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用新闻发现的“纵目”发现杨讲生
——闲话杨讲生和他的《新闻发现学教程》
文|董惠安
杨讲生先生编著的《新闻发现学教程》信息刚在微信中看到,几天后这本厚重的《教程》就旋风般地飞到了我手上。这很符合互联网时代的节奏。有报道称:这是我国高校第一部新闻发现学教材,它填补了我国高校新闻教育领域一直没有专门的新闻发现学教材的空白。在我的印象中,我接触的新闻讲座,大多是讲新闻采访、新闻写作、新闻编辑之类,讲新闻的政治性、时效性、还有“五个W”等,偶尔也能听到有媒体从业者讲新闻敏感、新闻价值、新闻选题、新闻策划等经验之谈,但要上升到“新闻发现学”层面,把“新闻发现”作为一个专题、甚至一门学问来授业解惑,杨讲生的大作称得上突破之举,因而值得点赞。
发现,这种在探索掘进中不断刷新认知的能力和行动,犹如火的运用、电的发明等等,伴随着人类文明发展的脚步,一步一个里程碑。每一个重大发现都石破天惊,都能把人类带入新的境界。美国把一架航天飞机命名为“发现”号,其寓意深长。新闻信息传播过程的每一次重大发现,都好似《马可波罗游记》发现东方新大陆的轰动效应。著名记者的每一次深度报道,甚至能引发一场革命。譬如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关于坦克发明的过程、中国上世纪八十年代关于“真理标准”的讨论、九十年代关于“南巡谈话”的报道等等;当今自媒体的蜂拥如潮,如同海滩上赶潮的拾贝者,但大多局限于抢拾遍布海滩的五彩贝壳等,而对于水下海底世界的万千气象了解甚少,然而获得了这本《新闻发现学教程》,就会生出一对新闻发现的“纵目”,或者说就会掌握一把通往深海宝库的密匙,收获的就不仅仅是几个彩贝了。
在这里,我不想对这部《新闻发现学教程》多做解读,而是想试图用这部教程开启的新闻“纵目”,来近距离观察我所认知的杨讲生先生。这也许有助于新闻入门者对于这部《教程》的理解和践行。
我眼中的杨讲生,四十年前从教育行业跨入新闻单位时,还是个初出茅庐、踌躇满志的青年。而四十年后的今天,他从人大报刊社退休后,耳顺之年又重入教育行业。但这已不是简单的“回归”,而应当是一种人生历程的“螺旋式上升”。
(期末监考)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新闻“发现”不是一件轻松浪漫的事,它不仅需要智慧、敏感和方法,更需要有冒险、勇气和牺牲精神。许多重要新闻事件的真相,往往就藏在深水区和雷区。年轻气盛的他,性情率真、敬业认真、又偏爱较真,采访撰稿有一种“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倔强,稿件多次在全国获奖,“获奖专业户”的称号不是凭空而来的。
他曾经主动请缨,赴炮火连天的老山前线采访,亲历了血与火的生死考验,写出了充满硝烟的报道;他做过“卧底”记者,那也是在虎穴龙潭中行走的故事。他搞过很多批评报道,诸如某某商场对社会信誓旦旦,保证同样的商品,在全市是最低价,他对此表示质疑,便采用较真的方式,搞出真实的调查结果,原来所谓最低价不过是欺诈,报道见报后商场老总对他发出威胁,他毫无退缩;在西安某高档小区,开发商承诺的暖气温度并未达到预定标准,他带领小区业主与牛气冲天的开发商斗智斗勇,表现出了凛然正气;在某大型农贸市场,面对欺行霸市的恶霸,他深入实际进行调查,连续发表多篇稿件予以揭露;在宝鸡某村,面对300多老人被剥夺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一事,他拒绝说情,谢绝红包,执意报道,促使问题最终解决。
( 给本科生上课)
他主编的《民声报》《法治与社会》、人大网站、微信公众号等媒介,常有针砭时弊、伸张正义之报道,其中不乏新闻亮点的开掘与“发现”。记得有一年在咸阳某地发生了一桩普通的交通肇事案。受害者反给肇事者赔偿,而受害者家中贫困,无可供执行的金钱和资产。于是当地司法部门就强行把受害者的女儿“卷”入案件中,以图有资产可执行,导致受害老人想不通服毒自杀。这不是典型的草菅人命吗?杨讲生在《法治与社会》《南方周末》等报刊发长文详细报道人大监督的艰辛,以调侃的语气说了一句:“一个连放牛娃都能断得清的官司,居然在我们的人民法院历经一审、二审、终审、再审!级级审理,级级错判。”文章发表后引起强烈反响,最终案件在人大常委会监督下终于逆转,平反昭雪。
