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旗之下
湘潭
八一建军节又至,街上照例挂起了红旗,红得刺眼。人们排着队,挤在广场上看那升旗仪式,个个脸上显出庄重的神色。我想,这庄重未必是装出来的,大约是真的罢。
军旗猎猎,金黄的五星在风中抖动,仿佛要挣脱那鲜红的底子,飞向天上去。旗杆下站着几个兵,挺直了腰板,目光如炬,直射向远方。他们的脸被太阳晒得黝黑,颧骨高耸,两颊凹陷,显出一种近乎病态的坚毅。围观的人群中,有老者拄着拐杖,眼眶湿润;有妇人抱着孩子,指点着说些什么;更有青年学生,举着手机拍照,手指在屏幕上飞快地滑动,不知是在发朋友圈还是微博。
我站在人群之外,看这热闹景象。忽而想起幼时听祖父讲的故事。他说当年打仗,子弹从耳边擦过,像蚊子叫;炮弹落下时,大地震颤,人便如筛糠。战士们冲锋,前头的倒下,后头的踩着尸体继续前进。血浸透了土地,来年草木格外茂盛。祖父说着,眼睛里闪着异样的光,枯瘦的手在空中比划着,仿佛要抓住那逝去的岁月。
而今太平盛世,军队的用处似乎只在救灾和阅兵。电视里常播着战士们抗洪抢险的画面,泥浆满身,仍坚持扛沙袋、堵决口。人们看了,便说"这才是人民子弟兵",说完转头便忘了。待到下一次灾难来临,又重复同样的感动与遗忘。这感动固然真切,遗忘却也彻底。
广场上的仪式结束了,人群渐渐散去。几个孩子跑到旗杆下,仰头望着那高高在上的红旗,忽然有个孩子问道:"为什么要当兵呢?"旁边的母亲一时语塞,支吾着说:"保家卫国呀。"孩子显然不满意这答案,又问:"现在又没有战争。"母亲便有些不耐烦了,拉着孩子的手快步走开。
我独坐在广场的长椅上,看那红旗依旧飘扬。忽见一位老者,穿着旧军装,胸前别满勋章,缓步走向旗杆。他在旗杆下立正,敬了一个标准的军礼,然后保持这个姿势,久久不动。路过的人有的投以好奇的目光,有的则视而不见。老者终于放下手臂,从口袋里掏出一块手帕,擦了擦眼睛,又擤了擤鼻子,这才蹒跚着离去。
夜幕降临,广场上的人更少了。红旗在暮色中变成了暗红色,像一块干涸的血迹。值班的士兵来降旗,小心翼翼地将旗收起,叠得方方正正,抱在怀里走了。
我忽然想起,曾在某本书上读到,古罗马的凯旋仪式上,胜利的将军身后会跟着一个奴隶,不断在他耳边低语:"记住你只是凡人。"而今我们的军队庆祝节日时,可有这样一个声音提醒?
军旗已收,广场空荡。路灯亮起,照着几个匆匆走过的行人。他们低着头,盯着手机屏幕,对刚刚结束的仪式毫无兴趣。或许在他们看来,这节日不过是日历上的一个红字,与己无关。
军队保卫的和平,最终使人们忘记了军队的存在。这不知是军人的悲哀,还是他们的荣耀。

【作者简介】湘潭,本名刘秀华。国企退休职工,诗歌爱好者。2017年开始触网习诗,有大量文学作品见诸于省内外报刊。近年,在【山石榴原创文学】、【西部风微刊】、【诗生活】、【环球国际世界华文日记特刊】、【染香时光】【东极魂微刊】等十几家微信原创平台先后发表诗文。2019.年春,在“百年堂”“东阿制造”第三届迎春笔会征文活动中获得优秀奖。作品被收入《聊城文艺》《印象茌平》《魅力茌平》等选本。诗观:诗来源于生活,美化生活。在生活中,发现美,创造美,以此来陶冶情操,享受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