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血脉交融
镇龙台的血池沸腾如怒海。
云襄子与唐清羽站在池边,九根青铜柱在他们周围缓缓旋转,铁链碰撞发出沉闷的响声。整个地宫都在震动,碎石不断从顶部掉落。
"按祖父所说..."唐清羽解下脖间的玉佩,"需要龙氏与唐门血脉相融。"
云襄子点头,划破手指将血滴在玉佩上。血液接触玉面的刹那,玉佩突然变得滚烫,表面的纹路亮起血色光芒。唐清羽忍着灼痛,将玉佩投入血池。
"轰"的一声,血池中冲起一道丈余高的血柱。九根铜柱同时发出嗡鸣,铁链绷得笔直。一股古老而强大的气息从池底升起,让所有人心头一颤。
"开始了..."云襄子握住唐清羽的手,"《龙诀》上记载,血脉交融需两人心意相通。"
唐清羽脸上飞起一抹红晕,但眼神坚定。两人十指相扣,同时踏入血池。滚烫的血水瞬间漫过膝盖,奇异的是并未感到灼痛,反而有种血脉相连的温暖。
池底突然浮现出复杂的阵图,与云襄子体内龙脉剑气产生共鸣。他不由自主地开始念诵《龙诀》中的古老咒文,唐清羽则鬼使神差地跟着吟唱起来。两种声音交织,在地宫中回荡。
血水开始旋转,形成一个巨大的漩涡。漩涡中心升起两道光柱,一道金黄如龙,一道赤红似火,分别笼罩住云襄子和唐清羽。光柱中,两人的身影渐渐模糊...
云襄子感觉自己漂浮在无尽的虚空中,眼前闪过无数画面:二十年前龙家堡的熊熊大火...婴儿时的自己被莫天机抱走...年幼的唐清羽在唐门练武...所有画面最终汇聚成一条奔腾的金色长河——那是华夏龙脉的灵识!
"原来如此..."云襄子恍然大悟,"龙脉并非死物,它有灵性,会选择自己的守护者。"
与此同时,唐清羽也看到了自己的幻象:父亲唐笑天与冷擎天密会...父亲暗中调换真正的龙脉图...最后时刻为救龙在天而身中剧毒...她泪流满面,却感到一种释然——父亲确实是英雄。
两道光柱突然交汇,云襄子和唐清羽的身影重新凝实。当他们睁开眼时,发现彼此手心相对悬浮在血池上方,全身笼罩着金红交织的光芒。
血池已经平静,池水变得清澈见底。池底静静躺着一柄三尺长剑,剑身如水晶般透明,内有金红两色流光游动。
"龙吟剑..."云襄子轻声唤道,那剑竟自动飞入他手中。剑入手的一刻,他感到一股浩瀚力量涌入四肢百骸,与体内龙脉剑气完美融合。
唐清羽则发现自己的暗器囊中多了一枚血色玉佩,正是刚才投入池中的那块,但纹路已经改变,形成了一个完整的龙形图案。
地宫震动得更厉害了。远处传来冷千秋的狂笑:"找到你们了!"一道黑影如鬼魅般掠来,正是魔教教主本人!
冷千秋看到血池异象,眼中闪过一丝惊骇,随即又变回狰狞:"没想到你们竟完成了血脉交融...不过正好,省得我费工夫!"
他双手结印,周身黑气翻涌,化作数十条黑色锁链向两人缠来。云襄子挥动龙吟剑,一道金红剑气横扫而出,将黑链尽数斩断。
"没用的!"冷千秋狞笑,"我已得到两部《龙诀》,加上唐门秘钥..."他掏出一块黑色玉牌,"今日必破龙喉封印!"
云襄子感到手中龙吟剑微微震动,似乎在提醒他什么。他心念一动,突然将剑抛给唐清羽:"接剑!"
令人惊讶的是,龙吟剑在唐清羽手中同样运转自如,她挥剑划出一道赤红剑气,逼得冷千秋连退三步。
"怎么可能?"冷千秋难以置信,"龙吟剑只认龙氏血脉..."
云襄子微笑:"现在它也认唐门血脉——因为我们血脉已融!"
