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 当 剑 锋
池国芳
武当山矗立于汉水之南,绵延八百余里,层峦叠嶂,如青锋出鞘直指云天。天柱峰擎天而起,海拔一千六百一十二米,众山皆俯首环绕拱卫其下,古书所谓“七十二峰朝大顶”的壮阔图景,便如此铺展在天地之间。峰顶如剑锋刺透苍穹,山势陡峭,岩石嵯峨,皆呈锐利之姿,仿佛造物主用巨力劈削出这磅礴气象,锋芒所向,令风云亦为之敛容。
那年酷暑,我带着一群学生踏上了攀登武当的夏令营旅程。初入山时,步履尚轻快,谈笑之声如泉水叮咚流淌于林间。然而,愈往上走,山径便愈显其峥嵘本色。石阶层层叠叠,蜿蜒而上,仿佛没有尽头。汗珠从年轻的脸庞滚落,滴在石阶上,瞬间被蒸腾的热气吸走;喘息之声也渐渐沉重,如同背负着山的重量,在寂静的空气中回响。我们穿过紫霄宫巍峨的殿阁,踏过黄龙洞前湿滑的石径,直至抵达朝天宫——登临金顶的最后一道关隘。我回首望去,只见孩子们疲惫中闪烁出的坚定眼神,如同无数微小的光点,汇聚成一条曲折却执着的光带,正沿着陡峭的山脊,向那云遮雾罩的顶峰顽强延伸。
攀上金顶,仿佛登上天界边缘,眼前豁然开朗。放眼望去,群峰苍翠尽收眼底,云雾如海潮在脚下翻涌卷动,时而汹涌奔流,时而静默升腾。我们站立于金殿之前,其铜铸鎏金,历经风雨雷电洗刷,仍然傲然屹立,在日光照射下熠熠生辉,仿佛一柄历经淬炼的宝剑,闪耀着不灭的锋芒。此处万古空寂,唯风呼啸,使人顿感身如微尘,浮荡于浩渺时空;宇宙之伟力与永恒之沉思,便在这无声的广阔里,悄悄渗入肺腑深处。
武当山作为道教圣地,山间宫观错落,香火缭绕,道韵悠长。少年们于太子坡前小憩,此地古木参天,绿荫如盖。听说张三丰曾于此地静观自然万物,参悟蛇鹤相争之机,最终将道家玄妙深理融于招式之间,从而创立了刚柔相济的武当太极剑术。学生们闻之肃然起敬,眼中闪烁着崇敬的光芒。历史长河中,多少文人墨客曾在此留下颂歌。洪翼圣曾吟“五里一庵十里宫,丹墙翠瓦望玲珑”,尽显其宏大气象;徐霞客笔下“山峦清秀,风景幽奇”八字,则道尽了造化之精妙。昔人墨迹,如剑锋般穿透岁月,至今仍使游人心灵为之所动。
下山途中,我们步履轻快许多,内心却添了沉甸甸的思索:武当山这柄天铸巨剑,锋刃上既映照出大自然的雄奇伟力,也沉淀了先民们对宇宙至道的深彻体悟。那千年不熄的香火,那绵延不绝的剑意,都如剑锋上流转的光华,无声诉说着一种信念:唯有以谦卑之心融入这磅礴造化,人的精魂才能与山川的呼吸同频共振,和谐共生——这“道法自然”的和谐,才是武当山以“剑锋”之名,刺穿时光迷雾,留给未来最锋锐的启示。
立于归途回望,武当群峰宛如一柄柄沉静的青色宝剑,直直插入浩荡云海之中。天地间蕴藏着的刚柔力道,在那些山脊的弧线中浑然相融;千百年来人们孜孜以求的和谐精神,也在那剑锋的静默里,找到了最雄浑的印证——它指向前路,直指人心深处,那未竟的追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