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山脚下的"焊花"摇篮:鲁泰职校里的钢铁人生》
作者:伍达
泰山余脉蜿蜒至肥城地界时,褪去了主峰的巍峨,多了几分烟火气。就在泰城西部、紧临"安装之乡"肥城的鲁泰职业技术学校里,实训车间常年跳跃着灼目的弧光——那是电焊枪与金属碰撞的火花,也是上千个家庭命运转折的光。作为山东省规模最大的电焊工培训基地,这所扎根泰山脚下的学校不仅在省内声名远播,在全国也颇具影响力,十年间已为社会输送5000余名焊工,他们带着一身技艺走向全国各地的特殊岗位,用焊花点亮了人生。
一、车间里的"钢铁森林"
清晨七点半,2000平方米的实训车间已响起嗡鸣。三排蓝色工位像列阵的士兵,60个独立操作空间里,焊枪的滋滋声此起彼伏。穿藏蓝工装的学员们弓着腰,面罩下的眼睛紧盯熔池,焊条划过钢板的瞬间,橘红色弧光骤然炸开,在他们脸上投下流动的光斑。
车间里的设备透着股"实战味儿"——从电焊机到砂轮,每一台都与工地现场的型号、性能一模一样。"学手艺就得用真家伙,工地上用什么设备、练什么活,咱这儿就一模一样。"50岁的孟校长站在工位旁,声音裹着金属摩擦的杂音。他伸手拾起一根焊废的钢管,内壁的焊道像条扭曲的蛇,"十年前我在北京工地,见过太多焊工因为这'蛇形焊道'砸了饭碗。"
车间尽头的材料架上,不锈钢管、钛合金板、压力容器模拟件以及用于氩弧焊的精密焊材码得整整齐齐,像等待检阅的方阵。"这些都是消耗品,学员一天练8小时,焊条用多少领多少,钢管焊废了就堆去废料区。"孟校长指着墙角小山似的废钢材,"十年下来,这些'废料'能堆满半个操场,但换来了5000个焊工的手艺。"
实训的严苛不止于操作。车间角落的检验区里,第三方检测机构的工程师正用X光机扫描学员的试焊件,屏幕上,焊道的每一处瑕疵都无所遁形。"这和核电站、压力容器厂的检测标准一模一样。"孟校长说,无论是手工焊条电弧焊还是技术要求更高的氩弧焊,学员每周都要接受超声波探伤、射线检测,"焊得好不好,机器说了算,这才算真正掌握到骨子里。"
生活区的平房前,晾衣绳上挂满工装,食堂飘出馒头的麦香。来自甘肃的小伙子王磊刚结束早训,捧着搪瓷碗蹲在台阶上吃面。"来这儿三个月,焊废的钢管比我老家房子还高。"他抹了把嘴,露出憨厚的笑,"老师说我现在的焊道能闯核电工地了,那地方一天挣五百,够我家半年开销。"宿舍门口停着几辆挂着外地牌照的车,四川的、河北的……学员背景各异:有普通焊工来精进手艺的,有从其他行业转行谋出路的,甚至还有大学毕业后放下书本、决心掌握一门硬技术的年轻人。他们都奔着这门"能立足的技术"而来。虽然女焊工的身影在车间里仍属少数,但这方天地向所有心怀梦想、肯吃苦的人敞开着大门。
二、从焊工到校长:一个老兵的执念
孟校长的办公室里,墙上挂着张褪色的老照片:二十岁的青年穿着沾满焊渣的工装,站在天安门广场前,身后是正在建设的高楼骨架。那是1995年,刚从肥城技校毕业的他,带着一把焊枪闯北京的第二年。
"咱肥城是安装之乡,打小就看父辈们焊压力容器。"他摩挲着照片边缘,"可那时候想学真手艺,全靠师傅留一手。我在北京干了20年,从爬脚手架的小焊工做到项目经理,见过太多好苗子因为没地方练手,最后只能转行。"
2015年深秋,他站在泰山脚下这片闲置的厂房前,心里盘着个念头:"社会缺好焊工,年轻人缺好机会,我为啥不搭个桥?"彼时40岁的他,把多年积蓄投进去,刷厂房、买设备、请师傅——请来的三位老师都是实打实的高级技师,鲁泰职校的牌子在鞭炮声里挂了起来。
