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照片 一段岁月 一生战友情
一一 战友聚会和老首长合影留念
文/图特约作者:饶晓辉
这张照片,是去年的建军节前夕,在进贤参加余干、进贤、东乡三地战友聚会时,我和林有雅副团长(中)、政指辛建成(左)的合影。
(作者(中)和同连战友合影)
七月的进贤,蝉鸣与热浪交织,却抵不过一群老兵心中翻涌的热意 ——2024 年7月底,江西进贤、余干、东乡三地战友阔别多年后于建军节夕前再聚首。我有幸与应邀参会的当年部队的团首长林有雅(江西新余人)和辛建成政治指导员(江西南昌人)同框合影,镜头定格的瞬间,那些被岁月封存的记忆如潮水般涌来。
照片里,中间的林有雅团长,身姿依旧挺拔如苍松。他的眼神,深邃而坚定,仿佛藏着无数战场的风云变幻。那眼神,似曾在训练场上,激励着我们奋勇向前;似曾在紧急任务前,给予我们无畏的勇气。他就像一盏明灯,在漫漫军旅长路上,为我们照亮前行的方向。右侧的政指辛建成,面带微笑,那笑容如春日暖阳,温暖而又亲切。他的言语,如潺潺溪流,滋润着我们的心田。在那些艰苦的日子里,是他的谆谆教诲,让我们懂得了军人的使命与担当;是他的关怀鼓励,让我们在困难面前从不言弃。
(本文作者和原部队林有雅副团长(中)、政治指导员辛建成(右)合影)
看着这张照片,思绪如脱缰的野马,肆意奔腾。曾经,我们一起摸爬滚打,在烈日下挥洒汗水,在风雨中砥砺前行。训练场的尘土飞扬,拉练时的翻山越岭,都成了生命中最珍贵的回忆。我们一起扛过枪,一起流过血和汗,这份战友情,早已深深烙印在心底。
如今,再次相聚,岁月虽然在我们的脸上留下了痕迹,但那份情谊却丝毫未减。与首长的这张合照,不仅仅是一张照片,更是我们军旅生涯的一个见证,是我们青春热血的纪念。
在未来的日子里,无论身处何方,我都会时常拿出这张照片,回忆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我会带着首长的教诲和战友们的情谊,勇敢地面对生活中的一切挑战。因为,我是一名军人,曾经的经历让我变得坚强,这份战友情谊让我充满力量。
我相信,即使时光流转,我们的情谊永远不会褪色。就像那棵扎根在军营的老榕树,无论风吹雨打,始终屹立不倒,见证着我们的成长与变迁,守护着我们这份永恒的战友情。如今,我们虽然都退出军营,但温度里传递的不仅仅是战友情,更是一种 “老兵带新兵” 的传承。
从军装绿到休闲装,变的是身份,不变的是牵挂。 聚会现场,有人笑着说:“当年咱们穿军装站队列,现在穿便服坐圆桌,但这股子亲劲儿啊,比当年还热乎!” 的确,曾经的 “橄榄绿” 已换成日常的 “休闲装”,但举杯时喊的那句 “干了这杯,当年的战友,永远是兄弟。林团长拍着我的肩膀说:“现在看到昔日的战友们过得好,我比打了胜仗还高兴呢!” 辛建成政治指导员,因为当年就是他到东乡接我们这批兵去部队,而且我所分到的九连,他时任连队副指导员,我和他更有一种特别的亲切的感。当然,对于辛指导员,除了感激他做为我从军路上的“领路人”外,更多的是敬佩。他不仅是所属部队不可多得的政工干部,而且多才多艺,篮球、乒乓球球技了得,写文章也是他的强项,当时的《解放军报》、军区《前线报》常能拜读到他的大作。
如今,每每翻看着这张合影,我总想起老班长说过的话:“战友是什么?是能陪你扛枪冲锋的人,也是能为你挡子弹的人。” 岁月可以带走青春,但带不走刻在骨子里的战友情:它是照片里的并肩而立,是回忆里的热血与坚守,更是未来无数个 “下次再聚” 的温暖约定。就像这张珍贵的照片,我会用心保存,和那些关于青春、热血、兄弟的故事,一起慢慢变老。
作者简介:饶晓辉,笔名:筱野,网名:竹林听雨,江西抚州东乡区人。1981年10月至1985年10月在福建厦门某部服役。1982年开始文学写作,先后在《解放军报》、福州军区《前线报》以及厦门、泉州等新闻媒介发表稿件。1992年南下广东汕头,就职于一家工艺进出口公司,任公司中层管理。期间,在《羊城晚报》、《汕头日报》、《特区晚报》等发表各类稿件千余篇,并被南方报业集团《汕头特区晚报》聘为特约记者。都市头条采菊东篱文学社执行副社长、特约作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