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水思源
——写意建军九十八周年暨“引滦入津”通水42年
武新才
四十年过后,在天津武清终于喝到了甘甜的滦河水。这是乙巳新年收到武清水务部门发来的第一份通知和惊喜。大概意思就是武清以往饮用水水源地长江水改为滦河水,由于长江水和滦河水的水质存在差异,水源的浊度和居民的饮水口感可能会发生变化。水源变更前后的水质,均符合《GB5749-2022 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请居民朋友放心用水。顺便说明一下,武清以前不缺水是深水供应,南水北调到天津后使用长江水,2025年改为滦河水。

(作者右五当时在参加“引滦入津”工程时的情景)
对天津武清区广大居民来说也许不是什么新鲜事,但对于我后来生活在天津武清人来说不仅是惊喜、更是一段美好结缘和青春奋斗的回忆。四十年前我参军入伍来到天津,就是为引水而来的。因为“引滦入津”工程我与天津结缘并生活定居于天津。20世纪80年代初,天津出现了严重的缺淡水局面,不仅直接影响到工业生产用水,造成许多工厂企业被迫停产,而且造成市民每天排起长队按规定限量供应水喝,这种“守着海河没水喝”的局面让很多人百思不解,但也只能围困于此。为了尽快解决当时天津北方第一重镇吃水难问题,新中国水利史上第一件大事“引滦入津”动工兴建。
我当时刚参军入伍来到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第八师三十九团四营十五连当战士,正赶上这项壮丽诗篇的工程。“引滦入津”工程就是把河北承德的滦河水通过全长二百多公里的引水渠道直接引入天津市三岔河口并入供用水系统,解决天津市长期饮用水困难。当时,为什么“引滦入津”工程需要解放军铁道兵专业施工部队上场,一是任务艰巨时间紧,全线引水工程其中有一条穿越河北地质复杂罕见的景忠山近十公里的隧道,通常需要三到五年才能挖通;二是铁八师就驻扎在天津周围,长期从事服务于国家铁路和重大工程建设,有丰富的施工经验且打隧道又是部队的强项,在许多如唐山的抗震救灾等屡立战功,是一支作风过硬有战斗力的部队。于是,中央军委和铁道兵总部当即就把引水隧道工程主要任务交给他们干。

作者在“引滦入津”十号斜井施工
我上场“引滦入津”工程后,部队已经一字排开形成大干势头。十公里长的隧道,当时由于开挖技术和设备有限,只有开展人海战术,采取了“长隧短打”方法,就是沿线增设了十五个斜井增加了三十个作业面,形成短平快合围施工,有力地加快了开挖进度。我所在的部队在十号斜井施工,当时为了赶进度,官兵不分昼夜干,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死的精神,把个人生死危险和困难甩在一边,不舍昼夜奋战在引滦隧洞工地。有一次,为了抢时间出石渣轻装上阵,我们班副班长独继安第一个带头在寒冷潮湿的隧道里脱掉衣服,只剩裤头方便干活,在他的带领之下,很快全班全排的战士也跟着他这样大干,隧道里官兵干的热火朝天,当时正是寒冬腊月的时候。在一次打风枪凿炮眼时,突然出现塌方,我被砸埋在乱石里,被战友抢救送到战地医院后,检查只是受了一点轻伤,简单处理包扎伤口后,不顾同志们劝阻在家休息观察,执意没有休息当晚又进隧道施工。为此我荣立铁道兵部队颁发的三等功一次和天津市“引滦入津”工程指挥部颁发的三等功一次。但在一年多的施工中,我们师先后有十七名官兵牺牲在“引滦入津”工地上。就这样我们只用一年多的时间实现隧道贯通,为全线通水奠定了基础。1983年9月11日,清澈甘甜的滦河水送到了天津市千家万户中,天津市从此结束了喝苦涩咸水的历史。我们也随着部队的撤销兵改工长期定居在天津市干铁路等工程。


如今随着南水北调工程全线通水,天津市不仅有滦河水也有长江水,而且滦河水今年又送到武清,昔日的引滦人,今天的天津武清人,喝上了自己和战友们用生命和鲜血换来的甘甜滦河水,大家是倍感幸福珍惜。饮水思源,不忘过去点点滴滴来之不易的引水奋斗年华,展望未来共同建设好美丽天津家园。

作者武新才,研究生学历,高级政工师。籍贯山西省高平市,十八岁参军入天津至今定居武清区。1981年10月参军入伍,在中国人民解放铁道兵第八师三十九团四营十五连服役,1984兵改工在中铁十八局、中铁二十二局等单位,任新闻干事、宣传科副科长、宣传部部长、机关党委书记等职。退休后是天津散文研究会会员、理事,天津武清区作家协会会员、专业委员、理事,天津市诗词学会会员,天津市作家协会会员。小说,诗歌、散文先后在《今晚报》《光明日报》《天津日报》《工人日报》《中老年时报》等发表。出版诗歌,散文随笔,报告文学,新闻专著等5部即《从山沟里走进人民大会堂》《战歌飘过三十年》《激情在隧道里燃烧》华文出版社、《歌从云中来》《四方有雨》《人民日报》出版社作品约300万字。2025年《狗不理包子返乡记》获首届“非遗文化”散文征文大赛三等奖。
槛外人 2025-8-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