第一个冬天,只有7个学员。孟校长带着他们在没暖气的车间里练活,自己趴在钢板上示范动作,冻得手指发僵也舍不得烤火——"焊枪就是最好的取暖器"。如今十年过去,当年的7个学员里,有3个成了核电项目的首席焊工,每年带着团队回校捐设备时,总说:"孟哥的焊枪,比泰山还稳。"
三、焊花里的人生转折
实训车间的荣誉墙上,贴着密密麻麻的照片。穿西装的男人搂着妻儿站在新房前,戴安全帽的师傅在风电塔架上比耶,这些笑脸的主人都有个共同点:曾在这里的弧光下,把焊条磨成了钥匙,打开了新生活的门。
来自沂蒙山区的赵庆国,名字在墙上挂了八年。2015年他来校时,兜里揣着凑来的3000块学费,家里还有卧病的老母亲。"三个月练坏了200多根焊条,手上的泡起了又消,消了又起。"孟校长记得,这小伙子总在别人休息时偷偷练,焊枪线把肩膀勒出了红痕。结业时,他顺利拿到电焊工证和压力容器焊接许可证(含氩弧焊操作资质),这两本证书成了"通行证",如今已是上海某造船厂的"金牌焊工",专门用氩弧焊等精密工艺焊接特种船舶的钛合金构件,日薪过千,去年给老家盖了两层小楼。
"我们这儿的学员,九成来自农村。"孟校长翻着毕业名册,"十年5000多人,遍布全国的核电、航天、造船等关键工程。他们寄回的感谢信中,流露最真切的情感往往不是对薪水的惊叹,而是那句朴实的‘现在村里有人喊我赵师傅了’。"
在鲁泰,"扎实做事"不是口号。学员可以按天交学费,学不会随时退费;家境困难的免住宿费,优秀学员还能领焊材补助。孟校长常说:"我教他们焊钢板,更要教他们焊日子——把零散的苦日子,焊成结实的好日子。"
四、永不熄灭的弧光
傍晚时分,实训车间的弧光渐次熄灭,学员们扛着焊枪走向食堂,影子被夕阳拉得很长。孟校长站在车间门口,望着泰山方向的晚霞,那里曾见证他少年时的憧憬,如今正见证着更多人的新生。
车间另一角,高师傅正举着手机拍摄学员练习的场景。作为学校三位高级技师之一,他运营的"焊工小高"抖音号已有百万粉丝。镜头里,不仅仅是普通焊条火花四溅的壮观,更有氩弧焊发出的独特银蓝色弧光以及学员焊出鱼鳞纹般精美焊缝的特写,这些画面总能收获几十万甚至上百万点赞。"好多年轻人看了视频来报名,说原来焊工也能这么酷。"高师傅笑着调试镜头,他的视频成了行业的"活名片",既教从基础焊接到氩弧焊等高级技术的门道,也让更多人看到这门古老手艺在新时代散发的魅力与价值。
十年间,5000束焊花从这里出发,在祖国的大地上绽放。他们中有人焊过"华龙一号"的压力容器,有人参与过港珠澳大桥的管道铺设,更多人在平凡的工地上,用稳定的焊道撑起了家庭的屋檐。如今,20多岁的小伙子也主动来学焊工,这个曾经被视为"苦力活"的职业,正因为高收入、高需求,成为年轻人眼里的"香饽饽"。
"你看那焊道,得熔得深、接得牢才行。"孟校长指着一块学员刚焊好的试板,钢板的接缝处,金属结晶像条细密的锁链,"人生也一样,得有真本事打底,日子才能焊得结实。"
夜色渐浓,实训车间的灯又亮了起来。新一批学员开始了夜训,弧光在黑暗中此起彼伏,像一串串被点燃的星辰。在泰山沉默的注视下,这些跳动的光,正悄悄改写着一个又一个普通人的命运。
2025年8月1日
作者简介
伍达,山东省泰安市市直机关退休干部,生于农村偏远地区,高考改变命运。参加工作42年,十余次调整工作岗位,从事过企业管理、教师、驻村干部、县、市机关综合管理等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