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名誉社长:王德席 陈长海
社长:陈常河
总编:陈常河
副社长主编:王小强
副社长副主编:李云峰 李宜普
编发:陈常河

作者简介:陈长海山东省泰安市宁阳县人,泰安市作协会员,山乡退休教师,汇文书联签约作家,2022年出版《岁月留痕一陈长海文集》一部,2024年出版长篇小说《大山情》上部。
第四十六章
周建国在地里插完那些树棍,便开始浇水了。他在河里蓄了水,在拖拉机上装上水泵,用塑料管子把水提到山坡上的水渠。水渠里的水哗哗啦啦,唱着欢快的歌儿从山坡上跑下来。流到田里。土很松,田里的水啵啵地冒着水泡。他站在地头上,一手拄着铁锨,一手拿着烟,悠然地抽着。
去年他在自己的责任田里种了两亩多地的树苗。地是那种独块的,南边和西边是山沟,北面靠路,根本不会影响到别人地里庄稼的生长。由于是头一年育树苗,管理得当,肥水充足,树苗长得又粗又快,达四米多高,大部分为一级苗。他把树苗刨下来,十棵捆成一捆,
用拖拉机拉到太平镇大集上去卖。四米多高的一级苗两元一棵,三米多高的二级苗卖一块五。不到散集就全部卖光了。有的人没有买到,就坐车跟他来到地里。可自己选苗自己刨,每棵两元。如挨着刨,不论大小一律按一块三一棵。那人围着苗圃转了一圈,对周建国说:“我买北边靠路的那畦,一棵不落地挨着刨,也是一块三吗?”周建国知道,靠路边的那畦在地边上通风透光好,树苗长得比地里边的好很多,多数为一级苗。看样这是个精明的庄稼人,于是笑着说:“老哥哥你真精。看你大老远的跟到地里,就按你说的算帐!”那人很高兴。在村里买了几个烧饼,吃完就开始刨树苗。那人很在行。先在树苗的左右两边各刨一镢,再从后头刨一镢,三镢一棵,很少伤根。一看就知道是个很有经验的老庄稼把式。等到傍晚时分,他刨完了靠路边的那畦苗。他把那树苗按大小捆好。大的十棵一捆,小的二十棵一捆,一共三百八十四棵,那人说小伙子你点点数。建国说大叔您既然点好了,我就不用点了。你点的是多少棵?那人说了数。建国说:“大叔,三百八十四棵就按三百八十棵算帐,每株一块三,一共是四百九十四块。今天我收您四百九十块怎样?”那人说:“小伙子一看就是个讲究人。没说的,大叔谢谢你! ”那人清楚,周建国少拿了他九块钱,等于让了他七棵树苗呢!那人说:“小伙子,我是太平镇西边高家店的,离这儿有近二十里地哩,我想叫你用拖拉机给我拉回去,我支车费,你看行吗!”周建国满口答应:“行,大叔咱装车吧。”建国装车很在行,一颠一倒把树苗装上车,三百多棵树苗装了一满车。那人从衣兜里掏出一沓纸币,这是二百整。连车费算上,下欠的到家付清。
周建国用了一个钟头才把车开到高家店。卸完车老汉说再给你多多钱!建国说大叔您再给三百就成。那人说不行不行,你连装车到卸车,拖拉机还得烧油哩,就给你三百三吧!建国说大叔,咱庄稼人也挺不容易的,差不多就得了。他只收下三百块钱,开车走了。
那人站在村头上,目送周建国远去。等车看不见了,他还一动不动地站在那里。
附近村里的人知道了,也纷纷前来购买。不到十天的功夫,两亩多地的树苗全卖光了。算盘一响,竟卖了一万三千多块,算是发了一笔不大不小的财。
