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自己的书 走自己的路
文|闫忠录
常言道:“王婆卖瓜,自卖自夸。” 这句流传千年的俗语,常被解读为对自我吹嘘的讽刺。然而,我对它却有另一番理解。要探讨其中深意,不妨先问:王婆卖的瓜,是否亲手所种?带着这个疑问,且听我细细道来。
实际上,传说中的王婆并非农妇。据考,她本名王坡,原是西域(今新疆、甘肃一带)的胡瓜(哈密瓜)商人,因避战乱迁居中原,为推销故乡瓜果而卖力吆喝所谓“自夸”,实则是小贩在陌生土地上开拓市场的生存智慧。若以现代视角解读,这句谚语揭示的恰是产品推广的必要性——这和我的写作之路竟有奇妙的共鸣。
年少时,我响应号召参军报国;转业后投身国防建设;退休后则以笔为犁,追逐作家之梦。写作于我,如同耕田种瓜:须经“千辛万苦”的学习耕耘,方有收获的可能。何以用“种瓜”比喻创作?皆因“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这不仅是农耕法则,更是佛家因果哲理的凝练。人至暮年,悦己为先;播种文字,收获心欢。这份耕耘的愉悦,千金难换。
言归正传。我的长篇小说《她们》自2021年出版至今(2025年),已逾四载。作为文学爱好者,我的处女作《兄弟》(20万字)曾由陕西旅游出版社推出,承蒙文友、读者与战友们的厚爱,他们在朋友圈的殷切留言——“望您笔耕不辍,再创佳作”——竟让我惶恐起来。能否再写一部长篇?这问题化作心结,令我辗转难眠,甚至成为负担。
转机出现在老家侄子来西安务工暂住我家时。茶余饭后,他常聊起乡间见闻,尤其一句狂言如惊雷贯耳:“村支书嚣张得很,放话说全村女人都靠他养活!” 此言绝非戏语,实为权力异化的缩影。在偏远山乡,小小村官竟成“土皇帝”,以权为刃划开阶级鸿沟——腐败不止于庙堂,更蛰伏在琐碎的日常肌理中。这声悲鸣令我愤懑,却也在烟火尘世间撞出灵感火花:《她们》的雏形由此诞生。
历经五载伏案疾书,32万字的书稿终在晚年时光里“破茧而出”。若说“王婆卖瓜”是向世界勇敢发声,那么我的写作便是以笔为种,静待因果成熟——既为悦己,亦为记录这人间真实的温度。
一部长篇小说的创作与出版发行,无一不是艰巨的任务,需倾注大量心血。在超过五年的创作历程中,我时而搁笔沉思,时而奋笔疾书;故事线索中断时,我便外出游历寻找灵感,灵感涌现则返回书桌,夜深人静时仍笔耕不辍。这份不懈的努力最终换来了丰硕的果实。小说问世后,我深思熟虑,总结出几点深切体会,正所谓:“王婆种瓜已不易,得瓜更难,售瓜更是难上加难。”
(一)著书之难,堪比登天,但亦非不可企及,关键在于勤思与笃行。身为业余文学爱好者,虽常被人冠以“作家”之名,然“欲戴王冠,必承其重”,若无真才实学,终将难以立足。创作时,需精心挑选体裁,塑造主角需胸怀大局,视野狭隘难以成就佳作。长篇小说需围绕人物故事展开,情节需前后呼应,环环相扣,包含起因、冲突、悬念、斗争及解决之道,终以圆满收尾。因此,长篇小说之创作,人物与故事乃其骨架,语言与细节则为血肉,二者兼备方为上乘之作。
(二)出版之难,在于如何将心血之作呈现于读者面前。当今出版形式多样,纸质书、电子书、微信听书等不一而足。老一辈文人,一生积累丰富经验与深厚学识,常欲以文字记录人生,传承后世。然在选择出版方式时,多倾向于纸质书籍以求长久保存。然正规出版社费用高昂,老者往往因经济考量而犹豫不决,最终或放弃出版。
(三)售书之难,更甚于前两者。书籍出版后,面对堆积如山的书籍,心中虽有万般喜悦,却也需面对销售难题。销售渠道不畅,目标读者难寻,实为一大挑战。记得兄长曾出版《谈古论今话地名》一书,我热心相助,欲在街边书报亭代销。那老者面容慈祥,我却遭其冷言拒绝:“即便免费赠送,吾亦不愿收受。”由此可见,售书之路何其艰难。
如今,我的著作《她们》已顺利面世。货运部的师傅亲自将这批沉甸甸的书籍送至我家,上千册长篇小说《她们》仿佛归巢的鸟儿,安然落户。凝视着这一摞摞《她们》,我的内心激荡难平,喜悦之情溢于言表,只能以傻傻的笑容来回应这份沉甸甸的成就。心底的声音悄悄诉说着那份自豪:“我又出书了!”这份激动持续了几分钟,我才渐渐平复心情,亲手拆开第一包书的外包装,反复端详着《她们》的封面设计——那是一片红艳艳的月色天空,繁星点点,璀璨夺目,高楼大厦错落有致,映衬出祖国现代化建设的繁荣与强盛。
面对如何将书籍推向市场的新挑战,我积极向经验丰富的文友求教。他们慷慨分享了许多售书的策略与思路,有了这些内行人的宝贵指导,我按部就班地行动起来。首先,在微信群里向亲朋好友、战友及文友报喜;其次,邀请朋友圈内的文友、记者及战友举办新书发布会;最后,公布了售书热线。我出版并销售书籍,并非出于盈利的目的,而是希望借此机会让更多人了解我、认识我,知晓在文学的广阔天地里,“半路杀出个程咬金”的趣事。当然,这只是句玩笑,望君莫要当真。我的书籍出版数量有限,能售则售,不能售便赠予有缘人,只要有人阅读,便是我最大的成功,我的目的也就达到了。在此,特别感谢那些购买并阅读长篇小说《她们》的读者们!更感激那些主动承担邮寄费的读者朋友们!
