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开萍:将牛肝菌梦写在
大地上的女科学家
文/肖和良
一、大山深处的菌子姑娘
1983年夏,云南临沧的雨雾中,一个赤脚的小女孩背着竹篓穿行在林间。11岁的女孩俯身拨开草丛,指尖沾满泥土,目光却灼灼发亮——那里藏着一朵比巴掌还大的牛肝菌。她小心地用苔藓包裹,就像守护一个秘密。
童年的雨季,采菌是山里人的生计。这个小女孩总能在腐叶堆里发现最肥硕的菌子,卖钱换学费,余下的便成了全家的美味。夜里,她梦见牛肝菌在铁锅里滋滋作响,香喷喷的,醒来时嘴角还挂着笑。
“大山给了我们菌子,能不能让菌子不再靠天吃饭?”这个念头,像一颗种子深深埋进了女孩的心里。
这个梦里吃牛肝菌都笑醒的小女孩叫纪开萍。
二、打破“牛肝菌不可驯化”的魔咒
2001年,已是云南省热带作物研究所研究员的纪开萍,将目光锁定西双版纳特有的黑牛肝菌。学术界早有定论:牛肝菌是外生菌根菌,必须依赖宿主树共生,人工培育是“天方夜谭”。
“前人没做成的事,不代表不可能。”她在实验室反复观察,又在雨林里追踪菌丝踪迹。200多个菌株样本,数千次记录,终于发现黑牛肝菌的特殊性--它对树木的依赖比同类菌弱得多。
2011年,她成功研发出袋栽技术,让黑牛肝菌在无树环境下出菇。这是纪开萍“十年磨一剑”的成果。
论文发表时,质疑声四起:“这简直是菌类界的‘杂交水稻’!”而纪开萍的回应是沉默--她深知,从实验室到餐桌,还有更长的路要走。
转机出现在 2012 年的实验室。在显微镜下,纪开萍团队意外发现:黑牛肝菌的菌丝体在特定 pH 值的桦木屑培养基上,会分泌出琥珀色的代谢物。这个偶然发现如同闪电劈开迷雾,让她们恍然大悟:或许应该模拟的不是森林土壤,而是树木的“临终絮语”--那些正在腐朽的木质部,乳白的菌丝在模拟枯木的环境中舒展蔓延,宛若一场静默的芭蕾。
“我们称之为'菌核觉醒'。”纪开萍嘴角扬起科学家特有的微笑。屏幕上弹出对比数据:传统栽培周期 182 天,成功率 11%;新工艺缩短至 97 天,成功率跃升至 63%。
三、拒绝资本快钱,选择第2个“十年磨一剑”
技术突破引来资本狂潮,但纪开萍一一婉拒:“菌种稳定性不足,工厂化栽培体系还没建立。”直到遇见上海宏博集团董事长石建极。
“十年不盈利,您敢投吗?”
“十年不够,就二十年。”
纪开萍向石建极耐心解释道:牛肝菌生产颈瓶是和袁隆平研究杂交水稻一样,是如何是实现量产。借鉴袁隆平有性水稻有性杂交试验,对雄性不育系、保持系、恢复系(称杂交三系)的配套,通过人工授粉的办法生产大量的杂交水稻种子,从而达到量产。但从1961年袁隆平发现变异物种“鹤立鸡群”稻株,1970年李必湖在海南发现一株雄性不育野生稻,到1973年杂交水稻三系品种培育成功,经历了十三年艰苦历程啊。
“我认为,突破牛肝菌生产颈瓶是量产,而量产只有实现工厂化生产。你要知道,牛肝菌袋栽技术我都花了十年,而牛肝菌袋栽只是摸到了牛肝菌工厂化生产门槛。牛肝菌工厂化生产技术一切从零开始,投资的风险较大。”纪开萍于是说。
食用菌的工厂化栽培是一种封闭式、机械化、立体化、规模化、周年栽培的生产模式,是按照菇类生长需要设计封闭式厂房,在不同地域不同气候条件下利用温控、湿控、风控、光控设备创造人工环境,生产安全绿色的优质食用菌。为了将最高品质的牛肝菌送到全国老百姓的餐桌上,纪开萍下定决心走工厂化栽培的路线,这也就意味着,需要研发的不再是某一项单一的技术,而必须是一整套的技术体系,需要的研发时间长、资金较大,存在较大的投资风险。
具有独到战略眼光的投资人石建极坚定地说:“你大胆的干,再来一个‘十年磨一剑’吧,哪怕投资失败,你放心,一切有我兜底。”
石建极对纪开萍不是盲目信任,这是因为纪开萍是云南省热带作物研究所一级研究员,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农业部农业科技成果项目、云南省富民强县计划项目、云南省科技计划等科研项目10项,在国际国内主流学术刊物发表学术论文 30余篇,获得中国国家专利共计 53 项,先后荣获 2018 年世界食用菌生物与产品大会学会创新奖;2011 年-2012 年度全国“讲理想、比贡献”活动科技标兵;云南省第十一批科技创新人才。因此,纪开萍是最值得信赖的优秀科技人才。
2012年,纪开萍从研究所辞职,第一次创业,与宏博集团合作成立景洪宏臻农业科技公司。
四、三颗三农情结心的碰撞,是偶然也是必然
纪开萍对食用菌业的坚持,源于她对农村家乡土地的深情。
而宏博集团的投资,则始于一段知青往事——石建同,这位曾扎根西双版纳东风农场的上海知青,病愈后重返故地。当他看到老乡们仍靠采野生菌谋生,便萌生念头:“能不能让牛肝菌成为乡亲们的‘铁杆庄稼’?”三次拜访纪开萍,石建同讲述知青故事:“我们饿过肚子,知道农民的苦。”女科学家落泪了。她点头时,石建同的哥哥石建极拍板:“首期投5000万,不够再追加!”