村里人看到这些,心里直发痒,于是也蠢蠢欲动起来,他们有人提着酒,有的拿着烟和茶叶,纷纷找上门来。问能不能让他们砍一些河滩上的树条,插到自己的责任田里,也育些树苗。周建国说,各位叔叔大爷,想育树苗,河滩上的树条你们可以随便去砍,用多少砍多少。砍了当柴烧可不行。不过你们要注意,砍树条时可不能带下树皮。没有工具你们可以借我的顶刀用。东西你们谁带来的谁拿回去,不拿回去的不准动我一根树条。
人们都很感激他,纷纷带着工具来到河滩,他们当中有好几个是当年栽树的人。才六七年的功夫,他们栽的这些树大多长得如水桶粗,笔直的树干直插蓝天。不少大树的根部长出又粗又长的嫩条,也有的大树在一人多高处也长出粗长的嫩枝,剪去这些嫩枝,等于给大树整形剪枝,更有利于大树的生长。
人们在河滩上边剪着树枝,边发出感叹:现在这些树,随使挑出一棵,至少值一百多块,乖乖,这整河套的树得卖多少钱呀,建国这孩子可发大发啦!还有人说,咱当初怎么就没想到这些呢?要是当初咱承包下来该有多好!还有人说,当初村里当官的求爷爷告奶奶,叫谁包谁不包,都愁坏了哩。这时富振说,狼走遍天下吃肉,狗走追天下吃屎。啥也别说了,都怪咱们没有人家那种远大的眼光,活该受穷。
人们说归说,手里的活可没停下。
在他们的内心深处,对周建国还是很喜欢和敬佩的。他自己富了不忘大家,为乡亲们做了不少的好事。这些年,他做的每一件好事,他们都看到眼里,一件件记在心里。
大家正议论着,周建国来了。他告诉大家:育树苗其实很简单,每年农历的三月份是育树苗的最佳时节。要想把树苗育好,首先要做好前期的准备工作。要尽可能的选择那些土质肥沃,水源充足的地块。一定要施足底肥,最好是那种农家肥。要把地耕深耕透,整好沟畦。然后将树条截成十公分左右的小段,将芽窝朝上插入土中,上面须露出很少的部分。树棍不能插得太稠密。完工后要大水浇灌。等树芽长出来要及时将那些弱小的多余的芽用手摸掉,保留其中一个最旺盛最强壮的一个,这叫“摸芽”。以后随着树苗的不断生长要勤于浇水,发现害虫及时喷洒农药,以防对树苗的侵蚀。
大家频频点头,把周建国的每一句话都牢记心中。
在以后的日子里。周建国不断到育有树苗的地块转悠,有时蹲下来观查那些村苗的长势和存在的问题。
今天他对桂振说,叔您家的树苗需要再摸一次芽。明日说兴林哥你家的树苗生虫子了,得赶紧打药。后天说,来旺大爷,您家的树苗叶子中午顶都发蔫了,该浇水了……
有一次,他知道狗剩媳妇得病住进了医院,家中无人,就在一个有月亮的夜晚给他那块树苗浇了水,还给打了农药。狗剩回来看到这一切,逢人就夸:“建国这孩子,是咱石屋村的福星哩!”
来年春天又到了植树的季节,石屋村那些育有树苗的人家开始忙碌起来。他们将树苗刨下来用地排车拉着赶集上店,走街串乡,叫喊着出售。一时间,石屋村的“107”树苗闻名十里。人们一听说是石屋村的树苗,纷纷前来购买。有人问:“你真是石屋村的吗?有个叫周建国的认不认识?”“怎么不以识?俺现在卖的这树苗,全是从他地里弄来的树条插的。标准的“107”生长快,木质好,假了双倍赔钱!”
