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抗战老兵王自治与崔素贞的传奇岁月
汝海军
1936年12月,国难当头之际,热血青年王自治毅然投身军旅,凭借过硬素质考入国民革命军第29军军事训练团。这支部队以“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闻名天下,而王自治即将在烽火中淬炼成长。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中华民族全面抗战的大幕拉开。彼时,王自治正驻守在29军南苑兵营14营房,营中多是与他一样的学生兵。面对日军的悍然入侵,这群年轻的士兵热血沸腾,纷纷请缨杀敌。他们手中的武器,除了简陋的枪械,更多的是一把长三尺、重七斤的大刀。在南苑的激战中,全军将士抱着必死的决心与日军展开白刃战,刀光剑影间,是青春与生命的慷慨赴死。最终因寡不敌众,部队被迫撤退,但学生兵们的血性与勇气,已镌刻在抗战的第一页史册上。
同年,从训练团毕业的王自治被编入179师537团一营,任重机枪连连长。为纪念七七事变,这支部队后来番号改为77军,番号中承载着永不磨灭的抗争记忆。此后,王自治随部队转战南北,亲历了台儿庄战役的惨烈厮杀,在枪林弹雨中磨砺成一名沉稳果敢的指挥官。
1940年10月,537团开赴湖北,主动出击打击日军。当部队途径南漳县肖家堰时,突然遭到9架日军轰炸机近一个小时的疯狂袭击。炸弹呼啸而下,大地在震颤中呻吟。王自治在此次轰炸中左眼被弹片击中,永远失去了光明,手脚也多处负伤。但伤痛未能磨灭他的斗志,部队由主动攻击转为黑夜偷袭,在艰难处境中坚持抗争。更令人振奋的是,他们与新四军携手合作,同仇敌忾共击日军。在一次战斗中,王自治指挥重机枪连奋勇作战,硬是用地面火力打下了两架日军飞机,创造了步兵打落战机的奇迹,展现了中国军人绝境中的智慧与勇气。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而战火中的爱情更显珍贵。1941年,担任机枪连连长的王自治与77军野战军医院护士崔素贞结为革命伴侣。那时的野战军医院里,护士、医生与所有军属都身着军装,她们不仅是救死扶伤的白衣天使,更是拿起武器就能冲锋的战士。崔素贞便是其中的杰出代表,她以柔弱之躯肩负起双重使命,在冒着硝烟炮火中救治伤员,在危急时投身战斗,她的勇敢与坚韧,深深吸引了浴血奋战的王自治。这对新人在战火中许下的誓言,无关花前月下,唯有“苟利国家生死以”的家国情怀。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1948年11月8日,王自治所在的部队顺应时代潮流,毅然起义。原77军部队整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34军,王自治与崔素贞从此踏上了为人民解放事业而战的新征程。他们一同参加了渡江战役,见证了“百万雄师过大江”的豪迈壮举;一同投身解放南京的战役,目睹了蒋家王朝的覆灭。在枪林弹雨中并肩作战的夫妻,此刻又为新中国的诞生共同挥洒汗水与热血。
1950年后,硝烟散尽,王自治随妻子崔素贞与父亲一同回到陕西富平汝林老家,回归平静的生活。从热血青年到革命战士,从抗战英雄到普通百姓,王自治与崔素贞的一生,是千万中国军民抗战历程的缩影。他们用青春与热血诠释了家国大义,用相濡以沫的陪伴温暖了烽火岁月。
如今,英雄虽已归入尘土,但他们的故事不应被遗忘。那把曾挥舞在南苑的大刀,那挺击落敌机的重机枪,那身军装上的硝烟与血迹,都在诉说着:正是无数个王自治、崔素贞的坚守与牺牲,才换来了今日的和平与安宁。他们的精神,如黄土高原上的松柏,永远挺立在民族的记忆深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