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缅怀与敬仰
——写在梁大炀老师十周年忌日
文/淡乃智
2015年8月17日,西安周至教育界资深的梁大炀老师溘然长世。掐指一算,积攒的时光十年转瞬在即。品读梁老师,似乎时针零落了回眸。随着浮云散去,掀开光阴的遮挡,流年的一束光永驻我的中学时代。得一良师,有以教之。门生心愿,对斯人带来徒留往事的解读。
01 家庭背景
上世纪中叶,际遇中华大裂变时代,全国政治运动接踵而至。届时,“四类分子”:地富反坏的子女不能上高中。在讳莫如深的背后,隐藏着梁老师家庭出身地主。
初识是在他13岁时,命运上演了境遇,初中毕业就被卷入时代的飓风,无耐辍学一年。失学的悲催,莫过于委曲的心酸。
然,绝处逢生。仰仗从华北电力大学毕业的三叔父,时任西安发电厂的副厂长。三叔为报答其父与大伯在解放前挑谷箩卖米供已上学之恩,应怜为雨中的侄子撑把伞,答允他来西安上学或在该厂上班。笔触饱蘸了期待,信笺屏蔽着祖德宗风,动容给了他一次深呼吸。
02 求学之路
那是一个漫漫无际的暑夜,山谷间天黑的空寂和所有的秘密被汗水不断地去书写。他三步一回头,两步一啜泣,与悲悯的母亲辞别了。背上转念的行囊,跟在父亲身后驱步湘潭120余里。
星空不问赶路人,冷漠的暗光覆盖着一切。为凑去西安的盘缠,卖掉家里唯独的一顶蚊帐22元,才仅够火车票20.70元;沿途与父水米未进,饥肠辘辘;稻田埂诉说着匆匆赶路者的下肢,每一寸肌肉都无比的疲惫与酸痛。一张单程车票承载了旅程,装下的是学会长大。带着父母的叮嘱、暗暗祈祷和跂予望之,踏着共和国趔趄步伐,走出了纷扰的尘世。
初抵省城,本可依靠的三叔又调任沈阳发电厂长,随之再次调任中国驻阿尔巴尼亚火力发电专家组长。叔父的移任,身后没有爱抚的补给,自怜的他突然长大了。一口气入考西安市三中,进发高中,金榜题名陕西师范大学(中文系);高中3年不给叔父添麻烦,从未探望过父母;在大学月粮27斤中,从牙缝里挤出5斤粮票寄父母;冬衣单薄,向晚常依偎开水锅炉看书……
1962年7月,在那个存有条件包分配的年代,他大学毕业后被安排周至广济中学实缺补位,投身三尺讲台。自此,他人生的巴颜喀拉山,如长江、黄河的源段在这里分岭。举志者,当效此生,也让九泉之下的祖先得以慰藉。
03 再受牵连
可是,就怕说可是,兴尽悲来,又生变数,文化变革至为激烈。全国群斗封资修,打倒地富反坏右,痛批臭老九。香饽饽的大学生也难免厄运,加挂他原生家庭前定如影随形,惊怵的无助感将它层层包裹。犹存,使他把人生调成静音模式。
不知是命运的低劣玩笑,还是善意的安排?就在他心里最荒凉时刻,憾恨的拐弯处不期邂逅7位俱各家庭出身不好的老师们,都被贬到新建的社(人民公社)办竹峪中学。
缘事而发。于1969年 8月带上《调动通知书》,携家3口人,怀着冷却的心,拉着借辆装满家当和未知与希望的架子车,沿着陌上远古年代人踏出的山路20余里,一路风雨向竹峪,半载苦乐育桃李。
04 竹峪中学
止于当时,眼神可栖,西安西南边缘的竹峪中学,占地约30亩;校园内已落成教室平房1栋、教室平房2栋、正建教室平房1栋;泥草棚的食堂和木栅栏的校大门,虽平添了一份勃勃生机,却扯不上浪漫的边际;不可思之,校内没有操场,体育活动借用生产队的打麦场,跑操在马路上;没有会议室,也不知老师们开会在哪里?那就更谈不上什么教研、实验室了;两个用玉米杆围起来的男女土厕所,每每散发出阵阵臭味……