自《她们》发行以来,读者的反馈既不冷淡也不乏味,赞美之声不绝于耳,同时也不乏真诚的建议与意见。令人欣慰的是,读者们普遍认为书中的小瑕疵并不影响整体的成功。我在赞美中保持谦逊,虚心接受文学评论家与读者的宝贵建议。
尤为值得一提的是,我的长篇小说《她们》荣幸地被教育部列为100本优秀书目之一,这份荣誉让我深深感动与自豪!我每日都会抽出时间,重新品读这部心血之作。每当读到那些感人至深的情节与语言时,我自己也会不由自主地笑出声来。例如,喻珠珠对曹黑娃的责骂,“猪婆歪的像你妈一样”,以及她观察公鸡衔蚯蚓给母鸡吃的细腻描写,都生动展现了人物性格与情感变化。书中还巧妙安排了曹黑娃不合情理的梦境,以此推动故事发展,展现了我作为作者的独特匠心。因为每个人在睡梦中都会经历各式各样的梦境,有的奇幻、有的怪异、有的甚至难以启齿。梦,终归是梦,是虚幻的,并非现实生活的真实反映。再如支书王槐利用送曹春月上大学的机会,企图诱骗喻珠珠的情节,也让人深刻体会到人性的复杂与多变。
《她们》以其丰富的故事情节、正反两面的对比描绘以及地道的方言运用,如“哈怂”、“驴毛”、“老不得兴”等,吸引了众多读者的目光。这些富有特色的土话不仅引人入胜,更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感受到浓厚的地域色彩与生活气息,读后难以忘怀。
许多读者在见到我时,都会竖起大拇指称赞道:“写得好!”一位相熟的老师傅更是直言不讳地说:“你送我的书,我看了一遍不过瘾,晚上躺在床上翻来覆去睡不着,就起来看第二遍,直到看累了才沉沉睡去。你的书简直就是我的催眠曲。”邻居在收到《她们》后,也对我赞不绝口:“写得好!我喜欢看书,一有空就拿出来读。真没想到你还会写书,真是太厉害了!”
有一次,我走进秦镇的一家米皮店,看见卖米皮的中年妇女在闲暇之余正专注地阅读着读者文摘。我点了一份米皮带走,在她为我调拌米皮的间隙,随口问她是否喜欢看书。她点头表示肯定,我便顺势说道:“我写了本长篇小说叫《她们》,送给你一本吧。”她笑着接受了。两天后的下午,我顺路给她送书,并在书上签上了我的名字。三个月过去了,当我再次带着女儿去她的店里吃米皮时,她笑着告诉我:“我已经把书看了一遍,写得很好。要想真正看懂,我还得再看第二遍呢。”
综上所述,我的长篇小说《她们》经过时间的洗礼与沉淀,其品质与价值已逐渐显现。书籍的好坏并非由我一人说了算,而是需要读者来评判。读者才是真正的文学大家,他们拥有发言权与话语权。他们的眼光是雪亮的,看待问题的心是公正无私的。对于每部作品,他们都有自己独特的见解与评价方法。文学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作为一名文学爱好者,无论我们是业余的还是专业的,无论我们的名气有多大、才学有多高,我们的写作目的都是一致的——那就是歌颂党、歌颂祖国、歌颂人民,传播正能量、弘扬真善美。在社会主义新时代的道路上,我们将携手并进、砥砺前行,让社会主义新时代的新文化、新思想更加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