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生命都有不舍昼夜的奔忙
评论:陈慧飞(笔名楚天红)
自从初中时读过《红楼梦》后,除偶尔翻阅过世界名著《红与黑》《战争与和平》等,已记不清有多少年没好好读书了。
五月初时,在朋友圈里发现王十月老师的新书推荐,刚好我也在物色出版中长篇小说中,于是购回一本。开始,我并不认为《不舍昼夜》的文字很优美。当读到作者对“十五岁乡下少年的孤独”描写,我渐渐一字一句的认真阅读起来。
《不舍昼夜》用充满力量的细节,勾勒出少年王端午在苦役中完成的“成人礼”。割芦苇的磨难,以伤口、粗糙的皮肤、窝棚的寒夜为注脚,让“蚂蚁搬山”的毅力不再是抽象的词藻,而是具体到每一次挥刀、每一晚听风的坚持。
最戳人的是两处对比:十五岁时以为“吃尽苦就能闯过关”的天真豪情,与多年后被儿子斥为“loser”的无言;寒风中饿狼般的号叫里藏着的骄傲,和后来面对现实的沉默。生活的吊诡在于,当年以为跨不过的山,成了后来回望时的勋章,却可能在下一代眼中失去重量。
文字没有刻意煽情,却让“苦”有了层次——既有肉体的磨砺,也有时间带来的认知落差。王端午的故事像一根芦苇,在寒风里弯过腰,却始终没断,这种韧性里藏着最朴素的生命力。
命运的齿轮里,有多少生命没有来得及避开那些可以逃离的陨灭?王端午四姐王幺姑的命运像根骤然绷紧的弦,在八十年代的乡村背景里猛地断裂——从想进棉纺厂的普通愿景,到被红色勾号终结的生命,不过一个夏天的距离。最让人窒息的是命运的偶然:早几个月或晚几个月,或许就是另一种人生。这种荒诞感让死刑判决不再只是法律条文,而成了悬在每个人头顶的无常。王端午的挣扎更添一层悲凉,四姐“走得越远越好”的遗言,成了他既想抓住又抓不住的救命稻草,努力学习却适得其反的无力感,恰是时代重压下个体最真实的眩晕。其文字没给任何抒情空间,却让每个细节都浸着苦涩:追行刑车的人群、公告上的红勾、记不住的古文……这些碎片拼出的,是那个年代里,普通人在时代巨轮下的微小与脆弱。
第三章中《良心,罪人的炼狱》这段文字像是在命运泥沼里挖出的一截扭曲树根,缠绕着欺骗、挣扎与自我撕裂。王端午偷李文艳的身份证、冒名顶替的选择,是对底层苦难最赤裸的叩问——当生存被碾到墙角,道德底线能坚守到哪一步?
在这个用文凭奠定人生舞台的世界里,普通人在工薪层淬炼得遍体鳞伤的过程中,那种“不得不坏”的绝望。他不是天生的坏人,却被生活逼成了偷证件的“李文艳”。旧书摊老板喊他“大学生”时,喊的不是身份,是他对体面人生最后的抓挠。这种在泥污里挣扎着要活成人样的卑微,让整个故事浸着钝痛——不是善恶分明的审判,而是让读者也跟着陷进道德的泥沼,问自己:如果被命运按在泥泞里,我能比他干净多少?
王端午冒用身份的泡沫,在上市关键时刻被举报信戳破,每一句“欺骗”都带着生存博弈的血痕——他不是单纯的骗子,是被底层挤压出的畸形“幸存者”,偷身份是为了抓牢人生唯一的救命稻草。
黄总那句“也许有苦衷”像根软刺,扎在道德审判的缝隙里。职场江湖的“用人情”和“讲规则”开始拉扯,让背叛与宽恕、生存与道义的矛盾,不再是非黑即白。而王端午“要脸却没脸留”的自白,把小人物在谎言崩塌时的尊严挣扎,撕得鲜血淋漓——他知道错,却没错得理直气壮,这种清醒的愧疚,比单纯的堕落更让人喘不过气。
最狠的是“气若游丝”的收尾,不是大起大落的惩罚,而是被抽干力气的虚脱。仿佛所有挣扎都成了笑话,底层拼尽全力伪造的体面,在资本上市的宏大叙事里,脆得像泡沫。读这段时,能闻到谎言腐烂的味道,也能摸到每个字符里裹着的、小人物想活成人样的滚烫血痂。
第四章《你不可以改变我》这段文字是王端午改名王端人生的重要转场,像一场自我救赎。从“改名”的挣扎,到《说文解字》里扒拉出“端”的寓意,把“重新做人”的决心,锚定在汉字溯源的仪式感里——不是简单的换身份,是想从文化根子里,给自己找个干干净净的起点。
去广州开书店的选择,特带劲儿。十四年摸爬滚打攒的苦与骄傲,都成了开书店的底气。他不再是当年懵懵懂懂闯广东的愣头青,现在要在大学旁、老巷里,用书店给“重生”兜底。考察城市、找店面的细节,透着股子“认真洗牌”的狠劲,把底层摸爬后的觉醒,变成了实实在在的行动——不是喊口号洗心革面,是选个安静的行当,慢慢把过去的脏污泡软、拧干。
