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根潭》养心小语
最近社会有点乱: 富商崩塌,高官落马,高僧腐败,物欲横流,信仰缺失,三观错位…
面对现实,有担心的,有随流的,有激愤的……
悲观的同时,也有乐观的。不随流,不激愤,也不担心。他们相信世界本来就是这样的。浊久必清,周而复始,见怪不怪。他们相信有腐败必有清廉,有信仰缺失必有初心坚守……浑浊之水终可澄清,腐朽污秽终可扫除。
古人说“明哲保身”是有道理的,这并不是一句消极的话。你改变不了社会,但你可以把握自己。你只要稳住心性,你的世界就是安定且清净的。
整理编辑《菜根谭》养心语数句,砚边涂鸦以自策自励。
隐无荣辱 道无炎凉
原文为"隐逸林中无荣辱,道义路上无炎凉"。该俗语通过山林隐逸与道义之路的意象对比,构建了超脱世俗荣辱观与坚守道德准则的处世哲学。
知足即富 贪富则贫
原文为: “贪得者身富而心贫,知足者身贫而心富。”这句话通过财富与精神状态的对比,指出贪欲者虽物质丰裕但内心空虚,知足者虽物质贫乏但精神富足。
逃名有趣 省事能闲
原文为:“矜名不如逃名趣,练事何如省事闲。” 意为摆脱虚名束缚,不刻意追求或夸耀名声,才能获得内心的从容与趣味;减少琐事纠缠,简化事务处理,才能达到悠然自得的生活状态。
有意反远 无心自近
意为刻意追求反而离目标更远,顺其自然反而更接近成功。这一思想源自禅宗“饥来吃饭倦来眠”的生活哲学,强调高深道理往往蕴含在平凡生活中,刻意寻找反而会偏离真理。
处喧见寂 出有入无
“处喧见寂”指在喧闹环境中保持内心的宁静,通过观察自然现象,如流水无声,来领悟静谧的意境。“出有入无”则是由具体事物超脱到无我境界,如山高云浮的自由状态,体现动静结合的辩证思维。
真不离幻,雅不离俗
“真不离幻,雅不离俗”是中国古代哲学命题,出自明代洪应明所著《菜根谭》。该术语以“金自矿出,玉从石生”为喻,阐述真与幻、雅与俗的依存关系,强调本质需通过世俗表象提炼。
身放闲处 心安静中
原句为“此身常放在闲处,荣辱得失谁能差遣我;此心常安在静中,是非利害谁能瞒昧我”,核心是道家“静躁两不相干”的修行境界,倡导在世俗中保持身心闲静的平和处世态度。
德积宽处 福求俭中
原句为“德从宽处积,福向俭中求”。德行需通过宽厚积累,源自《尚书》"有容,德乃大"的理念。福分需从节俭中获取,引用《后汉书》和宋代罗大经的观点,指出节俭能治奢、养气,是求福的根本。
赏兰性清 抚竹虚怀
语由“清气若兰虚怀当竹;乐情在水静气同山”化出,“虚怀若竹”:化用竹中空特性,比喻谦逊包容的胸怀。“清气若兰”:以兰花幽香喻指清雅脱俗的气质。
心无物欲 座有琴书
意为内心不被物欲蒙蔽,心境便如秋日晴空与平静大海般开阔;闲居时有琴书相伴,生活便能高雅自在。
20250803
雪翁闲笔
我喜欢喝茶,主要是绿茶。绿茶甘醇自然,入口清香。我喝茶去只讲口味,不论贵贱。最便宜的茉莉花茶也喝。前不久,好友世赠送我一套精致的功夫茶具,只用过一次便再未用过。可见还是个粗人,不习惯平时喝茶还是用大杯冲泡,如同牛饮。
泡茶最好用泉水,其次是井水。我哪有那条件,随遇而安,只能用自来水。现在山居,天天喝泉水,无奈天性愚钝,尝不出优劣。
品茗是要有功夫的,这个功夫有两层意思,一是时间,这个功夫我有。二是讲究,这个功夫我没有。偶与品茗高人相遇,也懂茶道皮毛,但终是俗人,悟道不深。
今日得闲,集茶语数句,书录扇面,以附风雅。
壶里乾坤大 杯中日月长
抚琴听天韵 品茗闻异香
清风拂尘事 泉茶煮流年
新火试新茶 诗酒趁年华
品茗读天地 赏花语人生
香分花上露 水汲石中泉
禅茶清如玉 诗文淡似仙
吃茶读闲卷 听雨看落花
枕上诗书好 杯中清茶香
雪湘明 退休老头,80岁,自号雪翁。耳不聋 眼不花,但心不好,安了三个支架,目前尚能行走。现在主业是吃饭睡觉,副业是涂鸦散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