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花起源
文/惠武
在甘肃陇东南部,崇信县的西南面,有一条呈东南向西北走向的黄土塬,叫黄花塬,也就是如今崇信县的黄花乡。黄花乡的所辖范围,以前就在这条塬上。
黄花塬很小。虽然当地人称其为塬,但和真正的塬相比,比如说,庆阳的董志塬与泾川的高平塬以及平凉的娑罗塬等,那确实就是小巫见了大巫。她充其量就是一条经千万年雨水的冲刷,造成水土流失而遗留下来的一条黄土台而已。
为什么这么说,是因为,这条塬确实小。
黄花塬以温家庙为基点,分上塬和下塬。上塬头西北端始于葛家崾岘,止于下塬头东南端的曹家沟,全长大约十华里左右,北高南低,整个塬面形似一个葫芦状。上下塬最宽处不足一公里,塬面中间乡政府所在地温家庙与凉水泉村的接壤处叫黑圈岗,这是最狭窄的地方,大约不过两三百米。这就是黄花塬的基本状貌。当然,假如不受雨水久远的冲刷切割,使黄花塬和东北边的木林塬永远地连在一起,那可就堪称是一个真正的大塬了。
关于黄花塬的名称来历,其实,就是从下塬的黄花塬村叫起来的。
这个黄花塬村的名字是怎么来的呢?她既不是这个村有姓黄的人家(整个黄花塬,下塬基本以李姓为主,上塬以袁,温,关,赫,梁五大聚居区的姓氏为主,很少有姓黄的人家)。黄花塬的名字,其实是和几个民间的传说有关。
相传一,上古时期,有黄花老母在此地洞中修行,遍寻黄花闺女,以为摩戒弟子。因为有黄花老母的传说,后人就把此地叫做黄花塬;相传二,周人曾在此地发现一种黄色的花卉(据说可能是如今的五角枫,或者黄花菜?),且非常繁茂,生长的地方也很平坦,遂定名为黄花塬。当然,还有传说三,说明朝的嘉靖年间,此地曾发生大规模的山洪,淹没冲毁了大片的房屋,冲走了生于此地的五角枫。后来,人们为了纪念它,就把此地起名为黄花塬……
众多的传说中,第二种传说,比较符合情理。至于其它的传说,可能是人们对于某一事物的美好想象和期盼而已。但当地人对于他们这个村名的起源,则可能会偏重于第一种传说。
传说归传说,哪一种理由,都无关要紧。只要有“黄花”二字的存在,就有她延续下来的生命力和合理性,就是她流传下来的理由。
相较于黄花地名悠久的传说,黄花塬的行政建制史,在崇信县却是比较年轻的。
解放前,黄花塬划归几家管辖。上塬从葛家崾岘以上,归木林乡辖制;葛家崾岘以下的凉水泉到赫家沟包括下塬所有地域均归灵台县辖制。我老家凉水泉的两个侄子,学业结束后,就分在了灵台县工作。全国解放后,又分别从灵台县划归崇信县,并设立了温家乡和葛家乡;一九五八年人民公社化时,将温家乡和葛家乡并入木林公社;六十年代初,从木林公社分离出来,才设立了黄花人民公社。当时,黄花公社的办公所在地,就设在在葛家崾岘。随后几年,又从葛家崾岘搬迁到了现在的黄花乡政府所在地、当地人称作“庙上”的地方——温家庙。
温家庙的北边,就是温家沟。这里,全部清一色地温姓人家。因塬畔上有温家沟人设立的一座小庙,因而得名温家庙。
公社搬迁来以前的温家庙,只有用土墙围起来的温家庙小学三座土房子,其原址就是如今的黄花中学,再就是学校内一棵扭扭歪歪的老松树。因处在塬上,受风击霜冻松树长的不高大,大约只有盈尺的直径,六七米高的样子。小学向南的大门外,还有一座土戏楼,这就是当时的黄花塬面上,能看到的所有建筑物了。
温家庙小学,是黄花塬上第一座、也是最早的学校。我和哥哥小时候,就先后在这里上过几年学。
黄花公社搬迁到这里后,在公路旁,紧挨着小学的围墙,修建了黄花公社和黄花供销社,全部是那种土房子。但在当时,就是黄花塬上最洋气的建筑了。黄花供销社在九十年代的改制中,将地产房屋全部出售给村民个人所有,现已不复存在。
公社搬迁到温家庙后,为什么不叫温家公社而要定名为黄花公社,这是因为,温家沟只是一个村的区域性名称。而黄花塬,则是包括这条塬以外的人们对这个塬上传统的称呼,名称大气顺口,习惯自然。当然,在以后的岁月里,又发现了黄花塬村一棵远近闻名、神秘而祥瑞的娑罗树和北魏佛教寺院、石佛像等遗迹,从而更增添了黄花,这个有着厚重而深远的历史积淀传说的神秘色彩。
黄花塬的娑罗树,就生长在黄花塬村的塬边上,据专家考证,这棵树是渭河北岸仅有的一颗。而关于娑罗树的传说,则又与黄花老母和孙悟空搭上了关系。
相传,当年孙悟空保护唐僧去西天取经,路过黄花塬,听见黄花老母在寻找黄花闺女。孙悟空就按下云头,把随身携带的一颗娑罗树种子寄放在关公庙内,帮黄花老母寻找黄花闺女去了。第二天,当孙悟空回到关公庙内去取树种子时,关公庙已经坍塌,只见庙内凭空长出了一棵绿意盎然地菩提树、也就是如今的娑罗树。因菩提树的叶柄脱落后,留在树干上的印记状如猴头,逼真灵活,这便就有了关于黄花塬与娑罗树、孙悟空和黄花老母的传说。