可矣!校园四周田野清脆,野菜四季,吸到的空气是香甜的;最靓眼的是刚进校大门不足10米处的两个篮球杆,球在扬起土尘的天空中划出一道道优美的弧线;悬挂在每栋房头的电铃声是那么的清响、悦耳,淹没整个校园,主宰着教学和生活秩序;还有架在房顶的高音喇叭,响穷竹峪苍穹……
此去经年,道尽人生况味,在乐不低忧的背后,隐藏着一丝丝的心酸和无奈的缺憾。梁老师的家,就安在教师房人手一间(背靠背)西北角不足16平米的小房子。
房间如同一本未解的书,门窗和四堵墙都是故事的篇章。家的状态,校内他居家独自;觅一隅之地,瓦檐下四季没有太阳照射,有了自己的雨安居,不存芥蒂的散淡心境,归顺了他枯燥瘦长的庸常日子;三尺余长的办公桌下堆满了蓝、排球;桌上的台灯戴着灯罩,像注入了兴奋剂,圆睁着它那似乎永远闭不上的眼睛,承载了课业之重。
05 授业
1969年10月,全国“复课闹革命”,我走进了竹峪中学校园。与书相伴的时光,梁老师是我们的班主任教语文。偕往初中半年,高中两年(初、高中学制各两年)。
在淹没时光的尘埃里,风雨是那样的如晦。但以知识教弟子,莫因出身论事非。殊不知?这些家庭出身不好的老师们,乃是“才子大拼盘”,个个都是周至教育界的精英。文革后他们渐入佳境,大多尝从周至教育系统各门科的教研组长。莫不如此,梁老师也担任了周至县西南片区的语文教研组长。
或许?教师出道的条件化就是守住自己的心神,不懈追求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梁老师对文字拥有极强的领悟力,上课话不多,板书少,沿着书本跳动的字符与脉络,深入浅出的讲解文体,拿捏的言辞,细腻的像初春的雪花,轻盈的融化在心头;在划分段落的基础上,又分小层次,归纳要点和中心思想,透晰文章的灵魂与逻辑,找出课文的重点和关键词;了然的表述成语和历史典故,字里行间至感古道烟波里的意境,迷离人的眼眸;对词性、句子成分结构和语法抠得严谨,章节过关;把有些知识点掰开了,揉碎了,少有那些形而上学的抽象和多义性。枯燥的学科,在他提纲挈领下,把书本变薄了。
字如其人。膜拜他粉笔板书迅疾骇人,“涮……涮”,字体高挑、端庄,姿态横生、雄浑,笔画间字清晰可识。一支粉笔在冰冷的黑板上,绘出了世界的精彩,写尽了人生的春秋。擦去的是功劳,粉末淹没了些许的无奈与惆怅。
06 善诱
翻腾心灵最松软的地方,让草根学子匪夷所思。我们那届初中仅有语文、数学两本薄书,高中增添了物理、化学、历史、地理4本书,至高中毕业政治、英语无教材。政治课老师读报纸、讲时事政治、批林整风等。英语课老师在黑板上重复几个单词或短句,连写带抄哇哩哇啦两句一堂课结束了;上课期间,梁老师被抽调0702修公路15天,让学生失教;我们不是三天两头去支农,就是隔三差五勤工俭学;没有学生宿舍,寄校自找民俗;全国高校停摆,高中毕业回家务农等。
言语是通往心灵的渠道,在同学们叠加困惑与堪忧时,梁老师站在脚步丈量不到的制高点上用语言补充道:“人没有知识是不行的”。这句话似乎轻如羽毛,却承载了寸肠的重量,弥补了步履。可以说学子最缺的东西是见识,比见识更重要的是远见。在他赤诚传道、解惑、搀扶下,同学们学业提振。无限的温热与循环的阶梯,将一届届高中毕业生送到大学门口或工作岗位。准确地讲是“该”,而不是“应该”,与其说梁老师培育祖国之栋梁,不如说他就是国家栋梁之才。可谓乎?秦湘脊檩不稀少,爱才培育谁复议?