最动人的是“理想书店”的样子:老巷、洋楼、烟火气,和当年偷身份、混名匠的腌臜过往,彻底切割。这种“用文化治愈人生烂疮”的路子,让“重生”不只是狗血的悔过,而是真的想在书堆里,把自己泡成个端端正正的人。读这段时,能看到一个满身泥污的人,终于找到把自己洗净的法子,哪怕过程拧巴,也透着股子让人想鼓掌的倔强。
第四章中,王端与李文艳母亲汇款证据,在搬家时被冯素素发现,这段文字聚焦王端与冯素素因汇款凭证引发的情感冲突,展现出亲密关系里信任危机与情感博弈。冯素素对汇款凭证的追问,撕开了王端精心维系的谎言。那些汇款背后的人物,如李文艳等,成了扎进两人关系的刺。王端在谎言漏洞前的慌乱,体现出他对这段关系的珍视,却又因过往秘密不敢坦诚,这种矛盾让他陷入两难——说真话怕失去冯素素,说谎又难以自圆其说,把亲密关系里面对真相时的纠结、挣扎,刻画得细腻真实。冯素素的“追问”,不只是探寻事实,更是对情感确定性的渴望。她以写作者对细节、逻辑的敏感,拆解王端谎言,反映出她对两人关系“纯粹性”的追求。而王端想编谎言、又知在冯素素面前徒劳的心理,凸显理想主义者(冯素素)与“有秘密的现实妥协者”(王端)的碰撞,也让我们看到,亲密关系中,信任一旦出现裂缝,再小的“追问”,都可能引发情感的“地震”,双方都要在坦诚与隐瞒、挽留与失去间,艰难寻找平衡 。
第五章中,王端的儿子王快乐成长里的“语言滞后”困境,像一面镜子,照出家庭教育中“交流滋养”的关键。王快乐因幼时缺乏语言互动,错过说话最佳期,让我想到,孩子的成长是“互动型学习”,父母是第一任“语言老师”。就像植物生长需要阳光雨露,孩子学说话,也得靠家庭交流的“养分”浇灌。王端前期因忙碌缺位、冯素素沉默,让孩子语言学习“断了线”,这提醒家长:陪伴不只是“在场”,更要“出声”。日常对话、故事分享,都是孩子语言扎根的土壤。
同时,也看到家庭教育里“代际沟通”的复杂。冯素素被外公外婆批评时的沉默,折射出家庭矛盾里“旧模式”的惯性。但她后来用毅力控制食欲,又暗示改变的可能。这让我明白,家庭问题难一蹴而就解决,可只要有人先迈出“主动改变”的一步,比如王端开始教孩子说话,就能慢慢破冰。
这一章像个“家庭教育切片”,藏着“交流才是治愈成长缝隙的良药”这个理儿。孩子的成长没有“等一等”按钮,家长的每一次“主动对话”,都是在给孩子的未来攒 “沟通底气”,也给家庭关系搭“理解桥梁”。
从冒用李文艳名字后改为王端与改回王端午,串起家族记忆、自我认同的拉扯,王端午从“王端”变回“王端午”,是和父亲、和家族根脉的一次和解,父亲那声“你干吗要改名字呢?你又没做什么见不得人的事。”的追问,砸出代际间对传统姓名文化的不同理解,也让我看到人在身份认同里的辗转。从王端午、李文艳、王端再回归到王端午名字的过程,反映了一个人生的整个裂变过程。这中间包含着撕裂与涅槃的痛苦。
老曾来电,二十年旧友的联结重启,很有意思。县城变迁是时代的注脚,纺织厂、水泥厂的消逝,江边老厂区变商业城,像无声的叹息,把岁月匆匆具象化。而饭局上,王端午的脸盲与旧友重逢的微妙,又藏着时光对人的雕刻:有人容貌未改,有人却被岁月换了模样,曾经的青春意气,在推杯换盏间,混着陌生与熟悉,慢慢漾开。这一段文字,写的是故人、故乡、故事的交织,让我读到记忆的韧性,也读到变迁的不可逆,还有人际联结在岁月里时断时续的温度,很是动人 。
《不舍昼夜》书中的每个人物都是社会人的大杂烩,每个生命都有不舍昼夜的奔忙。意味着每个人都不是孤立存在的个体,而是深受家庭、社会环境、时代变迁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我们的性格、行为方式、价值观等,都是在与家庭、朋友、社会的互动中逐渐形成的。这提醒我们要以更广阔的视角看待自己和他人,理解每个人行为背后的复杂成因,学会在不同的社会关系和环境中找准自己的位置,实现个人与社会的和谐共处,同时坚守内心的本真,不被外界轻易改变。
202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