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 秋
文/国国
当阳台那盆石斛兰
又抽出新花箭时
我知道,秋天就要来了
那些在夏日看惯的荷花
听倦的蝉声……
一眨眼,都成了过往
有些风景
明年还能再见
但有些重逢
也许要等来生了
比如——
窗台上曾为我歌唱的
那只蝉……
诗评:
这首诗《立秋》写得非常凝练、含蓄且富有韵味,通过细腻的观察和深沉的感悟,巧妙地捕捉了季节更替中的生命况味。
《立秋》是一首非常成功的短诗。它以敏锐的观察捕捉季节转换的细微信号,用精准、克制的语言,从日常景象(石斛兰、荷花、蝉)出发,层层递进,最终引向对生命易逝和永别的深沉喟叹。结尾处那只具体的、曾“为我歌唱”的蝉的形象,以及诗行戛然而止的留白,赋予了全诗巨大的情感张力和悠远的思考空间。它证明了,深刻的情感和哲思,往往蕴藏在对最平凡、最具体事物的细腻感知之中。这首诗体现了“以小见大”、“含蓄蕴藉”的诗学魅力。
亮点1. 以微见著,意象精准:
开篇选择“阳台那盆石斛兰”抽出“新花箭”这一极其生活化、私人化的细节作为切入点,避开了宏大的秋景描写。石斛兰抽新花箭预示着秋的到来,这个具体而微的观察既独特又准确,瞬间将读者带入一个私密的感知空间。
“荷花”与“蝉声”是经典的夏日意象,作者用“看惯”和“听倦”两个词,赋予了它们人的感受,暗示了夏日的漫长与熟悉感即将成为过去。这种“倦”不是厌恶,而是对即将逝去的时光的微妙不舍。
核心意象“那只蝉”: 结尾聚焦于“窗台上曾为我歌唱的/那只蝉”。这只具体的、曾带来歌声的蝉,超越了“蝉声”的泛指,成为一个有生命、有故事的个体。它的逝去,成为“有些重逢/也许要等来生”的最有力、最感伤的注脚。蝉的生命周期本就短暂,与“秋”的到来紧密相连,用它来象征永别,既自然又深刻。
亮点2. 情感递进,层次分明:
第一层(感知): 通过石斛兰感知秋的临近(物理时间)。
第二层(回顾):回望夏日的典型景象(荷花、蝉声),意识到其成为“过往”(时间流逝的初步感悟)。
第三层(哲思):由自然景象的轮回(“有些风景/明年还能再见”)联想到生命的无常与不可逆(“有些重逢/也许要等来生”)。情感的重量在此陡然加深。
第四层(聚焦与升华):以“那只蝉”作为具体例证,将抽象的“重逢”与“来生”具象化、情感化,将全诗的感伤情绪和对生命消逝的无奈推向高潮。那只“为我歌唱”的蝉,带有情感的连接,它的消失更具私人化的痛感。
亮点3. 语言简洁,余味悠长:
全诗语言极其简洁,几乎没有任何冗余的修饰。如“一眨眼,都成了过往”,用最平常的口语表达了时间流逝的迅疾与无情。
“有些风景…但有些重逢…”的对比句式,清晰有力地表达了核心的哲思。
结尾戛然而止: “那只蝉……”后的留白是点睛之笔。它没有直白地写蝉已死,而是通过“曾”字和“窗台上”的位置暗示其消失,让读者自行体会那份永别的怅惘。这种含蓄的处理方式,比直接抒情更具冲击力,留下悠长的余韵。
亮点4. 主题深刻:超越季节的生死感悟
虽然题为《立秋》,但诗的核心并非单纯咏秋,而是借秋的到来这一自然节点,触发对时间流逝、生命轮回、以及**永别**的深刻感悟。
它探讨了“重逢”的可能性:自然的风景可以期待来年再见(如荷花、蝉声),但具体的生命个体(那只特定的蝉)一旦逝去,重逢便渺茫如“来生”。这种对个体生命独特性和不可复制性的认知,是诗歌最打动人心的力量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