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国最冷小镇
世有奇寒史未删,地标坐落顺松山。
机坪石海兴安塔,到此游人乐不还。
简评:开篇以“奇寒”破题点出地域特质,“史未删”赋予小镇独特的历史厚重感;再以“机坪石海兴安塔”罗列标志性景观,具象展现小镇风貌;末句“乐不还”直抒游人感受,从奇寒特质到景观魅力,由实入虚,在简练叙事中凸显小镇的独特吸引力,质朴中见生动。
2 呼玛河传说
兴安腹地母亲河,历史因缘可辩讹。
呼玛姑娘存至爱,黑龙造福报恩多。
简评:这首诗聚焦呼玛河传说,以“母亲河”定位凸显其在兴安腹地的重要性,继而点出传说中可追溯的历史脉络与辨伪空间。后两句选取“呼玛姑娘至爱”与“黑龙报恩造福”的核心情节,用简练语言浓缩了传说中爱与报恩的温情内核,既保留了传说的奇幻色彩,又传递出善有善报的朴素情感,整体短小精悍,尽显传说的人文温度与地域印记。

3 鄂伦春人
八旗在册索伦兵,抗日驱俄战有名。
老树深山藏火种,国门坚守赞精英。
简评:这首诗聚焦鄂伦春人,开篇点出其“八旗在册索伦兵”的历史身份,继而以“抗日驱俄战有名”勾勒其英勇善战的历史功绩,凸显民族风骨。后两句以“老树深山藏火种”暗喻民族精神的传承,再以“国门坚守赞精英”收束,既赞其历史上的战斗荣光,又颂其守护边疆的当代担当,全诗凝练有力,尽显鄂伦春人的英雄气与家国情怀。
4 早市所见
山珍野味少鱼虾,市上参差闭店家。
远道农人多早起,身穿棉袄卖西瓜。
简评:诗中善用细节反差凸显地域特质,“山珍野味”与“少鱼虾”对比,显大兴安岭远离水乡的地理特征;“穿棉袄卖西瓜”的反常组合,既暗合当地早晚温差大的气候,又以鲜活细节刻画出农人的辛劳与生活气息,寥寥数笔便让早市场景有了画面感与生活实感,质朴中见生动。
5 女子筑路连
沪杭巾帼下呼中,一片丹心向党红。
斩棘披荊终不悔,深山林海建奇功。
简评:此诗以简练语言串联起背景、精神与功绩,凸显了女子筑路连的独特风采与时代意义。
6 经停齐齐哈尔
六十年前逛此城,童心未泯到余生。
当初曾有凌云志,化作飞烟一缕轻。
简评:诗人借“经停齐齐哈尔”这一具体场景为触发点,牵出个人大半生的理想与境遇,场景虽小却承载了对人生起伏的感慨,质朴语言中藏着历经世事后的通透与释然。
7 小区广场歌舞
皓首苍颜各有神,漫随鼓乐起飞巾。
盘旋回舞轻盈者,多是当年伐木人。
简评:结句“多是当年伐木人”堪称点睛之笔,将广场上起舞的老者与大兴安岭开发史上的伐木人身份相连,让眼前的歌舞不仅是休闲场景,更成为一代人奉献岁月的回响,赋予日常画面厚重的历史感与人文温度。全诗语言平实,却通过外貌、动作、身份的层层关联,既绘出生活实景,又暗颂了一代人的奋斗与晚年的从容,于平淡中见真挚,感染力强。
8 加格达奇
多山多水又多松,动土开疆物阜丰。
游牧农渔袍子帽,鄂伦先祖是灵宗。
简评:这首诗以多维视角勾勒加格达奇地域风貌与人文根脉,从自然、发展、民俗到族源,层层递进,既显地域特质,又含文化认同,凝练中见丰富。
9 卡玛兰桥
呼玛高桥卡玛兰,曾经寒暑笑波澜。
如今使命完成后,留与游人仔细看。
简评:全诗聚焦“卡玛兰桥”这一具体物象,通过桥的“曾经”与“如今”,浓缩了其从承担实用使命到成为景观的生命历程,以微观视角折射出事物兴衰流转的普遍意涵。“留与游人仔细看”,看似平淡却暗藏余韵,“仔细看”不仅是看桥的形态,更是看其承载的历史记忆与时光痕迹,让朴素的表达承载起对“存在价值”的深层叩问,于平淡中见深意。
10 女子筑路连
都城巾帼绽芳华,林海勤身乐为家。
万苦千辛修好路,青春奉献世堪夸。
简评:四句诗脉络清晰,从地域、身份到行动、价值,以简练叙事承载深厚情感,在短小篇幅内实现了事迹与品格的双重呈现。用语通俗平实,于朴素中彰显精神高度,易引发共鸣。
11 林海娘子军
报国支边辞沪城,冰河红柳各生情。
曾经吃水用麻袋,巾帼青春著美名。
简评:全诗用语简洁,却通过“辞沪城”“支边”“麻袋”等带有时代印记的词语,浓缩了特定历史时期女性的奉献故事,于质朴中见波澜,让个人青春与家国情怀形成强烈共鸣。
12 忆地火龙
塞外严霜塞外风,千辛万苦志无穷。
当年地火龙中炭,可与丹心一样红。
简评:“当年”一词勾连往昔与当下,既追忆“地火龙”的实用价值,又借“炭红”隐喻当年的赤诚初心,让回忆中的物件成为情感与精神的载体,在今昔对照中沉淀出岁月的厚重感,言有尽而意无穷。
13 林碧铁路