(采访刘志丹的女儿刘力贞及她的丈夫陕西原记协主席张光)
在日常生活中,他也经常表现出了独到的“发现新闻”能力。2016年夏天的一个晚上,他所住的小区附近一广场上人们议论纷纷,闲聊中他得知广场一隅的公厕突然消失了。有人说这里要修一座加油站。可老人晨练闲聚时到哪儿如厕呢?他敏锐地察觉这其中有问题。经过调查,一篇《这里的公厕为何不见了?》的报道出来了。在舆论的呼吁下,加油站计划取消,公厕又恢复了。
他也善于从别的媒体信息中发现值得深挖的新闻线索,有一年两会期间,他从《人民日报》上看到一篇《我国各族人民关心两会》的综合报道,其中有一句“陕西省岐山县农民冯剑毅给大会发来加急电报为我国农业改革建言献策”引起了他的注意,当天,他便和电台同事李继民一起前往岐山,撰写了一篇精彩的深度报道《乡下人言国政》,此文后获全国新闻奖。
(在宣传工作会上发言)
他出生在农村,深知群众疾苦。在媒体工作时,他非常关注民生、民情和民意,常常在群众的来信来访中发现了不起的新闻线索。我记得有一次他在电台信访部看到一封来自河南的匿名听众来信:“一个陕西5岁小姑娘被拐卖到河南”。于是他就坐不住了,和同事王鲁秀一起搞了一组连续报道:《救救这个被拐卖的小姑娘》,不仅从河南解救回了可怜的小姑娘,并走街串巷为小姑娘找到亲人,还协助公安抓住了拐卖人口的罪犯。这组连续报道后来获得了中国广播电视新闻奖,并作为经典案例进入中科院新闻教材。
进入陕西省人大常委会报刊社之后,杨讲生经常赴各县区给通讯员讲授新闻报道知识。他感觉到每次讲到有关“新闻敏感性”与“新闻发现力”的内容时,不仅他自己讲得带劲,通讯员们听得也全神贯注,他更感觉到了“新闻发现”的重要性。于是,他汇集讲课内容,形成了近10万字的讲课提纲,后来作为人大机关内部的新闻通讯员的培训讲义。这也为他后来编著这部《新闻发现学教程》奠定了基础。
按理说,进入省人大机关这官员云集之处,成为行政官员的路子广、机会多。然而杨讲生似乎对当官没有特别的兴趣,对官场的规则也不去认真研究和“发现”,认真、较真、率真的“三真”性情在他的身上依旧不改,结果干的工作不少,得罪的人也很多,因而仕途总难上“正道”儿。我知道他曾经因为仗义执言被“免职”两个月,也曾经因为“不识时务”阻难某些非法操作而遭到诬告,他说这些对他来说都是人生历练,他笑言以对。几年前我俩闲聊时他曾经告诉我,他陪了湖南省人大报刊社三任社长总编,人家都提拔到不同的行政岗位上了,可他依旧不变,足足当了20年陕西的报刊社社长。我问他原因时,他说他也搞不清,但随后又立即补充说,他放不下“新闻”这个活儿。
经过被“免职”两个月的风波后,杨讲生也进行过深刻的反思,之后应该说他成熟稳健了许多。应当庆幸的是,他遇上了一位性情率真的好领导,让他的传媒人生有惊无险。如果换一个领导,他命运的走向可能是另一种结局了。然而,他依旧不解官场“风情”,对走门路、“拜码头”没有兴趣。他主政的陕西人大报刊社,无论报、刊、网、微质量,还是经营状况,在全国同类媒介中都很有名气,为此他多次在全国人大报刊宣传工作会议上介绍经验。他“官窍不通”,却“新闻眼”全开,全身心地执迷于新闻事业,潜心于新闻业务领域的“发现”与探索,真所谓“闻”不惊人死不休。他的作品多次获得全国新闻奖,并曾代表所有获奖作者在人民大会堂发言。他本人先后获得了“陕西省十佳优秀新闻工作者,陕西省人大媒介发展特别奉献奖”等荣誉;发表了《谈谈新闻、宣传与舆论的关系》等60多篇学术论文;出版了《脚印》《社长手记:媒介风云录》等近20部图书和画册。令人欣慰的是,正应了那句“苍天不负有心人”的老话,尽管他不居功、不争利,人大报刊社岗位设置最高只有正高四级,省人大办公厅和省委组织部却没有忽略他的贡献,专门破格为他解决了正高三级。
(考察黄山)
