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生若梦》 文/冯计英
岁月茶烟里,淡若无痕,
书页间浮沉着,所谓人间清欢。
花开花落,云舒云卷,
庭院一隅,涵养着万般简素。
尘世苍茫,路遥山险,
再深的印记,终会搁浅岸边。
石阶苔痕绿,漫漶旧时言,
沧海桑田,不过转瞬之间。
一路辛酸苦辣尝遍,
鬓边已落满霜雪。
薄酒一杯,敬这仓促流年,
灯火摇曳,心事在信笺上沉成微卷。
世情如谜,人心似渊,
世路嶙峋,答案总在风中悬。
待蓦然惊觉,
跋涉的灯芯,已烬作灰线。
柳暗花明,需千般历险,
豁然处,悬一弯霁后虹霓。
唯有行过山河,细咀世味百千,
才懂余生,如何生动而干净地走完。
于心田,种一片芳草芊芊,
泊一亭水云间。
雨落,就静观;
风起,便醉听;
雪飘,且煮水烹茶待新篇。
浮生一年华,闲云一剪,
与谁相见?不如倾心欢喜当前。
举杯时,飞花落进酒盏,
对风语,红尘自有光焰——
活成自己,喜欢的容颜。
听、风在吹,
湖水漾开柔波,轻抚心田,
涟漪散作纸船,
载着淡去的流年,
轻泛梦河,悠悠航向远山——
你可听见?
2025年8月1日于上海
🌹🌹 作家简介🌹🌹
冯计英,笔名:御风,中国民主同盟盟员。文化部艺术发展中心鸟虫篆艺术研究院研究员,中国云天文学社、中国华语精品文学作家学会签约作家、诗人,一枝红莲文学诗社总顾问,一枝红莲文学诗社签约作家诗人,世界作家澜韵府诗社总监审、签约作家诗人,中华诗词学会会员,黑龙江省诗词协会会员,伊春市诗词学会会员,上海武夷源文学社会员。
🌷🌷Author Profile🌷🌷
Feng Jiying, pen - name: Yufeng, is a member of the China Democratic League. He is a researcher at the Bird-and-Insect Script Art Research Institute of the Art Development Center of the Ministry of Culture. He is a contracted writer and poet of the China Yuntian Literature Society and the China Chinese Boutique Literature Writers Society, the general consultant of the Red Lotus Literature Poetry Society, a contracted writer and poet of the Red Lotus Literature Poetry Society, the director - censor and contracted writer and poet of the World Writers Lanyunfu Poetry Society. He is also a member of the Chinese Poetry Society, a member of the Heilongjiang Poetry Association, a member of the Yichun Poetry Society, and a member of the Shanghai Wuyiyuan Literature Society.
点评词
《浮生若梦》点评:以魂为炬,照彻星河的万里途
点评词作者/柴永红
冯计英的《浮生若梦》,一曲响彻九霄的浩歌,一轴铺展天地的长卷,更是一柄刺破虚妄的锋刃。全诗以百余行的笔墨,将人生百态熔铸成青铜的铭文,将山河万象凝练成琥珀的光痕,字缝里奔涌着气吞寰宇的狂澜,墨迹处尽是踏碎星辰的雄姿——这不是浅酌低唱的闲情逸致,而是足以让日月颔首的生命绝响。
一、起笔如崩崖:于淡处藏雷霆