石建极是上海长兴岛上海前卫农场知青,中国改革开放初期,他创立上海立大房地产公司首个商品房开发楼盘“梦蝶苑”进入上海统计局官网统计的上海房地产销售百强企业;兰馨公寓和浦东新区小陆家嘴区域盛大金磐项目红红火火、屡屡获奖。石建极为首的宏博集团拿着房地产起家的第一桶金,首轮投资两个亿,进入中国刚刚对民营企业开放的能源领域,在内蒙古勘探、开采石油,接着创造了新的奇迹,他的能源公司在香港成功上市。取得这些成绩,也是“十年磨一剑”的结果。
石建极作为一个追梦奋斗者、屡创奇迹的企业家,其人格魅力和企业实力,受纪开萍高度认可和支持:和这样一个十年磨一剑的企业家合作,再一次十年磨一剑的牛肝菌项目,心甘情愿,一往无前。
五、功夫不负有心人
用人不疑,疑人不用。宏博集团投资,由纪开萍自主组建景洪宏臻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纪开萍任宏臻菌业首席科学家、景洪宏臻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兼技术总监,宏臻菌业研发中心主任,组建纪开萍技术团队。
纪开萍带领团队从零开始构建四大核心技术:
菌种革命:野生菌株易退化,她组建育种小组,耗时5年筛选出抗逆性强、产量稳定的杂交菌种;
瓶栽突破:传统袋栽效率低,她设计自动化瓶栽生产线,单瓶产量提升300%;
环境工艺:模拟雨林微气候,控制温度、湿度、光照的“数字森林”诞生;
保鲜运输:研发-4℃恒温锁鲜技术,让牛肝菌跨越千里仍如刚采摘般鲜嫩。
最后,黑牛肝菌工厂化生产,牛肝菌生长的周期27天(沉默期。作者称)+15天(遍地开花期,作者称)+3天(一瓶留一后的爆长期,作者称),把生长周期压缩至40天左右,成功率跃升至96%。黑牛肝菌瓶栽出茹整齐度一致,第一次出茹个体在110-130克,第二次出茹个体在70-90克。
2019年,全球首个黑牛肝菌工厂化基地投产,日产10吨鲜菌。2023年,产能已达26吨/天,占全球牛肝菌供应量的70%。
宏臻菌业拥有全球唯一的工厂化生产牛肝菌“菌种培育、工厂化栽培技术、环境工艺、保险运输”四大核心技术;获得近 40 项中国国家专利;与上海农业科学院共同成立了首个牛肝菌人工栽培技术研发中心;与云南热带植物科学研究所长期深度合作,并在景洪成立牛肝菌研发中心;具备黑牛肝菌工厂化生产的完全自主知识产权。
纪开萍在牛肝菌项目研发、生产过程中,最大的一次困难,是在工厂里菇房出现的大量的绿霉菌。绿霉菌是有害菌体。牛肝菌斗不过绿霉菌。绿霉菌会吃掉牛肝菌。那一次,差一点就大面积爆发绿霉菌,牛肝菌产品差一点就全军覆没了。怎么战胜绿霉菌,全部挖出来,灭菌、消毒--再灭菌、再消毒--直到把菇房里的绿霉菌全部消灭掉。
2023年,宏臻菌业在景洪、贞丰等地建厂,基地实现黑牛肝菌年产量6800吨(景洪4000吨+贞丰2800吨),占据全国工厂化牛肝菌产能的62%;精深加工产品(冻干菌、菌粉等)附加值提升3-5倍,2024年综合产值达5.1亿元,较2022年增长240%。利用橡胶木锯末、薏仁米秆等农业废弃物制作菌包,原料成本降低37%,年消纳秸秆等废弃物12万吨;菌渣还田技术使贞丰县花椒基地土壤有机质含量提升1.8%,减少化肥使用量1500吨/年。"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覆盖景洪、贞丰23个行政村,通过菌包代工、保底收购等形成二次分配,带动3017户农户年均增收2.06万元。
设立"宏臻农技讲堂",累计培训新型职业农民827人,其中412人获得食用菌栽培中级职业技能证书;贞丰基地女职工占比达63%,实现"家门口就业"与"家庭照料"双平衡。
石漠化区域推广"花椒+菌渣肥"模式,贞丰县10.4万亩花椒林年固碳量增加2.3万吨;秸秆回收体系减少野外焚烧污染,2024年贞丰县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达98.6%。
上海对口帮扶资金支持的贞丰二期项目,引入智能环境控制系统,单位产能能耗下降29%;"云菌入沪"专列年运输量超2000吨,推动黔货出山与消费帮扶深度融合。
"这不是简单的种植革命,而是用工业思维重组农业生产函数。"正如纪开萍所说,当菌包生产线与碳交易市场挂钩,当农技员的工资单印上区块链溯源码,传统农业与现代化要素的化学反应已经开始。
六、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
牛肝菌富含蛋白质、碳水化合物、矿物质、氨基酸等,有助于补血、降血糖、抗肿瘤、增加免疫力。过去,牛肝菌完全依赖天然生长,量很少,也只有云南西双版纳地区的人能食用,外面世界的人根本吃不到!随着纪开萍对牛肝菌研究不断深入,让牛肝菌走出大山,走下树来,走向百姓的餐桌。因此,牛肝菌是个可增值的矿藏!