值得一说的是,1996年,新闻学者、高级记者潘堂林先生曾经在他的《怎样发现新闻》一书中呼吁我国高校新闻学教育改变这种状况,开设“新闻发现课”,为新闻业界多培养实用型人才。然而,20多年过去了,鲜有高校响应。这件事却在杨讲生的脑海中留下了很深的印象。2020年12月,当他正式退休离开工作了近40年的媒体岗位时,他放弃去其他媒体盛情邀请的机会,选择进陕西著名民办高校——西安翻译学院中的新闻传播专业,投身高校新闻教育,他给自己确定的首要目标就是开设“新闻发现课”。经过三年的努力,他主导的“新闻发现课”在该校成功开设,《新闻发现学教程》在这里落地生根,潘堂林先生的愿望终得以实现。
《新闻发现学教程》的出版问世,还有一段“被发现”的插曲。在上报学校选题时,校内各类选题精彩纷呈,竞争激烈。《新闻发现学教程》开始并不被看好,后来在多方努力下才补充立项。可是上报到省教育厅时,却被教育厅顺利列为陕西省“十四五”首届职业教育规划教材,这不仅提升了此书的品位,而且也让学校拥有了一份历史殊荣。
其实,本书的撰写也有故事,杨讲生电话告诉我,这本书最初他只是写了个大纲,原本和年轻老师一起编写,谁知大家都不感兴趣,也许是因为很多老师都没有媒体工作的经历,对新闻发现体会不深,最后他只有“单打独斗”,亲自上阵。可谁知正在他准备撰写时,他上楼梯时又不幸摔伤,手术后整整一个学期,他都拄拐为学生上课,导致本书的撰写又推迟了半年。我在本书《后记》中也看到,作者为了赶时间完成撰写进度,不得不在自己的书桌墙边贴了个字条:“和建筑工人比速度、比辛苦,他盖一层楼,我写两章稿。”我问杨讲生,为什么要这样写?他说,他家书房窗前,正好当时一座新的楼房拔地而起,工人们很辛苦,每天起早贪黑,他用这样的方式就是想逼自己。我问他:“现在你的书出版了,那座楼盖起来了吗?”杨讲生惋惜地告诉我,那座楼已经成了“烂尾楼”了,但他希望这个建筑项目能尽快复工,像他的书一样,尽快交付业主使用。
顺便说一句,杨讲生在撰写此书前,曾与我有过一次沟通探讨。我曾在某次文学讲座时,专门探讨了“关于文学创作过程的发现问题”。我把我的一些观点与他分享,诸如“胸有成竹”的发现、探索过程的发现、“不和谐”中发现以及对一些事物连续的多层面观察中的发现,等等。文学与新闻有相通之处,我们也算是所见略同。在征求了我的意见后,他把我的这些观点都列入了他的《教程》,还把我的一些文章特点做了推介,其中不乏褒扬之词,这让我感到受之有愧。在此谨表谢意。
在杨讲生看来,新闻发现极其重要,这种“发现”不仅存在于新闻传播的首要环节,而且贯穿于新闻传播的采、写、编、发等各个环节中。新闻发现和新闻采访、新闻写作、新闻编辑等一样,是一门分支学科,有规律可寻。为此,他借鉴彭菊华教授等一些前人的研究成果,结合自己的新闻发现实践,编著了这本《新闻发现学教程》据悉,2024年,西安翻译学院的文学与传媒学院新闻传播系组织10多名教师录制《新闻发现》精品课程,杨讲生作为学科带头人,也披挂上阵,亲自担纲了视频课程的录制。目前,该课程已在B站和学习通等多个网上开课,在线学员不断增加。
本书责任编辑、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赵怀瀛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新闻发现学教程》50多万字,分十三章,通过对大量生动有趣的新闻发现案例进行剖析,揭示新闻发现的本质和规律,并深入浅出地教授读者如何掌握发现新闻的本领。可供新闻传媒大类不同层次学生使用,也可供新闻工作者、新闻爱好者、新闻宣传管理者等学习参考。可以说,此书堪称一部在新闻界安身立足的“葵花宝典”。
我觉得吧,这本《新闻发现学教程》既是高校教材,但也可以看做是作者新闻生涯的一段历程和缩影。如果理解了他的人生拼搏与追求,也许更有助于悟透他关于“新闻发现”的真谛。新闻发现能力的培养,不只是一种技巧,更是人生境界中智能鉴赏力的释放,“发现”探寻杨讲生的人生轨迹,有可能生出一对观察透视社会的“纵目”,从而发掘到富有价值的新闻“宝藏”。
董惠安
2025年8月1日于西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