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求恩故居院子里的红枫
作者 岩波
在2020年的大洋彼岸,我们一家人节假日驱车旅行,路过白求恩小镇,参观了白求恩故居,顺便在院子里的枫树上采下了三片枫叶,小心翼翼带回去做为纪念夹在杂志中(附:留影与枫叶照)。只要枫叶不损坏,我将长久保留下去。因为,它携有白求恩的信息。白求恩的伟大,不论从哪个角度哪个层面,都可以尽情阐述,都不为过。我的孩子要出国谋职,我是不同意的;但去白求恩的国度,我不拦着。
白求恩故居院子中的枫叶,乃至一砖一瓦,都富于普世意义。但有可能被参观者“取”走的,只可能是枫叶。
……转年,加拿大的有关方面组织了一个“我们是大家庭”的艺术大赛活动,内容丰富多彩,包括写作。我感觉很有意义,以“重在参与”的心态给他们投了一篇稿(附后)。结果几个月后出了结果,得了一个三等奖。发奖那天,小礼堂里宾主畅所欲言,气氛欢快活泼。
(附)自愿的崇敬——白求恩故居随想(岩波2021-06-30)
白求恩是什么人?当今中国五十岁以上的人应该都知道。一个80多年前曾经被毛泽东表彰,然后被广大中国人民传颂多年的加拿大人,在当前情况下值得一提吗?一个天高云淡,阳光灿烂的秋季,我们一家人前往阿岗昆森林公园体验生活,回程路上,恰巧经过白求恩小镇。于是,我们临时动议,把参观白求恩故居纳入了活动计划,不是刻意。
这个小镇非常洁净漂亮。这个评价似乎也有些敏感:别国某些方面做得不错,我们给予点赞,并不意味着我们自己做得不好,我们的很多小镇甚至更出色,更值得游览。说白了,参观白求恩故居只是因为他帮过我们,而且,是在我们最困难的时候,身体力行,冒着隆隆炮火来到中国,并且,献身在中国的土地上。走在白求恩小镇,精神层面有一种升华和超脱。升华的是境界,超脱的是纠结。而物质层面的感觉是舒爽和养眼。白求恩故居的这条街上,两侧的房屋多是独立别墅,也有连体别墅,还有商店、超市、餐馆、咖啡屋、理发室等公共设施,但没有楼房。而每座别墅的外观或白或灰或淡蓝或淡红等,各色各样,住户很在意房子的外观,修饰得非常得体。房屋与街道浑然一体,虽形状各异却都干净整洁。街面看不到一个烟头,一块纸屑,有风吹过,也见不到让人跌破眼镜的飘飞的塑料袋。道边的树木以红枫为多,杂以其他树种。是时枫叶正红,与周围建筑互为映衬,非常漂亮。早年白求恩在这所绿色房屋中出生,度过美好童年,三年后随同父母迁居。
白求恩1938年1月到中国参加抗战,1939年11月因为伤员做手术导致败血症去世,前后在中国待了不到两年。但就在这么短的时间里,他充分利用了自己的高超医术和自己从本国带来的医疗器械救治了大量的中国伤员,传播了现代医学医术,弘扬并留下了人道主义精神。因此,他能够得到毛泽东的极高评价,也是情理之中。我们在上小学的时候,经历了“天天读”,就是每天早晨正式上课前,要先学习毛 语录,而且,这个时间“雷打不动”。我们就是在“雷打不动”的“天天读”时间里,背下了“老三篇”:《为人民服务》、《纪念白求恩》、《愚公移山》和很多小段的语录。由此而对白求恩其人耳熟能详。我们没有能力和资格评价“天天读”等问题,但我们有能力和资格记住白求恩是为中国的抗战出了力,做了贡献,牺牲了生命。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是在自己土地上进行的抵御外敌的正义战争,主动帮助中国人民的人,自然也是秉持了正义的信念。
其实,到中国的抗战前线去,在战场上帮助中国方面救治伤员,绝不仅仅是白求恩一个人。随着国家对抗战胜利开展的各项纪念活动,不同渠道反映了诸多的信息和资料,有的资料披露,参与医疗救护的国际友人有姓名和事迹可考者达38人。其中加拿大、 美国医疗队有白求恩(加)、帕森斯(美)大夫和琼·尤恩(加)护士;印度援华医疗队有爱德华(队长)、巴苏华、柯棣华、木克华、卓克华;国际红十字医疗队,有德国的贝尔、白乐夫、顾泰尔、马库斯、王道,波兰的傅拉都、戎格曼、甘理安及夫人、陶维德,奥地利的富华德、严斐德、肯特等;单独来华或已在中国就地参加医疗工作的有美国的马海德,加拿大的布朗、麦克卢尔、哈利生,新西兰的霍尔,奥地利的傅莱,朝鲜的方禹镛等人。他们或到前方诊治伤病员,或协助训练医务人员,或参与筹设医疗机构,在多方面积极支援了中国的抗战。而在贵阳城外的国际援华医疗队纪念碑副碑上,则镌刻着48位外国医生的中外名字,这又是另一种珍贵的记载,其中包括白乐夫、严斐德、纪瑞德、傅拉都、戎格曼、甘扬道、富华德……这些闪闪发光的名字,长久地讲诉着外国医生在中国抗日战场上手术刀、止血钳的同样惊天地泣鬼神的故事,告诉大家,他们不是一个白求恩,而是一个群体。当然,毛泽东不可能为每位牺牲的外国医生都写一篇纪念文章,白求恩是杰出代表。