黄花塬的故事远不止于此。最真实,最英勇动人的故事,当属发生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后期的三位小英雄的故事了。
一九六八年的七月,在农村,是夏收的大忙季节。黄花塬村的三个小学生陈东会,李万宝和李拴锁,为了让大人去参加夏收虎口夺粮,就主动承揽放牧生产队的羊群。有一天,正当他们三人在放牧时,天空突发暴雨,形成特大山洪。为了保护集体财产不受损失,三位小英雄不顾危险,下到沟里催赶尚在沟底的羊群。结果,被顺沟而下的山洪冲走,壮烈牺牲。
三位小英雄牺牲后,当地自发地为他们建立了英雄事迹纪念馆,以教育后人,铭记英雄。现在,三位小英雄纪念馆已经成为崇信县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每天都有人来参观瞻仰小英雄的光辉事迹。
我在上小学的时候,语文课本上,就有《黄花塬三位小英雄》和《草原英雄小姐妹》的课文,讲述的都是小英雄们为保护集体羊群,所发生的感天动地的故事。时至今日,我仍然对这两篇课文记忆犹新。
黄花塬由于地理结构特殊,自然灾害频发,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之前,是远近闻名的穷地方。霜冻,风冻和干旱与雹灾,是这个塬上最大的自然灾害。由于高寒干旱,这里的塬峁山梁,没有一片灌木丛或者成片的森林。所有的山坡包括塬面上,都是光秃秃的。仅有的,也是唯一的一棵老槐树,就生长在凉水泉去温家庙的那个黑圈岗。但这棵老槐树在上世纪七十年代的梯田建设中,被连根刨除。如果它要能存留到现在的话,一定是黄花塬上一大美丽的风景。它的树龄肯定要比凉水泉的那棵八百年的老槐树的树龄还要长,因为,那时的这棵老槐树的树身,五六个人是绝对围不住它的。
那时候的黄花塬人,居住条件极其简陋。大家都在这条塬畔的两侧,掘窑穴居。从上塬到下塬,整个塬面上既没有人家居住,也没有任何可以遮风挡沙的林带。夏天还好,有绿茵茵的庄家覆盖着土色,到了冬天万物肃杀,满眼枯色,一片荒凉。
上世纪的黄花塬,既没有工业,又没有商贸集市。人们唯一的生活来源,就是农业,就是靠在土疙瘩里面刨生活。但由于受自然条件的限制和各种灾害的频繁光顾,人们的生活一直处在贫困的漩涡之中。
改革开放后,尤其是近年来国家对农业农村政策的调整,加大了脱贫攻坚和乡村建设的进程。黄花塬也和其他地方一样,面貌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村村通工程和美丽乡村建设,使过去古老破旧的农村,焕发了生机,变了样。通电,通水,通路,使塬上人彻底告别了夜点煤油灯,三更半夜担着水桶去沟底抢水和晴天一身土,雨天满脚泥的历史,直接把塬上人带进了现代化幸福生活的康庄大道。老年人嘴里常说的饿肚子的话题,在如今的年轻人看来,简直是天方夜谭不可思议的事情。
为了帮助农民脱贫,当地政府想方设法,为农民广开就业致富的渠道。一方面以黄花塬已经成型的生态资源,人文资源和红色资源为依托,打造黄花塬乡村旅游产业;一方面发挥本地的土地资源和环境资源的优势,在杨家沟引进建办大型养殖企业、规范优化和扶持本地原来已经建立起来的、个人小型养殖场等等,多方努力,加快稳定脱贫的步伐。
随着一座座新村居住点在塬面上拔地而起,人们在一夜之间住上了宽敞明亮的大瓦房。千百年来塬上人赖以繁衍生息,栖息休养的窑洞,成为了古迹。
为了美化环境,涵养气候,黄花人退耕还林,广植树木。以增加空气的湿度,保护水土流失。其中最为养眼的就是沿公路两侧的杏树园了。每年的春季,这里就成了杏花的海洋,游人的乐园。一处处从沟底下搬迁到塬畔的新农村,红砖黛瓦,白墙壁画,鸡鸣犬吠,炊烟袅袅,掩映在杏林之中,勾画出一幅西北高原农村“杏花园里可耕田”的美丽图景。夏天来临,一树树压弯了枝梢的杏子,由青泛白,由白透黄。在绿色的叶子衬托下,显得光艳夺目,丰润诱人。
本世纪初,经过行政区域的又一次调整,县上又将南部黑河川区原赤城乡管辖的两个行政村,划归黄花乡。从而结束了千百年来,黄花塬境内没有煤矿工业,没有河流,没有川区的历史。
走进现在的黄花塬,到处绿树成荫,道路整洁,房舍亮丽。村庄周围的农田条快规整,禾苗茁壮,生意盎然。一派欣欣向荣,富裕祥和的景象。
若把今天的新黄花和昨天的旧模样相比较,其变化,只能用“一个天上,一个地下”来形容。不信,可以去黄花塬实地领略、亲身感受四十多年来,发生在这个塬上翻天覆地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