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碑永铸,精神不朽——在夹金山下,聆听跨越九十年的回响
日期:2025年8月3~4日
地点:四川省雅安市宝兴县·红军长征翻越夹金山纪念馆
作者:李好飞狐
八月的雅安,青衣江畔绿意盎然,一派祥和。然而,当我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踏入红军长征翻越夹金山纪念馆时,仿佛瞬间穿越了时空的结界,夏日的暖阳被历史的寒风所取代,耳边似乎响起了九十年前那片皑皑雪山上,刺骨的风声和战士们沉重的喘息。
一、风雪夹金:一部用血肉写就的英雄史诗
纪念馆前的“雪山丰碑”雕塑,无声地诉说着一段惊心动魄的历史。雕塑上,红军战士们衣衫褴褛,在向导的带领下,于漫天风雪中手挽手、肩并肩,奋力向上攀登。这并非艺术家的想象,而是对那段真实历史的悲壮定格。
夹金山,藏语意为“甲几”,即“弯曲陡峭的山道”。其主峰海拔4600余米,终年积雪,空气含氧量不足平原的一半,当地民谣唱道:“夹金山,夹金山,鸟儿飞不过,凡人不可攀。要想越过夹金山,除非神仙到人间!”然而,为了跳出敌人的包围圈,与红四方面军会合,这支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的队伍,却偏要向这“神仙”都畏惧的绝境发起挑战。
展厅内,一件件文物将历史的细节拉近到我们眼前。那双磨损得只剩下几根草绳的草鞋,曾踏过多少冰冷的雪地和尖锐的岩石;那只锈迹斑斑的搪瓷缸,曾盛过多少雪水煮就的、难以下咽的青稞糊;而那些泛黄的手稿上,字迹因严寒而颤抖,却依然清晰地记录着“北上抗日”的坚定决心。电子屏幕上,黑白影像资料循环播放,虽然模糊,却让我们看到了一张张年轻而坚毅的面庞,听到了他们穿越时空的呐喊。
在这里,我听到了许多令人泪目的故事。一位名叫“云贵川”的小红军,年纪不过十五六岁,是翻越夹金山时无数无名英雄的缩影。他来自贵州,在长征途中加入了红军。翻山前,部队发给每人一小块辣椒和一壶烈酒,用以抵御严寒。年幼的他把辣椒和酒都让给了体弱的战友,自己只抓了一把雪塞进嘴里。在海拔最高的垭口,狂风卷着雪粒像刀子一样刮在脸上,他因体力不支,一脚踏空,滑向了深不见底的冰谷。战友们想去拉他,他却用尽最后的力气喊道:“别管我!往前走!为了胜利!”话音未落,便消失在风雪中。他甚至没有留下一个完整的名字,只留下了一个代号和一颗为革命献身的赤子之心。
还有红军女战士们的坚韧。她们和男战士一样,背着沉重的行装,在齐膝深的雪地里跋涉。生理期的痛苦、身体的虚弱,在严酷的自然面前被无限放大。为了不掉队,她们相互搀扶,用歌声鼓舞士气:“雪山高又高,红军意志坚,跟着毛主席,一定能翻过!”她们中的一些人,将永远长眠在这片雪山,用生命诠释了“巾帼不让须眉”的豪情。
这些细节和故事,不再是冰冷的史料,而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他们用血肉之躯,在“死亡之海”上开辟出了一条“生命通道”,创造了人类军事史上的奇迹。
二、军民鱼水:照亮风雪路的温暖灯火
长征的胜利,离不开人民群众的支持。在夹金山下,红军与当地藏族同胞结下了深厚的鱼水情谊,这为翻越雪山增添了不可或缺的温暖和力量。
纪念馆的连环画护栏上,生动地再现了这一幕。红军进入宝兴后,严格执行党的民族政策,尊重藏族同胞的风俗习惯,不拿群众一针一线,还主动为贫苦百姓分粮、治病。起初,由于国民党的反动宣传,许多藏族群众躲进了深山。但红军的言行,像春风化雨般消融了他们心中的疑虑。
一位名叫马海木呷的藏族青年,最初也带着恐惧观察着这支队伍。但他看到红军战士宁愿自己挨饿,也不动地里的青稞;看到红军医生免费为藏民治病,他被深深打动了。当得知红军要翻越夹金山却找不到向导时,他毅然站了出来,说:“我知道路,我带你们过去!”他深知翻越雪山的危险,但他更看到了这支队伍是为穷人打天下的队伍。在他的带领下,红军找到了一条相对安全的上山路线,并从他那里学到了用辣椒御寒、用树皮防滑等宝贵经验。马海木呷的义举,是军民团结如一人的最好证明,它告诉我们,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
三、精神传承:新时代长征路上的不竭动力
走出纪念馆,阳光再次洒满全身,但内心的震撼与激荡却久久不能平息。这次参观,不仅是一次历史知识的学习,更是一场深刻的精神洗礼。红军长征精神,早已超越了特定的历史时空,成为融入我们民族血脉的宝贵财富。