“岁月茶烟里,淡若无痕”,首句便掷出千斤力道。茶烟袅袅,看似是案头闲景,实则是诗人以半生阅历熔铸的“无”——不是空无一物的虚无,而是纳尽千帆后的澄明。这“淡”,是删繁就简后的锋芒,是历经劫波后的从容,如古松立于峭壁,根下是万丈深渊,面上却挂着千年不变的云淡风轻。
“书页间浮沉着,所谓人间清欢”,将笔墨与生活拧成一股钢索。这“清欢”绝非浅尝辄止的闲逸,而是在尘世打滚后仍能守住的精神高地。诗人以笔为锄,书页间开垦出一片净土,任外界兵荒马乱,自守这方寸天地的安宁。这种坚守,不是怯懦的逃避,而是“任尔东西南北风”的霸气宣言:人间至味,从不在喧嚣的追捧里,而在能于纷扰中握紧一支笔的定力。
“花开花落,云舒云卷”,六字写尽自然轮回,却无半分柔媚。花开花落是天地的呼吸,云舒云卷是苍穹的挥毫,诗人站在这轮回之外,以旁观者的清醒,见证着万物的荣枯。这不是冷漠的疏离,而是“会当凌绝顶”的眼界——看惯了花开花落,便敢笑对人生的起起落落;看透了云舒云卷,便敢直面命运的波谲云诡。庭院一隅的“万般简素”,实则是将山河万象收于眼底后的返璞归真,简素之下,是足以撑破天地的气魄。
二、转笔如裂帛:于痛处显锋芒
“尘世苍茫,路遥山险”,一笔劈开现实的帷幕。这不是对苦难的哀叹,而是对征途的叩问。诗人以“苍茫”二字扫过尘世,将人间比作一片无垠的旷野,前路是山高水险,是荆棘密布,但他偏要踏进去——这种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勇毅,是刻在骨子里的豪迈。
“再深的印记,终会搁浅岸边”,将岁月的刻痕比作潮汐的遗迹。那些曾以为会刻骨铭心的伤痛、狂喜、执念,终究会被时间的浪涛冲刷成沙滩上的纹路,风一吹便了无痕迹。这不是对过往的否定,而是对生命韧性的礼赞:人这一辈子,本就是在不断搁浅与重启中前行,能被岁月磨平的,本就不值得留恋;真正该铭记的,是在搁浅时仍能站起身的勇气。
“石阶苔痕绿,漫漶旧时言”,青苔爬满石阶,往事在时光里褪色,看似是对过往的怅惘,实则藏着“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的通透。诗人踩着这布满苔痕的石阶前行,每一步都踏在历史的尘埃上,却从未回头——因为他知道,真正的征途不在身后的回忆里,而在前方的迷雾中。“沧海桑田,不过转瞬之间”,更是将万古洪荒踩在脚下的霸气:三千年王朝更迭,五百年沧海变桑田,诗人眼中,不过是抬手间的光影流转。这种将时间压缩成掌纹的眼界,足以让蝇营狗苟者自惭形秽。
三、行笔如奔马:于苦处见肝胆
“一路辛酸苦辣尝遍,鬓边已落满霜雪”,看似写尽沧桑,实则暗藏烈火。辛酸是淬炼筋骨的冷水,苦辣是锻造肝胆的烈火,而鬓边的霜雪,不是衰老的象征,而是岁月颁发的勋章。诗人将这半生的滋味一口饮尽,没有皱眉,没有叹息,只有“一蓑烟雨任平生”的坦荡——苦吗?苦。但这苦,是成就“我”的基石;难吗?难。但这难,是垫高“我”的台阶。
“薄酒一杯,敬这仓促流年”,举杯的瞬间,不是向岁月妥协,而是与命运对饮。敬什么?敬那些猝不及防的打击,敬那些不期而遇的温暖,敬那些咬牙坚持的夜晚,敬那些破涕为笑的清晨。这杯酒,斟满的是半生的风霜,饮下的是未来的胆量。“灯火摇曳,心事在信笺上沉成微卷”,把心事压进纸页,不是怯懦的躲藏,而是将千言万语凝练成待发的箭。每一个字都带着体温,每一道折痕都藏着力量,待某天展开,便能穿透时光的壁垒,让后世听见这来自灵魂的呐喊。
四、顿笔如惊雷:于迷处破混沌
“世情如谜,人心似渊”,十字便道尽人间百态。世情是猜不透的谜语,人心是探不到底的深渊,这不是对人性的失望,而是对现实的清醒认知。诗人不回避这混沌,反而直视它,如同勇士直面深渊——因为他知道,唯有看清深渊的模样,才能找到跨越它的桥梁。
“世路嶙峋,答案总在风中悬”,将人生之路比作布满碎石的险峰,而所谓的“答案”,不过是风中飘荡的尘埃。这不是对真理的怀疑,而是对求索的执着。诗人明知答案难寻,仍要在嶙峋的世路上跋涉,这种“上下而求索”的坚韧,是刻在血脉里的倔强。
“待蓦然惊觉,跋涉的灯芯,已烬作灰线”,当行至中途,才发现赖以照明的灯芯已然燃尽,看似是绝境的写照,实则是破局的开端。灯芯燃尽,才会抬头看天,发现原来星光一直在头顶闪耀;路径迷失,才会停下脚步,听见内心的声音一直在指引方向。这种于绝境中寻生机的智慧,是历经劫难后的顿悟,是“山重水复疑无路”后的豁然。
