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血淞沪:记抗日英烈官惠民
一罗培永
1937年深秋的淞沪战场,寒雨如丝,浸透了焦黑的土地。在蕴藻浜南岸的阵地上,国民革命军陆军第4军90师270旅旅长官惠民拄着步枪,望着眼前被炮火撕裂的防线,浑浊的眼睛里迸发出不屈的光芒。这位出身广东曲江的客家汉子,此刻正用生命践行着"誓与阵地共存亡"的誓言。
官惠民自幼目睹家国动荡,青年时怀着"强军救国"的理想投笔从戎,考入黄埔军校第四期。在军校中,他不仅练就了过硬的军事素养,更将"亲爱精诚"的校训深植于心。毕业后,他辗转于粤军各部,从排长逐步擢升为旅长,凭借严明的军纪与身先士卒的作风,赢得了官兵的一致爱戴。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时,官惠民刚过而立之年,正是年富力强之际,得知日军大举侵华,他当即请缨北上,誓要"杀尽倭寇,还我河山"。
同年8月,淞沪会战打响,这是抗战初期规模最大、战斗最惨烈的战役之一。日军凭借海空优势,对中国军队阵地狂轰滥炸,企图三个月内灭亡中国。官惠民率领的270旅作为第4军的主力部队,奉命驻守蕴藻浜一线,这里是日军突破上海西北防线的关键节点,战事尤为激烈。
9月下旬,日军集中重兵向蕴藻浜发起猛攻,炮弹如雨点般砸向270旅阵地,泥土与血肉混在一起,构筑起一道临时的"血肉防线"。官惠民始终坚守在前线指挥,他的指挥所就设在距前沿不足百米的一处废弃碉堡里,炮弹的冲击波震得碉堡不断掉土,他却毫不在意,只是紧盯着地图,沙哑地调度兵力。部下劝他后撤,他总是瞪起眼睛:"旅长的位置就在这里,我退了,士兵怎么办?"
战斗最激烈时,日军以坦克为先导,向阵地发起集团冲锋。270旅的官兵们没有反坦克武器,就抱着集束手榴弹,冒着枪林弹雨冲向坦克,用生命阻挡敌人的攻势。官惠民看着一个个年轻的生命倒下,心疼如绞,却依旧冷静地命令:"组织敢死队,从侧翼迂回!"他亲自挑选了30名精壮士兵,亲自为他们整理装具,沉声说道:"弟兄们,身后就是上海,就是我们的家国,今天我们死在这里,值!"敢死队员们齐声呐喊,冲向敌阵,最终用伤亡过半的代价击退了日军的进攻。
10月28日,日军再次发起猛攻,270旅的阵地被撕开一道缺口。官惠民亲率预备队冲锋,试图夺回阵地。激战中,一颗炮弹在他身边爆炸,弹片击中了他的腹部,鲜血瞬间染红了军装。他捂着伤口,挣扎着站起来,还想继续指挥,却被部下强行抬下阵地。在临时包扎所里,他用尽最后一丝力气,对身边的参谋说:"告诉弟兄们,守住阵地......告诉家里,我以身许国,不必悲伤......"话音未落,便溘然长逝,年仅31岁。
官惠民牺牲后,国民政府追赠他为陆军少将,将其灵柩护送回原籍广东曲江安葬。当地百姓自发沿街相送,哭声响彻街巷。这位从客家山村走出的将军,用生命诠释了"忠勇"二字的分量。
如今,淞沪会战的硝烟早已散尽,但官惠民与无数像他一样的英烈,用血肉之躯筑起的精神长城,永远矗立在国人心中。他们或许没有留下惊天动地的伟业,却用最朴素的家国情怀,在民族危亡之际挺身而出,将生命化作照亮前路的星火。正如他牺牲前所说:"以身许国,不必悲伤"——这便是一个中国军人最壮烈的誓言,也是一个民族最坚韧的脊梁。
黄埔英风铸剑寒
淞沪烽烟沥胆肝
阵前血染征袍赤
身后名留史册丹
寸土岂容倭寇踏
一身甘为国家残
如今华夏山河固
犹记将军著史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