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转战赣南、闽西
(图片由Al生成)
1929年1月,高自立二十九岁,所在红31团跟随毛泽东、朱德、陈毅率领的红四军主力,离开井冈山,向赣南、闽西进军。一路上白雪皑皑,江西敌军又追堵不放,红军在大余与敌激战竞日,高自立和红军战士以顽强的意志,克服困难,进三南(龙南、会南、定南),下会昌、武阳、瑞金。在大柏地,高自立带领特务连,随三十一团担任主攻,浴血奋战,全歼敌军一个团,俘虏敌团长肖致萍及部下800余人,缴枪800多枝,战功累累。接着随红4军挥师向宁都挺进。后红4军以3纵为左,2纵居中,1纵居右,三路并进,经宁都、石城、瑞金东进闽西。在长岭寨战斗中,全歼闽西土著军阀混乱成第二旅三千余人,在牛斗头击毙该旅旅长郭凤鸣,并一鼓作气,攻占了长汀县城。同年5月红4军渡过汀江,进行了首次攻打永定和三次攻打龙岩城的战斗,歼灭土著军阀陈国辉部2000余人。
毛泽东写下了《如梦令 元旦》的豪迈诗篇:
宁化、清流、归化,路隘林深苔滑。
今日向何方,直指武夷山下。
山下山下,风展红旗如画。
同年10月红四军整合为一、二、三纵队(师级单位),开进东江,第一纵队司令员林彪,第二纵队司令员胡少海,第三纵队司令员伍中豪。高自立所在团扩编为第三纵队,他升任第一纵队第八支队党代表(政委),在林彪麾下作战。其时战友刘型在三纵队机枪连任副党代表。时任支队级别(团级单位)职务的有粟裕、周昆、蔡会文、张宗逊、张鼎丞等,不久都成为红军的高级将领。
随着形势的发展和革命队伍的扩大,红四军及其党组织内加入了大量农民和其他小资产阶级出身的同志,加上环境险恶,战斗频繁,生活艰苦,部队得不到及时教育和整训。因此,极端民主化、重军事轻政治、不重视建立巩固的根据地、流寇思想和军阀主义等非无产阶级思想在红四军内滋长严重。作为红四军党的前委书记的毛泽东曾力图纠正这些错误的思想倾向。但是,由于当时的历史条件,红四军党内特别是领导层内在创建根据地、在红军中实行民主集中等原则问题上存在着认识上的分歧和争论。因而,毛泽东的正确主张没有能够为红四军领导层的大多数同志所接受,并一度离开红军最高领导位置。高自立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可喜的是,12月在古田会议上,毛泽东又回到了红军的领导岗位,高自立和战友们心里悬着的石头终于落下来了。
宋任穷
开国上将宋任穷在他的回忆录中写到一段不平凡的经历时提到高自立。
1930年2月下旬的一天傍晚,高自立正在给第三纵队战士们讲话,忽然听到一个熟悉的声音叫他的名字:“高自立,高自立。”他扭头一看,见远处有个国民党士兵模样的人,带着十几个和他穿着一样国军服装的人,挥动着帽子朝他喊:“高自立!高自立!”
高自立叫警卫员把他们带过来。宋任穷见到高自立后,格外激动。
面对穿着国民党军服的宋任穷,高自立却一下子没能认出他来:“你是哪个?叫啥名字?”“我是宋任穷呀!”“老弟,你这是咋个搞的?”高自立认出了比他小了九岁的宋任穷,十分惊讶。宋任穷便一五一十向他讲了一年多来寻找部队的经过。
原来,1928年冬天,敌人重兵“会剿”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宋任穷率连队在红五军军长彭德怀指挥下参加守山战斗。由于众寡悬殊, 队伍减员严重, 他被迫率余部随红五军一起转移。当时, 红五军总共不到1000人。但后方部队、服装厂、留守处、总医院等, 还有一批伤员,行动不便。彭德怀、滕代远决定,将湘南籍战士临时组成一个连, 指定由康健和宋任穷负责, 还给了他们一个名称, 叫“五军特务连”。不料特务连被打散,宋任穷与部队失去联系,成了散兵游勇,只得穿上老百姓的衣服,一路乞讨,一路寻找部队。为了不被敌人抓捕,他向人学会了玩蛇。1930年1月, 宋任穷南下广州寻找党组织,到达乐昌时因军阀混战无法成行,被迫折回湖南醴陵, 碰巧遇到国民党军唐云山的独立十五旅招兵,他想我报个假名去当国民党军的“新兵”,如果他们去打红军,不是可以趁机找到部队吗?刚巧,1930年2月,这支国民党军队受命攻打红军,被打败后,宋任穷动员一班国军士兵来缴械投降,又碰巧遇上自已在三湾改编时的老部队红31团(当时的红4军第3纵队),和担任第3纵队政治处处长的老战友高自立。在高自立的担保下,后经过审查,宋任穷恢复了党籍,被调到第3纵队9支队25大队任党代表。红军打下吉安后,宋任穷调任红35师104团政委,粟裕任团长。对于和高自立的这份战友情,宋任穷上将屡次提及,终生不忘。
(未完待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