07 才华
慢慢细品,才艺靠征服而存在。梁老师内在的潜质和超凡的能力,足以颠覆你的认知,头发丝里都冒才气。尤为他那把二胡、横笛发出的音响,以灵动的韵脚、合适的音符,再现了万物的声籁;率领学校“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队”,给师生们带来心灵上的震撼,去领悟校园那土舞台最美的真谛。奔赴各大队演出,让乡农眼热激动,连革命的人都佩服;主教校各类体育赛事,支撑起队员们的脊梁,绽放出美妙的灵魂之花;脖子上挂的那架海鸥牌120相机,拍摄、冲卷、洗像一条线操作,正方形的照片留下了师生们瞬间的美好时光;学校年数举办的运动会、歌咏比赛和文艺演出等,我们李勇班(高一、二时英雄荣誉班)每每保持着团体碾压态势。
高光时刻,他身上彪发的那种公知、才华与张力,低调到似乎蜷缩在尘埃里。由于关键的地方都有他,一时声名外溢,学校所辖街镇、乡村和县教育系统,几乎所有人对他都耳熟能详,成为家喻户晓的景仰人物。
08 助民劳动
驻足1971年那个平常的秋季,梁老师带领全班同学去张龙大队助民秋收。在掰玉米间憩,他与几位同学手举苞米杆,贪婪地吸吮着蜜汁。透过热辣稀薄的光线,掠过一缕侧影,汗水浸湿的衣衫半卷着裤腿,那不拘于先生的世俗和韵味,令我暗自堪惊!
是日,他同张森老师在一农家吃派饭,主人关切地问:“饭味淡不淡”?“不淡,就是油淡”。张老师话后,梁老师漾着微笑告主人:“拿铁勺给张老师碗里舀点油”。一口菜半会儿在主人嘴里凝滞了,且不说“上的眼药”咋样?光这两句天津、湖南的普通话与陕西方言一问一答一对白,逗的几人差点喷饭,令主人开怀破颜,一脸抱愧。这戏谑诙谐的玩笑,间或睿智的交谈,富于色彩的浅俗,给人一种性情益智的享受。
09 返湘
我的判断告诉我,梁老师心形符号有着那方土地的边界感,尘情驿站里堆满了乡思,其父母是他心头最敏感的一部分。主缘他仅兄妹俩;次缘那里是他生命开始的地方。妹妹出嫁后,独居乡下的父母,泪脉的阀门已被瘫痪,将剥离与阔别的孤苦,靠儿月寄15元的生活费也于事无补。老话说得好:“子欲孝而亲先。”这精准的词理是天底下最伟大的题材和定位,何况他人生的脚步,永远赶不上父母衰老的速度。以至于此,毋因教书无别语,只道早日能回乡。
1981年7月,他沿着父亲指引的路标,折返漂泊的脚印,携家5口人,从周至哑柏中学调往湖南湘潭一中。刘老师(妻子)安排易俗河百花小学任教,复制着体面的职业。周末他们时不时回老家转转,享赐着父母脸上洋溢的微笑,款接着慈母像追光灯一样跟随的目光;捞起点手头活,尽其所能地弥补着过往;叙叙家事,交融着家的温度,溢满着全家人丝缕的幸福……记忆的河岸,搁浅在年华的深处,仿佛在茂密的草丛里找到了家道,在泥土中找回了儿时的指印,托举着天性之孝。