树苗卖完了,不少人家发了财,少的卖一千多块,多的卖四五千。庄稼人尝到了育树苗的甜头,也纷纷效仿起来,村里有三分之二的人家都育了树苗,人们对周建国佩服得五体投地。“这孩子真是个能人哩,随便想一个招就能挣钱!”村里几个刚初中毕业的小青年,有事没事总来找周建国聊天。有的说哥,你给兄弟出个招,让俺也发个小财行啵?”也有人说:“哥,今后有什么好事,也算上俺一份好吗?”周建国说:“如今国家正大力推行经济改革,鼓励农民搞活经济,尽快脱贫致富。我们这一代年轻人赶上了好时候,要感恩党,感恩社会,只要我们跟上时代的步伐,脚踏实地,不怕吃苦受累,奋力拼博,在农村就一定能闯出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
第四十七章
大自然是丰富多彩的,又是慷慨无私的,它一年四季不断地向山里的孩子奉献着无穷无尽的美食。
农历二月,那些年前秋季播种在旱地里的小麦,开始返青,麦田地便有了许多灰褐色的蚂蚱。它们啃咬着才长出不久的嫩叶,不时从一个地方飞到另一个地方。十岁的春生吃过早饭,来到村子西面的麦田里。他一上来就发现了一只大肚子无翅膀的蚂炸。它青绿色,不是无翅膀,而是翅膀太小,根本飞不起来,只是一蹦一蹦地向前跳着。它蹦得老远,一下子就能蹦出两米多。春生知道它是那种叫做“油篓子”的蚂蚱,很好捉。但是这种蚂炸很少,不容易遇到。他毫不费力就捉到了它,把它放在自己的衣兜里,并用一只手牢牢地攥住那兜口,以防它跑掉。
暖暖的太阳照着大地,麦田里“啵啵”地飞起一只响翅的蚂蚱。春生知道这种蚂蚱虽然翅膀很长,但身子很小,根本没有什么肉,只有一层很厚的皮,他赖得理它。他要捉的是那种大个的灰褐色的蚂炸。这种蚂炸身子肥实,肉多有油,炸熟吃起来很香。
他在麦田里慢慢地走着,不时停下来,目光搜寻着那些可爱的小东西。忽然他看见一只硕大的蚂蚱,正用锋利的牙齿啃咬着麦叶。不知为什么,它一下子停下来,头上的两根触须轻轻摆动。春生屏息凝视,蹲在旁边一动不动。大概觉得没有什么危险,又开始啃咬那片麦叶。他冷不防身子向前一扑,将那个蚂蚱捂在手下。那蚂蚱从口中吐出一些黄褐色的汁液,弄了他一手。他把那只蚂蚱放在衣兜里,又攥紧了兜口。
不到半头午,他已经捉了满满一兜蚂蚱。回到家里,娘掐去翅膀,拔掉头,除去屎,放在个大碗里,撒上盐面,放在锅里用油炸熟,红红的,黄黄的,油亮油亮的很馋人。春生一口一个吃得真过瘾。娘笑着道:“小馋虫,太咸了别齁着,卷煎饼当咸菜吃!”
春天的小河里水清清的,河边的水中长着许多的水草。春生端一个小盆子,盆子里放着铁笊篱。他来到河边。用笊篱在水草中一捞,便捞起好几只亮晶晶的小虾米,有时一下子就捞起十几只,它们在笊篱上一蹦一跳的,很可爱。他把那些小虾一只只拣起来放在盆子里,再往盆里倒一些水。这里的小虾可真多啊,他不大一会儿就捞了小半盆。回到家里。他娘把虾洗干净在锅里放上一勺油,等油热了猛一下把虾倒进锅里,用勺子翻炒着,那虾立马就红了。娘倒上菜叶搅拌几下倒入水,锅开了放上盐和酱油,下上面糊,做成很好喝的“咸汤”,春生一连能喝上两大碗。
当然。他有时也去捉螃蟹、捉泥鳅、逮小鱼,他特别喜欢吃那种叫“串条”的小鱼。到了夏季最好玩的要算捉“结了(liáo)了。
