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双生之秘
水龙卷中的"苏挽晴"摘下面纱的刹那,程云归腕上的七道星形伤口突然迸发金光。银霜蛊王在他皮下剧烈挣扎,将一段记忆直接刺入他的脑海——
二十年前的青云观丹房,八岁的苏晴被推入炼丹炉前,玉阳子偷偷割下她一块带着火焰胎记的皮肤。皮肤在血水中蠕动生长,最终化作另一个"苏晴"...
"原来如此!"程云归剑指水龙卷,"你才是那个复制品!"他撕开衣襟,胸口七星痣射出七道光柱,将水龙卷撕开一道缺口。
玉阳子的斗笠被掀飞,露出布满蛇鳞的脸:"聪明!但真正的苏晴早被我炼成'生气丹'了!"他拂尘一挥,水龙卷中浮现九十九具水晶棺,每具棺里都躺着个下颌带胎记的少女。
"这些才是容器。"玉阳子的声音突然变成女声,"就像你胸口那粒冰晶,不过是苏晴残留的执念。"
程云归的天枢痣突然冰凉刺骨。冰晶自行飞出,在空中展开成苏挽晴的虚影:"他说得对...我确实只是块皮囊孕育的残魂。"她转向程云归,"但麦芽糖的甜是真的..."
玉阳子突然暴起,拂尘银丝穿透所有水晶棺。九十九道血线汇入水龙卷,将其染成骇人的猩红色。天地间响起无数少女的惨叫,长白山的雪峰开始崩塌。
"现在,第十条龙脉成了!"玉阳子狂笑着升空,"用百年布局换一朝通天,值了!"
程云归跪在雪地里,看着苏挽晴的虚影逐渐消散。萨满长老突然将人骨法杖插入他背后大穴:"镇龙人,该觉醒了!"
剧痛中,程云归看到更多记忆——陶侃根本不是镇压龙脉,而是在龙脉交汇处埋下了十颗"生气种子"。玉阳子要收割的,是这些种子孕育千年的力量。
---
第十一章 星坠龙渊
长白山地动山摇。程云归被萨满们抬上天池最高处,九根青铜柱的虚影环绕着他旋转。银霜蛊王从他口中钻出,竟吐出一粒晶莹剔透的种子。
"原来你才是第一颗生气种子..."程云归恍然大悟。蛊虫化为蓝光没入他眉心,与天枢痣中的冰晶融合。
玉阳子的血色龙卷已逼近山巅。程云归突然扯开衣衫,用剑在胸口刻出七星阵图。鲜血喷涌而出,在空中凝成《葬经》全文:
"葬者非葬人...葬念也..."
奇异的事情发生了——所有曾与苏挽晴有关的记忆都化作实质:火场相救的片段变成温暖火苗,地宫并肩的瞬间凝为剑影,就连那半块麦芽糖也重现空中。这些记忆之物组成锁链,将血色龙卷死死缠住。
"没用的!"玉阳子尖叫,"真正的苏晴早魂飞魄散了!"
程云归突然笑了。他捏碎双鱼玉佩,阴鱼那半竟飞向血色龙卷中的"苏挽晴":"你错了...玄阴派每一代圣女,都是生气种子的守护者。"
当阴鱼没入"苏挽晴"眉心,这个复制品突然露出温柔笑容。她伸手抓向玉阳子,身体却开始崩解:"谢谢你...让我记起自己是谁..."
玉阳子惊恐地发现,自己吸收的九十九道血气正在反噬。更可怕的是,长白山深处传来隆隆巨响——十条龙脉具现为实体,全部向他扑来!
"不!这不可能!"玉阳子道袍炸裂,露出布满人脸的躯体,"我明明..."
程云归举起染血的剑:"陶侃留下的不是封印...是考验。"剑尖划过之处,浮现出《地脉图》终极奥秘:"生气一元,在乎平衡。天失其晴,云何以归?"
---
第十二章 一元复始
惊天动地的爆炸持续了三天三夜。当幸存萨满从雪堆里爬出时,看到程云归跪在天池边,怀中抱着个冰雕般的女子躯体。
"大人..."萨满长老颤声问,"龙脉..."
