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散文的芬芳洒满信都大地
——在信都区作协散文分会成立会议上的发言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同仁:
大家好!
今天,我们齐聚一堂,共同见证了邢台市信都区作家协会散文艺委会的成立。在此,我提议:大家再一次以热烈的掌声对信都区文化界这一新生事物的诞生表示祝贺!向对艺委会创建给予热诚关怀与大力支持的王金平主席及各位领导、向在创建过程中做了大量具体工作的冯爱平主任、武庆河老师及各位同仁表示真诚的感谢。
至此非常时刻,我内心也很激动,有三点感觉:
一是十分欣慰。欣慰之处在于王金平主席及各位领导的信任与倚重,在于各位同仁的理解、支持与鼓励。大家的支持给了我信心和勇气,这必将成为今后干好工作的坚强后盾和力量源泉。
二是非常惶恐。由我出任这个组织的负责人,自我感觉德不配位、才不配位、创作成就更不配位。对于散文写作,我只是一种爱好,缺少执着的追求,自身这点能水充其量只是中学生作文的水平。我们这个队伍中人才济济,让我充当这个“庙门方丈”,其实是“蜀中有大将,廖化做先锋”,纯粹是“赶着鸭子上架”。
三是责任重大。我深深懂得,作为这样一个社会团体的负责人,这不只是一个头衔,而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是无数笔尖与稿纸上凝结的期待。
长期以来,我对散文有一种朴素而固化的理解。在我看来,散文是文学世界里最诚实的行者,它内容真实、情感至纯、形式自由、方法灵活。它不受格律制约,不需要像诗歌那样“为赋新词强说愁”;也不需要完整的故事情节,不用故弄玄虚搭建复杂的情节迷宫;却能用最朴素的语言描述最简单的生活,在柴米油盐里打捞星光,于山川湖海间沉淀哲思。当然,我也留意到如今的文坛上出现了一些光怪陆离的新潮散文,但我更希望散文作者保持一颗守拙之心,守护散文这一片净土,在世俗的浮躁中留一片纯真的绿叶。
散文的根脉在生活。郭守敬纪念馆的铜壶滴漏里有光阴的韵律,大峡谷的岩层褶皱里有岁月的密码,信都区的每一处村落、每一条街巷、每一座山梁都隐藏着美妙的故事,人文典故、山水草木、市井烟火、街头巷尾的百姓故事、去留得失的个人经历都是散文创作的源泉。我们写散文,就是要扎根乡土,把真实的生活化作打动人心的文字,当然也要拥抱创新,传递时代声音,与时代的旋律同频共振。
关于本组织未来的工作,我有一些粗浅的想法。
架构 “交流的桥”。 举办 “太行笔会”,邀请本地名家分享创作心得,也欢迎新人带着习作来 “晒稿”。启动 “信都风物” 系列采风活动,组织大家深入生活,从信都区的山山水水、风俗人情中寻找创作灵感。同时,主动与域外文学团体沟通联系,拓宽合作交流渠道。
搭建“展示的台”。依托《燕赵文学》《魅力太行》等微信公众号平台,创建会员新作发表园地,创造条件编印纸质文集,征集辑录会员作品。积极联系报纸、刊物,推送会员新作。通过作品发表,给每颗跳动的文心一个温暖的归宿,激发创作动力,助力信都文化事业繁荣发展。
铺设 “成长的路”。 面向广大年轻散文作者,开展 “散文工坊” 培训,从 “如何让细节呼吸” 到 “如何让情感落地”,一步步拆解写作密码,扶掖新人茁壮成长。广泛联系中小学校文学社团,传播散文知识,指导散文写作,培育文学幼苗。
呵护 “创作的根”。 牢牢植根于生活这片沃土,保持散文纯真本色,鼓励本会成员和散文爱好者发掘生活中活生生的资源,写出有筋骨、有温度、有力量且带着“泥土气息”的散文作品,抒写普通人的酸甜苦辣与人生体验,记录新时代信都的发展变迁,让更多的人透过文字认识我们脚下的这片土地。
我的这些想法很不成熟,在此抛砖引玉,希望同志们建言献策,共谋组织发展大计。
既然已经启航,我们唯有扬帆奋进,方能到达理想的彼岸;既然已经上路,我们唯有执着前行,才能圆一个文学的梦想。
承蒙大家的信赖,我将谦逊谨慎,热忱服务。愿我们抱团取暖,携手并肩,在文字里相遇,在生活里扎根,成就自己,奉献社会,把信都区的故事写进散文里,把散文的芬芳洒满信都大地。
祝愿信都区作协散文艺委会行稳致远,一路阳光明媚!祝愿各位同仁执着梦想,创作前程金光灿烂!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