人就这么怪?此界彼疆,念吻过的麦芽,恋踏过的金秋,想离陕时众多的同仁、工友和学生家长,在哑柏中学大门口列队送行的场景。他的目光,又向西北方向延伸着第二故乡的闲愁。
10 平生之志
人生最好的作品就是自己。梁老师的事业版图等高线,沿着广济、竹峪、哑柏、湘潭县一中,收教职场41年。几度迁徒,几度前尘,把辉煌洒在4所中学的每一个角落。注脚墨染的流年,他的学子不少成为高干、高知、科技人才或个人事业成功者,而他始终是一位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教师。探索参天大树的价值与意义,土壤和养分是大地的作品,也是大树生命原本的真谛。
不须赘述,凡当领导的人,属性情商与智商并举。站在历史的窗口,梁老师紧锁心门,放低自己。好像他走了很多路,读懂了《厚黑学》。也似乎覆辙着中国当代作家路遥笔下的人生,曾几次执拗拒绝湘潭县所辖中学领导职务,栖息一线教学,日步课堂不息。予以评价意义的概述:四所中学披星辰,八方桃李叙思荫,粉笔无言写秦湘,春蚕到死丝方尽!
11 探望老师
1985年“5.1”期间,我利用在长沙上军校的机会,曾去湘潭易俗河看望老师,全家蕴藏着宽待。刘老师从她领地端上桌的炒菜、米饭和面食美味不忍释筷;看似简约的房子,收拾得干干净净、利利索索;三个女儿眉梢蔚映着雅致,在不做作的脸上笑容飘洒。遂归至今,探望老师为我储存了永远珍惜的记忆,甘味心存不息。
此日向晚,梁老师与我攀谈说:“我教书到现在就对你们班印象最深,每个同学的姓名我还能叫上来”。话间,他从记忆中搜索我们班推荐上大学11人、1977年恢复高考1人、当兵11人(提干3人)、中小学任教10人、企事业单位5人,共35人拿了国家工资。细微中,在他屈指寻思的脸上露出了满意的笑容。在我不时唯唯点头的四目对望中,信服向他投去了敬佩的目光。岁序十年有三,无言穷尽他那被植入和凝固的立体记忆、心绪和思想活动内容?
12 二次回陕
师生之情,丝丝为念。2007年8月,我们荣幸的邀请到梁老师全家第二趟回陕。之于不负期盼,西安几位同学事先租赁旅游大巴,承包酒店,全程陪从。外地工作的几位同学也请假赶回西安看望老师。每每与共的少时几天从不经意间溜走,一别再期,归来何年?
更多的叹息,在他那依依惜别时渐显蹒跚的背影里,每一步都带着岁月的痕迹。是时,梁老师真的老了,约莫1.78米的个子匿迹在带着几分佝偻的腰背里;尽管极力修剪的发型,可花白的头顶掩饰不住眼睛失去了精采;在揉皱了蜡黄的脸颊里,噙着一抹放荡不拘的微笑,泛起慈祥的温情与客意。独有手背青筋暴露的指间总是夹着一根香烟,将手指染得愈加发黄,熏得嘴唇愈发青紫……喟叹与感念之余,我也迷失了自己!