“结了“学名叫蝉,有的地方叫“知了”,还有的方叫“叽了子”地处鲁西南的石屋村叫它“结了”。夏季刚到,树上便传来“吱——,吱——”的叫声。声音虽然很大,那可是一种身子很小的蝉,人们都叫它“金鸡儿”。根本没有人去捉它们。再过大约十几天的样子,那种真正的“结了”才出现。它们喜欢扒在香椿树或枣树上,身子黑黑的,背上带有那种黄色的条纹和斑点。它们像河里的鱼一样一个接一个的扒在树干上声嘶力竭地叫着,声音单调重复,叫的人意乱心烦。孩子们用一根长长的杆子,杆头上绑上一根树条在树条上拴一根马鬃,将它做成一个带活扣的圆圈,然后将那圆圈慢慢接近“结了”。“结了”慢慢地向后退着,不时用前腿扒一下那圈儿。孩子们仰头盯着那圈,等它把头伸进圈里,猛地一扯杆子,那“结了”便“吱吱”叫着,悬在马鬃上扑楞着翅膀。孩后惊喜地叫着:“逮住了!逮住了!”然后将结了从圈中摘下来。这种结了皮又厚又硬,很不好吃,又嚼不烂。我们就掐掉翅膀给自己的弟弟或妹妹玩,不到半天便死掉了。
当然,捉“结了”除了用马鬃,还有用面糊沾的。这是个技术活,需要眼尖心细。动作轻巧麻利才行。
捉结了并不是每一次都能成功,有些结了很“猖”,杆子刚刚接近它的身边,那东西便“吱”地一声,画着直线从人们的头顶上飞走了,并顺势在人的脸上撒下一丝细细的尿线。也有的围着树飞了一大圈儿,又落回了这树上。
孩子们最喜欢吃的是那种刚从地里钻出来的幼虫,当地人叫它“结了龟”太阳落山以后,它们便从地底下钻出来,本能地寻找着树干、篱笆、丝瓜架或梅豆秧,慢慢的往上爬着。村里的孩子们和一些妇女,早早吃过晚饭,便拿着手电筒、提灯来到村外的树林。一时间树林里灯光闪烁恰似流萤。夜深了,捉结了龟的人陆续回了家。那些晚出来的结了龟慢慢爬上树干,爬到很高很高的树枝上,让包裹在体外的壳从背部慢慢裂开一条缝,然后从壳中一点一点地往外挣脱出来一副呆萌的样子。它的翅膀一开始是紧缩的,不大一会儿便张开了,
嫩黄嫩黄的,簿得如轻纱一般。
一天中午下了一场大雨,迎春对金兰说:“姐,今晚的结了龟肯定多,咱也到村西边树林去捉吧!”金兰欣然同意。于是两人拿着手电和罐头瓶,向大树林走去。转着转着两人便分了手。金兰在一棵大杨树上发现了两个,便拣起来放进瓶子里。她刚想离开,嗬,大树根部又爬上来一个。她在一棵树上就摸到了三只,想不到这里的结了龟这么多。她围着树林连着转了好几圈,又逮住了五只。她用手灯从下往上在树干上寻觅着,忽然看到高高的树枝上有个结了龟背部已裂开了缝,正从壳中往外挣脱。她从一户人家的柴垛中抽出一根长长的树条。将那个刚出了壳的知了打了下来,那只刚出壳的嫩结了身子黄黄的,柔柔的,轻纱似的翅膀还没有张开。她拿在手里觉得很好玩。她拿着长树条,继续在树林里找。忽然觉得脚趾触到一个软软的东西,有些凉。她用手灯一照,啊!原来是一条蛇。那蛇盘在地上一动不动。她吓得尖叫一声,连呼了几声迎春,可哪里还有迎春的影子?这丫头不知跑到什么地方去了。她扔掉树枝,从树林里跑出来,向学校走去。回到宿舍,心里还怦怦直跳。晚上十点多钟,迎春才回来。她捉满
满一瓶子,倒地上一数有八十二只哩。
金兰说,可吓死我了,我遇到了蛇呢!迎春说,这时候树林里的蛇大多是黄花子或白拉线,是一些无毒蛇。你不招惹它,它决不会伤害你。金兰说,你怎么一下子捉了这么多,在哪里捉的!迎春告诉她,就在沟西的枣行里。你不知道,捉结了龟要必须做到眼尖、手快、腿勤才行。你刚捉过去。他一会儿转过来那树上还有,是捉不完的。要不,人们夜晚捉了这么多,白天的树林里结了还不是照样叫个不停?