两人默契地同时出手,金红剑气交织成网,将冷千秋困在中央。魔教教主怒吼连连,却无法突破这血脉相连的剑阵。
就在胜利在望之际,地宫顶部突然崩塌!数十名锦衣卫从天而降,为首的是个面白无须的中年男子,手持一柄镶金嵌玉的宝剑。
"东厂提督冯保!"唐清羽惊呼。
冯保尖声笑道:"奉皇上口谕,取龙脉之力以延国祚!闲杂人等,格杀勿论!"
锦衣卫们张弓搭箭,箭头上泛着幽蓝光芒——淬了剧毒!冷千秋见状大笑:"好啊!朝廷也来凑热闹!"
三方混战一触即发。云襄子护在唐清羽身前,低声道:"必须阻止他们破坏龙喉封印!"
唐清羽点头,突然从怀中取出紫水晶。水晶在接触到她手中玉佩后,投射出一幅立体地图,显示龙喉封印的确切位置——就在镇龙台正下方!
"云大哥,我有个主意..."唐清羽附耳低语。云襄子听后眼前一亮:"就这么办!"
两人突然分开,云襄子持剑冲向冷千秋,唐清羽则施展唐门轻功掠向冯保。冷千秋见云襄子独自攻来,狞笑着迎上:"找死!"
两人瞬间交手十余招。冷千秋的魔功诡异莫测,但云襄子的龙脉剑气更胜一筹,渐渐占据上风。另一边,唐清羽假意不敌冯保,被逼退到一根铜柱旁。
"就是现在!"云襄子突然大喝一声,龙吟剑光芒大盛。冷千秋本能地后退,正好踏入唐清羽预设的位置。
唐清羽猛地拍向铜柱上的机关,九根铜柱同时射出锁链,将冷千秋牢牢捆住!冯保见状大惊,正要下令放箭,地面突然裂开一道缝隙,数名锦衣卫惨叫着坠入深渊。
"龙喉要开了!"云襄子拉起唐清羽跃向高处。只见地面裂缝越来越大,一股狂暴的能量喷涌而出,所过之处,无论是人是物,尽数化为齑粉!
冷千秋虽被锁链束缚,却狂笑不止:"终于...终于成功了!大明气数将尽!"
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云襄子和唐清羽同时跃向裂缝上空。龙吟剑与血色玉佩相击,迸发出耀眼光芒。两人齐声念诵《龙诀》中的封印咒文,声音如黄钟大吕,响彻地宫。
不可思议的一幕发生了——喷涌的龙喉能量突然转向,如百川归海般涌入龙吟剑中。剑身越来越亮,最后化作一道金光直冲云霄!
地动山摇中,裂缝开始闭合。冷千秋不甘地咆哮着,却被最后一股能量卷入地底。冯保见势不妙,带着残兵败将仓皇逃窜。
当一切平静下来,地宫中只剩下云襄子和唐清羽,以及那把插在地面上的龙吟剑。剑身不再透明,而是变成了古朴的青铜色,唯有剑脊上有一道金红交织的细线。
云襄子拔起剑,感到龙脉的力量已经归于平静。唐清羽靠在他肩头,轻声道:"结束了..."
"不,是刚刚开始。"云襄子望向远方,"龙脉守护者的使命,才刚开始。"
第八章 真相大白
一月后,杭州灵隐寺。
云襄子和唐清羽站在慧明大师的灵塔前,默默上香。自唐家堡一战后,两人在江湖上已声名鹊起,被称为"龙脉双侠"。
"大师,我们完成了您和师父的嘱托。"云襄子轻声道,"龙喉封印已经加固,百年内不会再有人能破坏。"
唐清羽将一束白菊放在塔前:"冷千秋坠入龙喉,尸骨无存。魔教余孽已作鸟兽散。"
微风拂过,塔檐风铃叮咚作响,仿佛回应。两人静立片刻,转身走向寺后的藏经阁。
藏经阁中,一位灰衣老僧正在整理典籍。见二人进来,老僧合十行礼:"两位施主,方丈已等候多时。"
内室中,灵隐寺方丈无尘大师正在研读一部古籍。见二人进来,老和尚放下经卷,示意他们坐下。
"老衲已听说了唐家堡之事。"无尘声音低沉,"你们做得很好,但有些真相,是时候让你们知道了。"
老和尚从袖中取出一封泛黄的信笺,递给云襄子:"这是二十年前,你父亲龙在天留给莫师兄的密信。"
云襄子展开信纸,上面是他父亲熟悉的笔迹:
「天机吾兄:
冷擎天背后另有主谋,此人潜伏朝堂,欲借龙脉之力改天换地。吾与笑天兄已查明线索,指向京城...」
信的内容到此中断,最后几字已被血迹模糊。云襄子心头一震:"父亲是说...当年之事还有幕后黑手?"