发扬红军长征精神,是对历史最好的告慰。 每一位长眠在雪山上的烈士,每一位幸存下来的老红军,都希望看到他们用生命和鲜血换来的新中国日益强大。我们今天所拥有的一切和平、安宁与繁荣,都建立在他们当年的巨大牺牲之上。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我们铭记长征,就是要告慰先烈:你们的血没有白流,你们的精神正在被一代代人传承和发扬。
发扬红军长征精神,是应对未来挑战的必然选择。 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虽然没有了枪林弹雨,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长征”路上,依然布满了“夹金山”和“腊子口”。科技领域的“卡脖子”难题,需要我们有“敢教日月换新天”的闯劲去攻克;深化改革的深水区,需要我们有“越是艰险越向前”的勇气去涉足;防范化解重大风险,需要我们有“革命理想高于天”的定力去坚守。长征精神,就是我们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定海神针”和力量源泉。
发扬红军长征精神,是培育时代新人的核心要义。 对于生活在和平年代的青少年来说,长征精神是不可或缺的“精神之钙”。通过参观这样的纪念馆,让他们知道,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并非理所当然,而是无数先辈用生命换来的。这能帮助他们树立远大理想,培养坚韧品格,懂得感恩与担当,将个人奋斗的“小我”融入国家发展的“大我”之中,成为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在此,我们呼吁并鼓励每一位读者:
如果您有机会,请一定带上您的家人、朋友,特别是孩子,去走一走长征路,看一看这样的纪念馆。这不仅是一次旅行,更是一次寻根之旅、铸魂之旅。让我们用实际行动,去触摸历史的温度,去感受信仰的力量。
同时,让我们将长征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在工作中,多一些迎难而上的担当;在生活中,多一些团结互助的温暖;在思想上,多一些坚定纯粹的信仰。我们每个人在自己的岗位上发光发热,就是对长征精神最好的传承,就是对先辈最好的告慰,就是对祖国最深情的热爱。
夹金山的风雪早已停息,但那座矗立在民族精神世界里的“雪山丰碑”永存。长征的号角虽已远去,但那催人奋进的精神旋律,将永远激励着我们,在新时代的伟大征程上,续写属于我们这一代人的英雄史诗!
部份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青神天梯杯”2025七夕征文大赛
“鸾扇斜分凤帷开,星桥横过鹊飞回,争将世上无期别,换得年年一度来。”在2025年中国情人节七夕节即将到来之际,《三苏文学》特举办“青神天梯杯”2025年七夕征文大赛,征集有关七夕的诗词、散文、小说等作品。
四川省青神县河坝子玉蟾寺在白石岩上从寺庙上到山顶的石阶被广大网友誉为“青神天梯”,赋予爱情相爱相守的象征,是四方游客及网友争相打卡之地。
1、征稿时间:2025年7月23日至2025日8月31日。
2、作品应为与七夕节相关的小说、诗歌、散文等原创作品。
3、作品抬头应注明“青神天梯杯征文大赛”。参赛作品投《三苏文学》主编微信/ZWB612462。
4、参赛期间作品所有赞赏全部作为大赛运营费用及奖金。
5、参赛作品在《都市头条》三苏文学专栏上刊发,同时在《三苏文学》微信公众号上选发。
6、作品在都市头条浏览量达4万、点赞及留言达20个(条)才能入围。
6、大赛设一、二、三等奖各一名,赠送《三苏文学》会员资格一年,分别奖励精美荣誉证书各一本。优秀奖5名,赠送《三苏文学》会员资格一年。
7、2025年9月5日在《三苏文学》微信公众号上发布获奖名单。
8、三苏文学招募会员,将在全国各省设立分社,壮大三苏文学社,会员可以升入管理层,投稿可优先编发。有意可联系主编微信/ZWB612462。
三苏文学社
2025年7月23日
赵文碧,四川省青神县河坝子人,三苏文学社社长、主编,擅长写散文与地方传说,代表作品有《火烧玉蟾寺》、《丞相敬师》等,作品常见于《三苏文学》微信公众号、江山文学网、都市头条、金榜头条、美篇、百度等。
三苏文学将在每年年底评选当年三苏文学的优秀作者,按投稿量、浏览量、评论数、获精次数、上红榜各占25%,前三名将获得精美荣誉证书及至尊奖杯,并同时在《三苏文学》微信公众号、都市头条、金榜头条、今日头条、百度等平台广泛颁布彰显荣耀,到时可以做现场颁奖活动。欢迎文学老师们踊跃参加、积极支持、互相转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