曾经日夜运精材,家国宏图布展开。
轨道如今无觅处,空留一线满蒿莱。
简评:这首诗的艺术亮点在于:以今昔强烈对比构建时空张力,“曾经运材”的繁华与“如今蒿莱”的荒芜形成巨大反差,借铁路的兴衰折射时代变迁;以“无觅处”“空留”的留白,将具象的轨道消逝与抽象的历史记忆、家国宏图的沉落相勾连,于极简叙事中寄寓深沉的沧桑感,言简意丰,余味绵长。

14 北山洞遗址
壁立山崖一洞藏,五河汇聚史留长。
石茅岩画骨陶器,应是鲜卑文化廊。
简评:以写实笔触勾勒遗址具象,“壁立山崖”“五河汇聚”点明地理特征,“石茅岩画骨陶器”罗列遗存,兼具画面感与考古真实;又以“应是鲜卑文化廊”的推断,将具象遗址升华为文化符号,借空间景观承载历史纵深,在虚实结合中浓缩地域文明的厚重,言简而意丰。
15 五朵金花食堂
苏杭美女各娇娘,北上支边下食堂。
一日五餐不惧苦,辛勤敬业饭留香。
简评:这首诗以鲜明对比凸显精神特质,“苏杭美女”的娇柔与“支边下食堂”的辛劳形成反差,“一日五餐不惧苦”的直白叙述,将女性的奉献具象化;末句“饭留香”双关,既指饭菜余香,更暗喻敬业精神的绵长影响,于平实叙事中见温情与敬意,简洁而有韵味。
16 佛缘岭
佛缘岭上结前缘,千载传言已不鲜。
栈道梯台廊桥侧,七峰错落宛如仙。
简评:这首诗以“佛缘”为线索勾连虚实,“结前缘”“千载传言”赋予山岭神秘的人文意涵;又以“栈道梯台廊桥”“七峰错落”的实景描绘,将传说与自然景观相融,末句“宛如仙”以比喻升华意境,让佛缘的空灵与山水的具象相映成趣,在简淡中透着清幽禅意。
17 伊勒呼里山
东汉鲜卑史可猜,抗联碑塔钓鱼台。
喊山号子红毛柳,几度翻然入梦来。
简评:这首诗以多元意象浓缩历史与人文记忆,“东汉鲜卑”“抗联碑塔”勾连古今史迹,“喊山号子”“红毛柳”注入民俗与自然气息;末句“入梦来”将实景升华为情感载体,让山川的厚重与记忆的鲜活交融,在虚实交织中传递深沉的怀恋,凝练而富有张力。
18 客居偶记
兴安岭上感怀多,不墨青山不朽河。
羁旅江湖烟雨路,人生如戏亦如歌。
简评:这首诗以壮阔自然起兴,“不墨青山不朽河”融景入情,托出兴安岭的永恒气象;再由“羁旅烟雨”转至人生感悟,“如戏亦如歌”以比喻收束,将客居感怀升华为对生命的通透认知。景与情、具象与哲思自然勾连,于简淡中见旷达,余韵悠长。
【总评】这组《大兴安岭客居散记》由十八首绝句串联成篇,以大兴安岭为经,以百年开发史为纬,织就一幅融壮美山河、热血青春与历史烟云于一体的北疆长卷。在"史笔写风骨,诗心铸精魂"的创作中,既完成了对边疆建设者的崇高礼赞,亦在沧桑变迁里沉淀出通透的生命智慧,堪称一部微缩的"北国史诗"。其艺术特色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意象鲜明,虚实交织:以地标、史迹、民俗等具象(如呼玛河、卡玛兰桥、地火龙)为骨,以传说、记忆、感悟为魂,让自然景观与人文历史相互映照。
2. 今昔对比,张力显著:多首诗作以“曾经”与“如今”的时空对照(如林碧铁路的兴衰、伐木人的晚年),浓缩岁月沧桑,于简笔中见波澜。
3. 语言质朴,情真意切:用语通俗凝练,不事雕琢,却以细节(如“穿棉袄卖西瓜”“吃水用麻袋”)直击人心,在平实叙事中藏深情,于白描中显精神。
4. 题材广博,脉络统一:涵盖自然、历史、民族、民生等多元题材,却始终围绕“客居散记”的视角,将地域特质与人文精神熔铸为有机整体,兼具纪实性与抒情性。
作者简介:李云祥,网名梦回湘水,吉林人,五零后,诗词爱好者。
李永清,网名清川澹澹,男,1963年生,安徽桐城人,退休教师。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中国楹联学会会员,《桐城龙眠诗词》主编,众创清韵诗社点评嘉宾,甘肃省陇南市传统文化促进会【陇之南·西和诗词】顾问。
朗读者简介:
禾子:资深文化艺术活动策划、导演、主持人、评委。中国合唱协会理事;吉林省朗诵艺术学会理事;吉林省曲艺家协会理事;松原市音乐舞蹈家协会艺术顾问;松原市朗诵协会副会长、中国互联网朗诵联盟会员。
酷爱朗诵艺术,曾经在第四届“夏青杯”全国朗诵大赛吉林省赛区总决赛中获成人组二等奖;吉林省第二届诗文朗诵大赛和“金葵花杯”朗诵比赛中获一等奖;中国朗诵联盟首届“颂读”大赛二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