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明的弹弓4(知青,中篇小说)
文/魏少华 诵/梦锁清秋
启明到“老革命”那里去报道, “老革命”也不喊他坐,让他站在那里。“老革命”自己却坐在一把有靠背的竹椅子上,用眼睛上下打量着启明,眼神轻蔑中带有疑问,语气平淡略含讥讽。
你娃儿“幺指头”大点,咋个下乡来当农民呢?
学校大动员,不下来不行的!
你也是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吧?
我...没有想得那么高!是自己想要下来的。
自己想要下来?想到农村来玩泥巴?哈哈哈,你个小娃儿,说得有点扯呢。
是我想下来的!不下农村不行嘛。
那你是赶鸭子上架,被整下来的?
没有人整我呀。
父母是“走资派”?
也不是,我父母是一般的工人,我是真的想下来。
噫!真的想下来?你不知道农民很辛苦?风里来,雨里去,脸朝黄土背朝天,打下粮食选最好的先交公粮,农民大半年要吃红苕、洋芋(土豆)呢。
我晓得,所以我非要第一批下乡,我喜欢吃红苕、洋芋嘛!
嗨!你小娃儿莫说假话骗我这个糟老头哟,放着城里的白米干饭不吃,要跑到穷山旮旯里来吃红苕、洋芋?你这些鬼话我才不信呢!
我在家也经常吃红苕、洋芋的!用小火在铁锅里𤆺(kong) 红苕,可以熬成糖锅巴,我和妹妹都喜欢吃呢。
“老革命”心想,这句话有点巴谱,看来在家里𤆺(kong)过 红苕饭。洋芋啷个煮起吃呢?老革命想考考这位知青,
我妈妈把洋芋、四季豆炒熟后,𤆺(kong)饭吃,也很好吃𠮿。启明说到家里的生活,如竹筒倒豆子,亳无隐讳。
“老革命”微微一笑,暗自点头,心想,这娃儿在家里学会了煮饭,还算勤快人。又问,你家哪有这么多红苕、洋芋吃哟?
我家里穷嘛,爸妈收入又低,红苕、洋芋都是农村外婆和舅舅家送来的。有时连红苕、洋芋也吃不饱呢,养不起两个都读书的娃儿,我就申请下乡了嘛。
启明虽然早有心理准备,但这位“老革命”刨根问底的盘问,像是自己被班主任老师叫到面前查出作业没做完,老师问他干什么去了,为什么没完成作业?他心里觉得有些别扭。但启明很清楚,知道眼前这位被社员们称为“老革命”的大伯,不是一般的农民。他早就想找一个自已信得过的德高望重的人摆点老实“龙门阵”(拉家常)了。
启明清纯的眼神,望着眼前满腮帮胡子拉碴的大伯,大伯也用认真审视的眼神看着启明。大伯的那张脸、那脸上的神情,有一种正义和威严,启明好像得到了一种精神上的启迪,把藏在心底的话都掏了出来:我把实话跟您老说吧,我到农村来插队讨生活,家里就少一个人吃饭,我不上学了,我妹妹才可以继续读小学四年级,爸妈挣的钱只能供妹妹一个人安心读书。
启明下乡时,老爸嘱咐他,到了农村凡领导问到家庭情况,不要说假话,你去到的公社会有人来调查老爸的档案,档案里面老爸的好事丑事都写得清清楚楚的,你说了一句假话,失去信任,今后你就难做人了。
“老革命”听了启明这段开场白,觉得这娃儿还算老实,不是奸滑之人,虽然长得瘦弱些,但思想品性并不懦弱。
“老革命”有杆四尺多长的叶子烟杆,烟锅是紫铜铸造的,烟嘴是和田碧玉雕制,烟管是根老的罗汉竹做的,突鼓的罗汉竹节大的有鸡蛋大小,用桐油浸制过,黄澄澄地发亮,尤如黄铜铸成。这还是当常务副县长的战友送他的生日礼物,平时还可当拐杖用。因与启明谈话,烟锅息了火,他赶忙吧唧几口也没吧燃。
启明见状,拿起桌上的火柴,蹲下身子去给“老革命”的烟锅点火,“呲”的一声擦燃火柴,凑到烟锅上,“老革命”乘机吧唧吧唧地把烟抽上了,吐出一口烟雾,有一种呛人的辛辣味。
“老革命”心想这娃儿不但机警还勤快,立马改变了开始的态度。就起身给启明倒了一杯热水,然后问,你爸妈是做啥工作的?
启明说,我爸是集体装卸队拉架架(平板)车的,妈妈是农村户口,没得工作,帮爸爸拉边绳。
(待续)
作者简介:魏少华,铁路退休职工,喜欢旅游和看书,好运动和涂鸦,也喜欢写几句顺口溜自娱。
主播简介:尹相秋 (网名梦锁清秋)黑龙江省牡丹江市人,汉语言文学专业,中学语文高级教师。中国朗诵联盟会员《清秋文轩》总编,《都市头条》认证编辑,《中华汉俳》《中国联墨缘香》副总编:2020年中国互联网首届朗读大赛获得优秀奖。有百余篇作品发表在网络平台。朗诵作品接近三千首;配音秀达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