夏天可供人们捉结了的时间并不长,大约二十几天,最多不超过一个月。高峰期一过那结了龟就少了,一晚上顶多捉个十个八个的。人们白天劳累了一天,晚上就不再费力去干那收获不大的事了。只有小孩子们还乐此不疲地去忙活着。
入伏以后,树上便有了“熟了——熟了——”的叫声。这是一种跟“金鸡儿”差不多大小的蝉。根本没有人去理会它们。
秋天到了,满坡满沟的果子都已成熟了。俗话说:七月的核挑,八月的梨,九月的柿子红了皮。七月十五红鼻儿枣,八月十五打罢了。七月下旬,那枣树上的枣子如珍珠似玛瑙缀满枝头。到了八月,那“菜子梨”黄黄的在枝头散发着阵阵清香。那些水晶梨和鸭梨都已成熟,只有那些硕大的秋白梨还很艮。当然,周建国的苹果园里又是硬果累累。
虽说“瓜果梨枣见面就咬”可山里的孩子们吃腻了这些,他们才不稀罕哩。
地里的豆子早已割完了,老农们正挥动着长长的鞭子,喝斥着老牛耕地。几个孩子跟在犁子的后面,抢拾着那些从土里翻出来的豆虫。老农不时地用鞭杆挑起一只豆虫,防止它被松士埋掉。“这里一只!”“这里还有一只!”孩子的惊喜地欢叫着,将地上的豆虫拾起来放在小铁桶里。有时一下午能拾大半桶。
大人们将这些豆虫放在水里泡着,并不断他用手搓洗着豆虫身上的泥土。洗了一遍又一遍。等水清了,那些虫子浑身黄黄的,竟有些透亮。然后撒上盐面,放在油锅里炸透,那些虫子个个身子挺挺的,焦干油亮,用嘴一咬,满嘴流油,要多香有多香。
花生地里,那些叫“老扁”的蚂蚱,个个身子肥胖。它们在叶上慢慢地爬动着,全都失去了往日的雄风,一抓一个准。把它们捉回家里,清洗干净、用盐腌了,放油锅里一炸,奇香无比。
孩子们最喜欢的还是大山里野生的那种小毛桃。他们在落光了叶子的树上散发出香甜的气味儿,身子半红半青。那些鬼精鬼精的鸟儿站在树枝上,啄着那些熟透了的野果,不时拉下一坨鸟粪。孩子们像一只只敏捷的小猴子爬上树去,用力摇动着树枝地上便落满野果。他们将那些完整的果子装进篮子或背筐。回家享用。那些被鸟儿啄过的和摔坏的果子,他们才不稀罕呢!有时他们还会到山崖上去摘那些酸甜酸甜的酸枣,那野果吃后让人回味无穷呢!
那么冬天呢?冬天总不会再有那些让人馋涎欲滴的美食了吧!你完全想错了,孩子们利用星期天,三五成群,背着书包爬山山去。翻过几个山头,越过几条大沟,他们便来到了那片栗子林。他们在树下寻找着那些包在壳里的栗子。有的栗子在树上还没有掉下来,他们就到树上去采。书包装满了,他们就在山崖大声喊叫:“我——来——了——”远处的山谷中也传来阵阵回音。这还不算,他们有时还会去拾那些野生的山核桃和松籽。
他们把采来的那些山栗子泡在水里煮着吃,又面又香,吃了还想吃。大人们骂道:真是眼馋肚饱。
让孩子们最兴奋的还是大雪之后。那纷纷扬扬的大雪给田野和山川盖上了厚厚的棉被,雪后的太阳照耀着无边无际的积雪,反射出耀眼的光芒,孩子们来到大山中,搜索着那些出来寻食的野兔,别看它们平时跑起来一溜风,让人无可奈何。现在四腿陷进深深地积雪里,一瘸一拐很艰难地跑着,跑得是那么慢,几个孩子惊喜地喊叫着,将兔子团团围在中央,不费多大力气就把它捉到手。有时运气好的话,一天就能提到三四只。
孩子们喝着那香气扑鼻的肉汤,吃着那鲜美的野兔肉,美得无法形容。
第四十八章
一九八七年五月八日,是冯金兰刻骨铭心、终生难忘的一天。
那天,在镇委小礼堂里,她和教育战线其他五位一起入党的同志一起,面对鲜红的党旗,进行庄严的入党宣誓。一首悲壮的《国际歌》曲子播放完毕,他们举起右手,跟着领誓人一句句宣誓:“我自愿加入中国共产党,拥护党的章程,履行党的义务,执行党的决定,严守党的纪律,保守党的秘密,对党忠诚,积极工作,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生......”
