着父亲的故事长大。1980年代,他继承父志,成为一名心血管医生,并多次来到中国交流。1998年,贝石涛发起成立“贝熙业协会”,致力于推动中法文化交流。他说:“父亲用一生诠释了人道主义精神,我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这份友谊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光彩。”
在贝石涛的推动下,贝家花园于2014年修复并对外开放,成为中法人文交流基地。每年,都有数千名中法游客来到这里,聆听贝熙业的故事。2014年3月,习近平主席访问法国时,特别提到贝熙业大夫,称赞他是“冒着生命危险开辟自行车‘驼峰航线’的国际友人”。同年,贝熙业的半身铜像被安放在贝家花园,这位法国医生终于“回到”了他魂牵梦萦的中国。
七、永远的贝家花园
如今,站在贝家花园的碉楼前,仿佛还能听到当年伤员的呻吟和贝熙业的安慰声。墙上的老照片里,贝大夫穿着白大褂,微笑着为村民看病;玻璃展柜中,那辆锈迹斑斑的自行车,诉说着当年的惊险与传奇。2024年10月,法国里昂新中法大学协会捐赠的贝熙业铜像正式落户贝家花园,中法两国友人齐聚一堂,共同见证这一历史时刻。
“贝熙业大夫的故事,是中法友谊的缩影。”贝石涛在铜像揭幕仪式上说,“父亲用生命架起了中法之间的桥梁,我们这一代人有责任让这座桥梁更加坚固。”如今,贝家花园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中法文化交流的纽带。每年,这里都会举办中法文化节、医学研讨会等活动,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参与其中。
夕阳的余晖洒在西山的群峰上,贝家花园的碉楼在金色的光芒中显得格外庄重。作为几十年前的白家疃小学校长,我常常带孩子们来这里参观。每当看到孩子们围在贝熙业的铜像前,听讲解员讲述当年的故事时,我总会感到无比欣慰。贝熙业大夫的精神,就像西山的橡树,深深扎根在这片土地上,枝繁叶茂,生生不息。
中法两国人民的友谊,从贝熙业大夫的自行车轮上出发,穿越战火与岁月,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绚烂的光彩。而贝家花园,这座承载着历史记忆的园子,将永远诉说着一个法国医生与中国的不解之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