程云归轻轻拂去女子额上雪花。令人惊讶的是,那分明是苏挽晴的面容,下颌却再无火焰胎记:"十条龙脉各归其位。"他指向远方,"从此百年,风调雨顺。"
女子突然睁眼,瞳孔澄澈如初生婴儿:"这是...哪里?"她的声音既像苏挽晴,又像当年那个小师妹。
程云归从怀中取出块新买的麦芽糖:"回家了。"
三个月后,北京钦天监记录到奇异天象:紫微垣旁多出的蓝星突然分裂,一半回归北斗,另一半化作流星坠向江南。
同日在杭州西湖,有人看见个书生打扮的年轻男子牵着位戴帷帽的女子,在断桥残雪处放下盏河灯。灯上无字,唯有阴阳鱼图案。有渔夫发誓,看见那女子掀起面纱时,下颌闪过星光般的微芒。
而在武英殿地库,九口铜棺上的桃木钉全部化为粉末。崇祯帝命人开棺查看时,里面只剩九套腐朽的龙袍,每套心口位置都摆着粒麦芽糖。
乾清宫的《地脉图》副本上,新增了行小楷批注:
"生气运行,周流六虚。得其真意者,不必寻龙点穴;葬于心田者,自能贯通品汇。"
最奇怪的是,终南山猎户们传言,曾见峰顶有对仙人舞剑。剑气过处,寸草不生的悬崖开出满山杜鹃。有胆大的攀上去看,只在岩壁上发现首新刻的诗:
"天曾九重觅旧踪,地本无渊锁蛟龙。
若问生气归何处,且看新晴又新虹。"
(全文完)
————
后记:生气流转处,自有回响
写完《一元劫》最后一字时,窗外的山雾正漫过书房檐角。恍惚间似见程云归与苏挽晴执剑踏雾而来,衣袂翻卷处抖落几星终南山的杜鹃花瓣——这大约便是文字最动人的反噬,虚构的人物在创作者心里扎了根,反倒比现实更鲜活。
这部作品最初的种子,源于某次在终南山寻访道观时的奇遇。一位老道长指着山脊曲线说:"看,那是龙在翻身。"在他浑浊的瞳孔里,我仿佛真的看见山脉在呼吸。归途暴雨,躲进荒废的地藏殿避雨时,竟在残碑上读到"生气磅礴乎大化"的残句。那些斑驳的字迹像某种古老的召唤,最终孕育出这个关于龙脉、执念与救赎的故事。
创作过程中最难的,是如何将玄奥的风水理论化作武侠世界的经脉。当程云归在第七章说出"葬者非葬人,乃葬念也"时,我忽然明白:所谓"生气一元",不过是我们对世间所有羁绊的隐喻。就像苏挽晴消散前画的阵法,真正的力量永远来自心甘情愿的付出。
特别要感谢陶弘景《葬经》与杨公《青囊奥语》,这些古籍中关于"乘生气"的论述,为小说提供了坚实的理论骨架。而金庸先生"侠之大者"的精神,则赋予了这个故事温暖的魂魄。最精妙的风水局不在山川形势,而在人心向背——这或许就是我想通过程苏二人传递的微光。
此刻搁笔远眺,暮色中的山峦起伏如巨龙沉睡。忽然想起老道长的话:"龙脉活在人心里。"程云归最终在西湖畔放下的那盏无字河灯,大约便是对这个道理最好的注解。
愿每位读者都能在自己的命途里,遇见那方让你甘愿"葬念于心"的璇玑盘。
—— 乙辰年二月于黑窑洞
——
【作者简介】胡成智,甘肃会宁县人。八十年代开始文学创作,现任都市头条编辑及认证作家。曾在北京鲁迅文学院大专预科班学习,后于作家进修班深造。其中篇小说《金兰走西》荣获全国二十四家文艺单位联办的“春笋杯”文学奖。诗词作品多见于“歆竹苑文学网” 代表作有《故园赋》《群居赋》《觉醒之光》《诚实之罪》《盲途疾行》《文明孤途赋》等。近年出版有《胡成智文集【诗词篇】【小说篇】》三部曲与《胡成智文集【地理篇】》三部曲。
八十年代后期,便长期从事于周易八卦的预测应用,并深入钻研地理风水理论与实践。近三十年,著述了《山地风水辨疏》《平洋要旨》《六十透地龙分金秘旨》等六部地理专集,均收录于《胡成智文集【地理篇】》中。该文集属内部资料,不宜全部公开,部分地理著述正逐渐在网络平台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