纪开萍的牛肝菌项目获“世界创新奖”。纪开萍发表40多篇菌类研究论文,如《西双版纳草菇良种筛选及栽培技术研究初报》《暗褐网柄牛肝菌‘YL1701-2’的选育报告》、《维生素及生长调节剂对黑牛肝菌菌丝生长的影响》、《不同氨基酸对黑牛肝菌菌丝生长的影响》《不同培养温度及孢子稀释液对黑牛肝菌孢子萌发的影响》等,发表在《中国食用菌》、《微生物学通报》、《热带农业科技》《食用菌学报》等15个国家级学术杂志上。
袁隆平把时间都花在试验田,称试验田水稻论文,袁隆平名言:“我不在家就在试验田,既不在家又不在试验田,那我一定在去试验田路上。”
纪开萍把时间都花在森林深处,称森林菌类论文,她每天不是在森林深处,就是在实验室和工厂车间忙碌,废寝忘食。相夫教子成为纪开萍的奢侈,家务、子女教育,都是默默无闻的家里另一半的丈夫打理。
她成为袁隆平第一,纪开萍第二,则“袁隆平为将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第一人”“纪开萍为将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第二人”。
纪开萍的故事展现了科学家在产学研结合中的坚韧与智慧,也为中国食用菌产业升级树立了标杆。
纪开萍的牛肝菌项目成功,证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论断和科学技术成果转化的重要性。
七、牛夫人.牛肝菌的创意
今天的纪开萍研究员,身着素雅西装,发髻利落,镜片后的目光闪烁着孩童般纯粹的热忱,看似柔弱的女人,略显沧桑,但眼睛明亮,却有铿锵有力的话语,处处闪耀知识女性的光芒,她形成了开拓进取、独特的人格魅力。纪开萍在牛肝菌开发领域绝对是一个牛人,因此,将纪开萍研究出的牛肝菌,命名为牛夫人.牛肝菌,并设计牛夫人头像为纪开萍,牛夫人.牛肝菌为纪开萍的唯一品牌,其品牌牛夫人.牛肝菌创意为:牛!牛!牛!牛气冲天,事业兴旺。
八、写在最后:菌香里的家国情怀
纪开萍的办公桌上,那片发黄的牛肝菌标本承载着两代人的故事。11岁时,她赤脚采下人生第一朵菌子,从此与这片土地结下不解之缘。四十年后,她带领团队攻克牛肝菌工厂化栽培技术,让“靠天吃饭”的传统采摘升级为可控的现代农业。东风农场的老照片里,石建同手指着等待致富的乡亲们,如今他们已成为菌菇基地的技术工人,日均收入从不足50元提升至300元以上。
手机突然震动,是基地发来的视频,凌晨的出菇房里,工人正把菌子装进印着“沪滇协作”的保温箱,冷链车的车牌号“沪A·D2345”在灯下闪着金光。
当菌子跨越山海抵达上海,它已不仅是食材,更是乡村振兴的物化符号。冻干冷藏库,让野生菌“旺季不烂、淡季不断”;而“金品入沪”计划则通过电商平台,将西部的梯田红米、古树茶与菌菇共同推向全国市场,2024年销售额突破1.17亿元。
从赤脚采菌的小女孩到“牛肝菌女王”,纪开萍用了40年。有人问她成功的秘诀,她笑了:“我的菌子也有家国情怀。菌子长在山里,但要想明白它,得把心也种进土里。”
纪开萍的话道出了“沪滇协作”本质——唯有将东部资金、技术与西部资源、人力深度融合,才能让绿水青山真正流淌出金山银山。

肖和良,洞口县作家协会会员,邵阳市作家协会会员,邵阳市文史馆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发表482篇文学作品75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