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潮阳棉城中山路震东城楼下,一家看似寻常的卤味店藏着跨越世纪的味觉记忆。不久前,80多岁的泰国华侨陈伯专程来到“郑海钦鸭脯”店,一口气买下8只鸭脯。老人颤抖着声音对店主说:“我儿时吃过你祖辈做的鸭脯,那味道藏在记忆里几十年,至今想起来还流口水。那时候叫‘郑记鸭脯’,我到死都忘不了。”这番话,道出了一家百年老店与几代食客的深情羁绊。

郑海钦鸭脯东门店

郑海钦鸭脯南门店
郑海钦笑着向陈伯解释,店铺从前确实以“郑记鸭脯”为名,如今改用自己的名字做招牌,既是用信誉担保品质,更是把自己的名声和鸭脯的质量牢牢捆绑在一起。“顾客吃得不满意,直接找我郑海钦说话。”这份底气,源自家族四代人对手艺的坚守。

第三代传人郑会通夫妇在传授制作和经营经验
作为“郑记鸭脯”的第四代传人,郑海钦的家族与鸭脯的缘分始于曾祖父时代,最初只是靠着一只木桶勉强维持的小作坊,产量寥寥无几。到了祖父一辈,受限于落后的社会经济条件,生意始终没能做大。直到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潮汕大地,父亲郑会通在母亲董素鹏的默契配合下,才让“郑记鸭脯” 的香味飘得更远,规模日渐扩大,名声也在街坊邻里间传开。
耳濡目染中,郑海钦15岁便踏上了熏鸭脯的传承之路,一守就是27年。说起制作流程,他如数家珍,每一个步骤都烂熟于心。一只合格的熏鸭脯,要历经十多道工序的打磨,从选材到成品,处处彰显着手艺人的匠心。

将鸭进行剖腹
首先得挑选生长期三个月左右、体重约2.5公斤的肥嫩活鸭,这样的鸭子肉质紧实又不失嫩滑。宰后去净内脏,反复清洗干净,再用刀在鸭身尤其是腿头肉上切划均匀,为后续入味做好准备。最关键的卤料配方是家族的不传之秘,由川椒、八角、桂枝、大茴、小茴、谷皮等多种中药材研末筛粉,再搭配白糖、柔盐、醋、酱油等调料精心调制而成。将鸭身放入卤料中充分腌制后,用二三片小竹片把鸭腹撑成秦琴状,让鸭身均匀舒展,再把鸭爪反转并拢,用铁钩悬挂起来静置36小时。这段时间里,卤料的风味会慢慢渗透到鸭肉的每一寸肌理,多余的水分也会自然沥干,为后续的熏制打好基础。

将香料与糖、盐、醋、酱油进行调匀
进入熏制环节,更是考验功夫的关键阶段。郑海钦指着店里的近十只熏铁桶介绍:“过去用木桶熏制,现在考虑到安全、卫生和产量需求,都改成了铁桶,但熏制的火候和时间一点都不能含糊。”炉中先点燃木炭,通过高温逼出鸭油,让鸭肉的脂肪得到浓缩;接着放入蔗渣进行烟熏,期间要不断翻转鸭身,确保每一处都能均匀吸收烟香,还要分三次添加蔗渣以保证风味浓度。经过两个小时的熏制,一只只色泽油亮、香气四溢的鸭脯才算大功告成。

将鸭沥干

放进熏炉
从选材到成品,整个制作过程耗时不少于40 小时,繁复的工序和漫长的等待,让许多年轻人望而却步。但郑海钦深知,这门手艺承载的不仅是家族的历史,更是潮汕饮食文化的缩影。为了让老祖宗留下的技艺得以延续,他正积极准备将“郑海钦鸭脯”制作技艺申报为非物质文化遗产。

第四代传人郑海钦接受电视台记者采访

技术团队
当陈伯带着沉甸甸的鸭脯踏上归途时,那熟悉的香味仿佛穿越了时空,连接起童年与当下。而在潮阳的街头巷尾,郑海钦鸭脯的香气依然在弥漫,这香味里有祖辈的坚守,有匠人的执着,更有文化传承的温度。正如郑海钦所期盼的那样,这缕醇厚的香韵,终将在舌尖上久久荡漾,成为跨越代际的味觉记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