这铮铮誓言,让冯金兰心潮澎湃,热血沸腾。从这天起她终于实现了自己多年的梦想,成为中国共产党中的一分子,她感到万分的荣幸和自豪!
从小时候,她就对一些女英雄、女共产党员万分敬仰和钦佩。从一些书籍和电影中,她知道了刘胡兰、杨开慧、赵一曼,江竹筠……,这些女共产党员们面对凶恶的敌人,面对死亡,毫不畏惧,坚贞不屈,早已把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他们是多么的伟大和神圣啊!她曾不止一次想过,如果自己将来能像她们一样成为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那将是多么的幸福和自豪啊!
记得她刚参加工作不久,一次在公社礼堂开完全体教师会议以后,教育组的党总支书记在主席台上宣布,凡是党员教师的留下来,下午进行学习。她对留下来的党员们羡慕极了。回到学校的当天夜里,就写下了她人生中的第一份入党申请书。她在申请书中写道:我认为中国共产党是世界上最伟大、最光荣、最正确的党。是她带领中国人民推翻压在自己头上的三座大山,砸碎了套在他们身上的枷锁,帮他们脱离了苦海,建立了自己崭新的国家,过上了和平、自由的生活。她是一个引导人民走向更富裕、更幸福的政党,是一个使我们国家更加繁荣昌盛,更不可摧垮的强大的党……
能成为一名共产党员,是我人生中最崇高的理想,因此我申请加入中国共产党。我深知,目前我离一名关产党员的标准还有很大的差距,身上还有不少的缺点和错误,但我会更加努力地向这个目标靠拢。请党相信我……
申请书写完后存放了很久,她却没有勇气递上去。她觉得党是那么的伟大而光荣,自己离一名共产党员的要求差得太远了。唯有扎扎实实工作,做出些成绩,才有资格向党组织提出申请。后来她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赢得了山区人民的一致称赞,成为镇和县级的优秀教师,才郑重地向党组织递上那份早已写好的入党申请书。党总支部张书记看了她的申请书,说这申请书已经写好三年了,为什么到现在才交上来?她向党组织说出了自己的心里话:当时我觉得自己实在不配。张书记笑了:只有自己主动向党组织表露心迹,提出要求,才能受到党组织的考虑,你回去再写一份交上来吧!
第二天,她又工工整整地在信纸上写下了自己的入党申请书,并郑重地交给了张书记。她急切地盼望着回音。一个多月以后,她又交上了自己的第二份入党申请书。她坚信党不会忘记她,正亲切地注视着她的一言一行。她决心更加努力工作,迎接党组织对她的考验。后来她以一名积极分子的身份,参加了党组织举行的党员活动。在活动中她真切地感受到党的温暖和关怀,也常常对一些共产党员的英雄模范事迹感动得热泪盈眶。她在日记中写道:“一个国家的振兴靠科技,而教育则是科技发展的基础。我是一个农民的女儿,是党和国家让我有文化,我要把自己的青春和生命,无私地奉献给那些贫穷山区的孩子们!”
当她第三次向党组织递上自己的入党申请书不久,便接到通知,要她到镇教育组党总支开会。在会议上,张书记紧紧握住她的手说:“冯金兰同志,祝贺你已被党组织接受为中国共产党预备党员!”
她顿对激动地热泪盈眶,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今天,她多年的愿望终于实现了!在回学校的路上,她觉得天格外的蓝,阳光格外灿烂,山坡上的每一棵树,田里的每一棵庄稼,甚是每一棵小草都在向她微笑。它们是那么地茂盛,那么地亲切,充满着生命的活力。她深深地呼吸,觉得大山中得每一缕空气都是那么新鲜而清爽。
她觉得从那个举手宣誓的神圣时刻起,她不再是一名普通的群众,而是一名在他们前面冲锋陷阵的带头人,她要用更高的标准来要求和规范自己,决不能让自己的一言一行沾污了这个伟大而光荣的称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