13 家室
幸福藏在知足里。梁老师有个好妻子刘彩芳,湖南湘乡人,中共党员,因富农家庭出身祸迁于周至。梁老师湖南湘潭县人,九三学社成员,与刘老师邻县乡党。恒等式的背后,“姻缘”涵盖了两个家庭的契合度,“情缘”不知包含了多少偶然?夫妻萌系故人稀,乡情浓,婚配的定数让生命交给了彼此。对标两位老师至于终老的三餐四季,日子就这样平平淡淡地过着,温润的47个春秋,激荡出家之旋律。
言及此,不得不说,刘老师是家最坚实的后盾。对3个女儿尊重、珍惜、疼爱,涂抹着两代人的代际。且喜大女儿梁蓉、三女儿梁宁在湘潭市与她保持着一碗热汤的距离,流淌着本该的互动;二女儿梁丽新生家庭移居加拿大。
14 油尽灯枯
人生没有彩排,只有直播。
1939年8月,梁老师得幸生于湖南省湘潭县锦石乡胜利村的朱门碧瓦人家。曾祖的庄园,至今“胜利小学”占用。
2001年8月,从湘潭一中退休(学校留用1年)。
2001~2003年,曾聘任湘潭市“高考补习学校”校长。
焉知即别错,多半骨感他嗜烟,治肺癌病故,享年77岁。于止,他为自己画上了圆满的句号,也是他人生故事的终章结尾。超出注定与认知,冰冷的休止符只能为学生所去追颂!
人言道:“天道守衡,人生有尺。”俨然地讲,人的生命不在乎有多长,而在于人生的厚重。梁老师所有的结局和意义,其实就藏在平淡流年的日常里。就在他生命倒计时的最后3个月,湘潭的学生自发轮流在医院陪护;追悼会上,不少学生放声痛哭;每逢大年初一学子们去他墓地烧香放炮、清明节扫墓;遗孀常被他的学生邀请……此时此刻,试问苍天?人为何而生?天亦无语,唯见星光在银河闪亮。俯首问地?人为何而死?地也无语,只有湘江荡漾,山巅俯瞰众生,石阶承人攀上……
15 老师的影子
去年8月中旬,刘老师携长女梁蓉随旅行社来西安,借机我们邀请她俩回周至。踏着轮蹄的脚步,拾拣记忆的碎片,娘母俩眼神充满着往前,心中泛起无尽的感慨和久违的重逢。
沿着裕盛熟悉的街道来回穿行,旧址蜕变,虽不见家的踪影,可东西大街依然烙印着家母的身影和绵绵的念恋;那条潺潺流淌的清水河和木桥,已悄然夷为平地,无从遍览;广济、哑柏、竹峪中学和岭梅小学闻到书香,新建校区传承了历史和文化铺垫;从塔庙沿山而建的周塬路绕沟过岭,曲径中国周城。如春的草木露出笑脸,随风招手远道而来的故人。一抹夕阳,映照归途长,酸鼻思万千……
她们每到之处,都受到梁老师学生隆重的接待。毛民海院长、谢鹏局长的宴请达到了峰点,高中1972级同学汇聚“凤凰家宴”,留下珍贵的照片……
驻足凝望,梁老师的身影如同一片飘逸的云彩,在果实季节散发着无穷的魅力。陕西有的同学给他家人寄去了周至特产猕猴桃,快件掀揭了篇篇佳作,纸箱藏着一片心意,水果增添了一抹亮色。
16 灵魂之光
寥寥数语,回忆款款。追思梁老师岁月的剪影,犹如录像带般在我脑海里反复倒放。传神的刹那间,抓住萦绕心间有感发意义和冒出不可悉数的往事,淡然变成了故事,录成苍白的文字。事过境迁,有限的语言和没有内存的遗事,在放跑众多的赞美词语中,囿于有形的勾勒凝字成文,尚未能把握他那间易志坚写的工作状态和人梯魅力,纷呈为摇曳生姿的故事情节。
十年瞻仰无人知,一朝追思记佚闻。不是祭文的祭文守望着禀告,致祭梁大炀老师,一个千古的名字划破长空,留下明亮而绵长的轨迹,向西通向诗的远方。至是,其灵魂之光,足以充塞秦川、湘洲大地,烛照人间!
梁大炀老师,永远平静的安息吧!在彩虹的国度里永生!
2025年8月
淡乃智,陕西周至人。小学教师出身。当兵27年,从业地炮军事。曾进3个军事院校学习,荣立三等功4次。正团转业西安工商双生分局,负责《工商理论研究》,调研员退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