无尘点头:"不错。冷擎天虽野心勃勃,但以他的见识,根本不知龙脉奥秘。是有人将《龙诀》的秘密透露给他,又借正邪大战掩盖真相。"
唐清羽若有所思:"所以冷千秋也是被人利用?"
"正是。"无尘叹息,"那人二十年前未能得逞,如今又借冷千秋之手卷土重来。若非你们意外完成血脉交融,恐怕..."
云襄子握紧龙吟剑:"大师可知此人是谁?"
无尘摇头:"老衲只知此人位高权重,且精通玄门术数。二十年前曾以'玄天真人'的名号行走江湖..."
"玄天真人?"唐清羽惊呼,"那不是嘉靖帝宠信的道士陶仲文吗?"
室内一片寂静。云襄子想起《龙诀》中的记载:龙脉之力若被邪术操控,可改一国气运,甚至...
"长生不老。"无尘说出他们心中所想,"陶仲文为嘉靖帝炼丹求长生,若得龙脉之力..."
三人相对骇然。若真如此,那这场风波远未结束。
离开灵隐寺时,夕阳将西湖染成金色。云襄子和唐清羽并肩站在断桥上,各怀心事。
"接下来怎么办?"唐清羽轻声问,"去京城?"
云襄子摇头:"先回青牛观。师父临终前说'孤龙不孤,自有天护',我总觉得还有其他含义。"
唐清羽正要说话,突然眉头一皱,从袖中射出一枚金针。桥下传来一声闷哼,一个黑衣人栽入水中,手中弩箭"啪"地掉在桥上。
"东厂的探子!"唐清羽脸色一变,"他们跟踪我们!"
云襄子拉起她就走:"快离开这里!"
两人刚转身,桥头桥尾已出现数十名锦衣卫,张弓搭箭,寒光森森。一个阴柔的声音从人群中传来:
"龙少侠,唐姑娘,冯公公请二位到京城一叙。"
云襄子冷笑:"好个'请'字!"他拔出龙吟剑,剑身金红细线微微发亮。
唐清羽也取出血色玉佩,低声道:"看来有人不想让我们查下去。"
锦衣卫们渐渐逼近。云襄子突然朗声长笑:"告诉冯保,京城我们自会去,但不是现在!"
说罢,他挥剑斩向湖面,一道剑气激起丈高水墙。趁锦衣卫视线被阻,两人纵身跃入西湖,消失在水雾之中...
当夜,一艘小船悄悄离开杭州,沿运河北上。船头伫立着两个身影,一青一绿,正是云襄子和唐清羽。
"先去青牛观,再赴京城。"云襄子望着满天星斗,"这次,我们要主动出击。"
唐清羽靠在他肩头,轻抚龙吟剑上的金红细线:"孤龙不孤...现在我明白这句话的意思了。"
云襄子握住她的手,两人相视一笑。小船破浪前行,驶向不可知的未来。而在他们身后,西湖的夜空突然划过一道流星,宛如龙形...
---
【作者简介】胡成智,甘肃会宁县人。八十年代开始文学创作,现任都市头条编辑及认证作家。曾在北京鲁迅文学院大专预科班学习,后于作家进修班深造。其中篇小说《金兰走西》荣获全国二十四家文艺单位联办的“春笋杯”文学奖。诗词作品多见于“歆竹苑文学网” 代表作有《故园赋》《群居赋》《觉醒之光》《诚实之罪》《盲途疾行》《文明孤途赋》等。近年出版有《胡成智文集【诗词篇】【小说篇】》三部曲与《胡成智文集【地理篇】》三部曲。
八十年代后期,便长期从事于周易八卦的预测应用,并深入钻研地理风水理论与实践。近三十年,著述了《山地风水辨疏》《平洋要旨》《六十透地龙分金秘旨》等六部地理专集,均收录于《胡成智文集【地理篇】》中。该文集属内部资料,不宜全部公开,部分地理著述正逐渐在网络平台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