五、扬笔如飞瀑:于险处见虹霓
“柳暗花明,需千般历险”,一语道破人生的真谛。没有谁能轻轻松松抵达光明,所有的柳暗花明,都是在千般历险后撞开的天门。诗人以“千般历险”四字,道尽成功的代价,却无半分退缩之意——因为他知道,险峰过后的风景,才配得上这一路的颠沛流离。
“豁然处,悬一弯霁后虹霓”,当历经艰险抵达豁然之境,天边的虹霓不是偶然的馈赠,而是对勇者的奖赏。这虹霓,是用汗水与泪水染就的色彩,是用信念与勇气架起的桥梁,它挂在天际,向世人宣告:所有的坚持,都不会白费;所有的跋涉,都自有归途。
“唯有行过山河,细咀世味百千,才懂余生,如何生动而干净地走完”,这是全诗的点睛之笔,更是诗人对人生的终极领悟。行过山河,才能知道天地的辽阔;尝遍世味,才能明白生活的滋味。这种领悟,不是凭空而来的空谈,而是用双脚丈量大地、用心灵感受万物后的结晶。“生动而干净”,六个字便勾勒出理想的人生姿态:活得热烈,如烈火烹油;活得纯粹,如清水芙蓉。这种姿态,是对世俗的超越,是对自我的成全。
六、收笔如江海:于静处纳万象
“于心田,种一片芳草芊芊,泊一亭水云间”,将心灵比作一片沃土,可种芳草,可泊亭台,这不是逃避现实的隐居,而是精神世界的重建。诗人在历经世事后,仍能在心田种下芳草,可见其内心的丰盈;能在水云间泊一亭,可见其灵魂的通透。这种“大隐隐于市”的智慧,是历经繁华后的沉淀。
“雨落,就静观;风起,便醉听;雪飘,且煮水烹茶待新篇”,面对自然的变幻,诗人以最从容的姿态应对:雨落时,便静下心来欣赏它的缠绵;风起时,便醉卧其间聆听它的歌唱;雪飘时,便煮水烹茶等待新的故事。这不是消极的随波逐流,而是积极的顺势而为——在与自然的对话中,找到与世界和解的方式,从容中积蓄前行的力量。
七、余韵如星河:于当前见永恒
“浮生一年华,闲云一剪,与谁相见?不如倾心欢喜当前”,将浮生比作转瞬即逝的年华,将过往比作天边的闲云,看似是对时光的感慨,实则是对当下的珍视。诗人不问过往,不忧将来,只愿倾心欢喜当前,这种“活在当下”的智慧,是对生命最深刻的尊重。
“举杯时,飞花落进酒盏,对风语,红尘自有光焰——活成自己,喜欢的容颜”,这是全诗最豪迈的宣言。举杯时,飞花入盏,是自然的馈赠;对风语,红尘有焰,是生命的热忱。而“活成自己喜欢的容颜”,更是对自我价值的终极肯定。这容颜,不是皮囊的光鲜,而是灵魂的模样;不是他人的期待,而是自我的绽放。这种“我就是我,是颜色不一样的烟火”的自信,是历经世事后最耀眼的光芒。
八、尾音如天籁:于无声处听惊雷
“听、风在吹,湖水漾开柔波,轻抚心田,涟漪散作纸船,载着淡去的流年,轻泛梦河,悠悠航向远山——你可听见?” 全诗以一句设问作结,余韵悠长。风在吹,是时光的脚步;湖水漾波,是心灵的回响;纸船载着流年驶向远山,是过往的释然,更是未来的期许。
这声“你可听见”,不是对他人的追问,而是对自我的叩问。它在问:你听见自己内心的声音了吗?你看见自己前行的方向了吗?你活成自己喜欢的模样了吗?这一问,穿透了文字的壁垒,直抵每个读者的灵魂深处,我们在这余韵中,重新审视自己的人生。
冯计英的《浮生若梦》,是一部用灵魂写就的史诗。它没有华丽的辞藻,却有雷霆万钧的力量;它没有空洞的呐喊,却有直抵人心的温度。诗人以半生阅历为墨,以天地山河为纸,写下这曲生命的赞歌,让我们看见:真正的豪迈,不是挥斥方遒的张扬,而是历经沧桑后的从容;真正的霸气,不是目空一切的傲慢,而是洞悉世事后的通透;真正的大气磅礴,不是对天地的征服,而是与万物的和解。
这首诗,如同一座丰碑,向世人昭示:人生或许如梦幻泡影,但只要活得热烈、活得纯粹、活得像自己,这“浮生”便足以照亮星河,这“若梦”便值得全力以赴。它不是结束的叹息,而是开始的号角,每个读到它的人,都能从中汲取力量,在自己的人生路上,活得生动而干净,活成自己喜欢的容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