那么,除了外援的医务人员,其他方面呢?外国的军事顾问暂且不说,从事新闻报道,帮助中国人民把抗战实况及时告知全世界的人们,也是一支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他们来自于美国、加拿大、苏联、英国、德国、日本等多个国家,其中知名度非常高的有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和夫人海伦·斯诺、安娜·路易斯·斯特朗、艾格尼斯·史沫特莱、伊斯雷尔·爱泼斯坦、哈里森·福尔曼、杰克·贝尔登、西奥多·怀特(白修德),英国记者詹姆斯·贝特兰、冈瑟·斯坦因,德国记者汉斯·希伯等。他们冒着枪林弹雨和生命危险走进抗日战场的一线,零距离采写和忠实报道中国军民的抗战情景,对日军的暴行和战场的残酷如实报道,在国内外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我们注意到,到白求恩故居参观的人们多为华人,多为四、五十岁以上的人。这似乎也正昭示,中国人民会始终牢记白求恩,怀念白求恩,不忘在艰苦卓绝的岁月里忘我牺牲的人们。谁到这里来,全凭自愿,没人组织,没有记载,没有留言。甚至参观的人彼此都不说一句话。只是平民百姓出于朴素而产生的一种对人间真诚的敬仰,对勇于牺牲的感恩,对高尚情操的崇敬。包括我们一家这样的平民百姓能够有机会忝列其中走进白求恩故居,了却多年来(半个多世纪)对白求恩的既熟悉又生疏的感念之情,而倍感幸运与幸福。我们会被浸染和照亮。白求恩以及诸多对中国人民有着实际帮助和真诚友谊的国际友人,他们的名字将与中国人民取得的伟大胜利一起,永远镌刻在历史的纪念碑上,为后人所凭吊和怀念!白求恩精神千古!

【作者简介】岩波,原名李重远。中国中生代实力派作家。历任部队战士、机关处长、国家级大报特约记者、行业杂志副主编、职业作家等职。南开大学哲学系和天津市委党校哲学专业研究生毕业,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加拿大中文作家协会副主席。曾出版长篇纪实文学《风雨毛乌素》、中短篇小说集《翡翠扳指》《多伦多华人》,散文随笔集《爱在哪里》,长篇小说《理想国》《红星谱》《1943,黄金大争战》《地下交通站》《今夜辰星璀璨》《我把青春献给你》《开锁》《古玩圈》《孔雀图》《狼山》《鸽王》《成色》《饮食男女》《职场眩爱》《离婚男人》《那年那些兵》《暗战》等20余部,逾600万字;歌词《延安情》《握住母亲的手》获全国大赛银奖,《天津民谣》获全国大赛金奖,2017年被中国大众音协授予“中国歌曲创作金牌作词”荣誉称号。长篇纪实文学《风雨毛乌素》入选国家新闻出版署《2022中国农家书屋重点推荐书目》,入选中宣部、农业农村部《2022中国农民喜爱的百种图书》,入选教育部《2023全国中小学图书馆重点推荐书目》。长篇小说《男上司与女上司》获2011“长江杯”现实文学类季军奖。长篇小说《女市委书记的男秘书》于2011-2014连续四年获得《新浪中国·好书榜》前5名。短篇小说《父与子》获贵州文学“2015年作家100强”。小小说《健忘症》入选2011“中国首届闪小说大赛优秀作品集”,入选“当代世界华文闪小说精品文库”。散文《阿岗昆和毛乌素的两个中秋》获2021加拿大加中文化交流协会“特别荣誉奖”。微短剧《多伦多今日有雪》获“美中作协杯”2024全球大奖赛三等奖。长篇小说《成色》《地下交通站》《离婚男人》《今夜辰星璀璨》《古玩圈》为天津人民广播电台保留节目。有关论文获21世纪中国改革发展论坛优秀奖;入选“新华文献”丛书《让历史告诉未来》。《多伦多华人》获中国侨联2021年“著述佳作奖”,被米国国会图书馆、加国多伦多大学图书馆、米国杨百翰大学图书馆、米国俄亥俄州大学图书馆收藏。多部作品行销海内外。
好友留言:化学研究所所长陈海:白求恩故乡,我去过三次,后两次是为亲友当导游。我很赞赏你对其他国际友人的衍生描述!因为,许多国人缺乏感恩之心,忘记别人的无私奉献!中国的许多医院、学校……都是外面友人建立的!我的父母都是在教会医院当医生,我也是在教会中学读了六年中学。都是分配去工作和读书的,不是刻意的选择。我看到了你写的“纠结”二字并知你所要表达的潜台词……。
市教委解书明:@岩波(孟夏) 参观白求恩故居机会难得,更难得你的参观“随笔”,学习了,加深了对白求恩国际共产主义精神的认识和理解,白求恩“毫无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整整影响了我们一代人,白求恩精神永垂不朽!
中学老师赵军zhaojun:@岩波(孟夏) 您这趟“顺路”的旅行太美也太有意义了,跟着您的描述我也仿佛在美丽的白求恩小镇来了一次秋游,我也是从小背过“老三篇”的,现在初中英语教材里也有“诺尔曼·白求恩”一课,非常赞同您的这段话:“我们没有能力和资格评价“天天读”等问题,但我们有能力和资格记住白求恩是为中国的抗战出了力,做了贡献,牺牲了生命。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是在自己土地上进行的抵御外敌的正义战争,主动帮助中国人民的人,自然也是秉持了正义的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