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40章 1973年春节
已逝的时光,总显的过得很快,即便是艰苦的、苦难的,也如白驹过隙,转眼到了春节。
二姐雅洁回家了,三妹雅慧回家了。李衡来到以后二姐是第五次回家了。她回来以后,总是细心的照顾着李衡。她不在家,是妗子每天早起给李衡做饭,把要上山带的干粮也热好。二姐每次回来都是换她照顾李衡,给李衡做饭,洗衣服,问李衡累不累?冷不冷?问寒问暖,无微不至的照顾着李衡。说心里话,李衡愿意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更不愿意麻烦妗子。妗子是个强人,她身体还不太好,整天吃着药。
春节了,机关、单位、工厂、学校都放假,李衡也只能休息几天了。
一天,二姐从李衡的书本里翻出了一张歌片,就是印刷在相纸上的一首歌,歌曲的名字是:“马儿啊,你慢些走!”二姐说:
“李衡,你给我唱唱这一句‘祖国啊,我爱你!’”
李衡心里明白二姐的意思,心里想:二姐,李衡何尝不爱你,那种爱之深、情之切,无与伦比。
可是,李衡说:“二姐,我不会唱。”
李衡想,在自己的处境没有改变以前,不想表露自己的感情,不想给自己爱的人带来任何的痛苦和不幸。虽不知你是否明白,但李衡只能这么做。
除夕夜,舅父、妗子一家团圆,喜乐无比。他们家过午就包好了饺子。晚饭后,地桌上(他们家在摆在地上的饭桌上吃饭,不是东北的习惯在炕上吃饭)摆着瓜子、花糖,东北山上的榛子、松子等(那时贫穷,不像现在这样奢侈),吃着、玩着,高兴的说着各自的开心事,享受着一年剩下的珍贵的时光
李衡出的门外,寒冷使人清醒,抬头看看天上的繁星,找不到属于自己的那一颗,看周圈,家家灯火红艳,听远近处处鞭炮震天,看到、想到家家团圆,不由思绪联翩,迷惘怅然。
雅洁二姐从屋里出来了,说:“李衡,外边怪冷的,怎么在外边站着,想家了?”
李衡说:“想过了,想看看家家挂起的红灯笼,听听鞭炮声。”
雅洁二姐说:“快进屋吧,怪冷的。”
李衡一看雅洁二姐穿的很少,就说:“快进屋吧,你看你穿这么少就出来了,别感冒了。”进的外屋,李衡说:
“二姐,你进里屋陪舅舅、妗子、姊妹、兄弟说话。我想起两句话想记下来。去吧。”
李衡不愿再去打扰舅舅、妗子一家的喜乐团圆,回到东屋,写下了如下的一点东西:
感怀
——1973年除夕夜
除夕夜半,心情惘然。
环顾周圈,红绿灯闪。
鞭炮震天,家家团圆。
想念父母,堂上康安!
舅父母善,待同儿般。
姊妹达理,暖我心田。
一年一度,今又春来。
落身塞外,将近二载。
心怀壮志,云天霄外。
愿在东北,扎根花开。
结出硕果,闪闪光彩。
不遂人意,处处无策。
万里惆怅,千般无奈。
沦落天涯,辗转复回。
得一挚友,达斡尔人。
侠肠义胆,竭力提携。
未能及全,无奈嗟叹!
夜不能寐,心事浩然。
遥视前途,迷雾一团。
太阳未出,迷雾未散。
举目山路,难辨其间。
余志生火,冰消雪融。
甘泉雨露,万物滋生。
水流山青,杨柳拂风。
草长莺鸣,万紫千红。
如此美景,吾在其中。
子时鞭鸣,南柯一梦。
团聚欢乐的日子过得更快,年很快就过去了。三妹回去上班了,舅舅也上班了,雅洁二姐晚走了几天,也回去了。东北的寒假长,只有学校还没有开学。
年过了,总有走亲访友的习俗。李衡想起了朋友,李衡的兄长、师傅,李衡应该去看看他。李衡就搭车去了35。时间已经是过了正月十五以后了。
到了35,李衡找到他家,一看是铁将军把门。李衡就打听他左右的邻居,邻居说:“吴师傅年前全家都去了天津,还没有回来。”
李衡说;“您好!等吴师傅回来,麻烦您告诉他,有一个小李子,叫李衡的,他的徒弟来看望过他。谢谢您!”
师傅的邻居说:“好吧!你放心,我一定转告。”
李衡就往回走,可是觉得有点饿,碰着人李衡就问:“同志,你好!请问,你们这儿有没有食堂。”
那位同志就指着前面说:“有的,就在那个地方。”
李衡走进食堂,问大师傅;“师傅,您好!我是从克一河来这里串门的,正好主人不在家,想看看你们这里还有没有饭吃?”
一位师傅说:“有的,饭开过了,就是有点凉了。”
李衡说:“好吧,将就吧。”心想,自己上山不是天天吃凉的吗。
一块钱给了六个大蒸饺,大概是职工食堂的饭便宜。李衡努力的吃了四个,就觉得挺饱了。可是,还剩了两个怎么办?拿回舅家,两个蒸饺算什么;不要了吧,又觉得可惜,毛泽东时代过来的人,特别是经过“三年灾害”的人,没饿死,能活过来就算命大的。那时毛泽东吃饭都定量,怎么能浪费呢!下定决心,吃了它。李衡就真的就慢慢地吃下去了。
李衡走出了35的职工食堂,走上了公路,有过往的车,李衡招手截了辆车,回了莫托河。那时和现在不一样,那时人实在,只要车上坐得下都停车捎着的。
在车上李衡觉得肚子疼,在储木场下了车,就坚持走到舅、妗子家。舅已经下班回家了,他看李衡很痛苦的样子,痛的脸上都出汗了。舅问李衡:
“李衡,哪儿不舒服?
李衡说:“肚子痛的厉害。吴师傅没在家,全家去天津了。我在35职工食堂1块钱买了6个蒸饺,都吃了,吃的也凉、也多了。”
舅说:“去医院看看吧。”
李衡还说:“应该没事吧。”可是已经疼的受不了了。
李衡醒来的时候,睁眼一看,这是哪里啊?不是舅、妗子家啊?李衡在床上躺着,舅在旁边坐着。李衡想起身,说:
“舅,我……”
舅按住李衡的肩膀,说:“醒了,昨天,你肚子疼,都疼迷糊了。这是医院。”
李衡说:“舅,对不起了!麻烦您了!叫您受累了!”
一会儿,医生过来了,李衡说:“医生,谢谢您,我是怎么回事啊?”
医生说:“你是肠梗阻。你肚子还疼吗?”
李衡说:“不疼了,谢谢了,医生。”
李衡坐起来,欲下地,舅扶着李衡说:
“行吗?”
李衡说:“没事了,舅。我们回家吧。”虽然仍觉得不舒服。
舅父回身问医生:“出院行吗?”
医生说:“来,你躺下,我给你摸摸肚子。”
李衡又躺在了床上,医生在李衡的肚子上摸摸、揉揉、抓抓、摁摁,问道:
“还疼吗?”
李衡说:“不疼了。医生,叫我出院吧。”李衡急着要出院。李衡想舅舅一定是一宿没能休息。
医生说:“肚子里摸不着硬东西了,应该可以出院。回家先吃点稀的。”
舅舅、李衡都说:“谢谢医生。”
谢谢舅父、妗子!谢谢舅父一家。没有舅父一家,这一次,李衡不知怎么样了。李衡从小胃肠就不怎么好,李衡母亲说,她的奶水不好,李衡从小是喂大的,胃肠一直不好,吃饭一直不多。这一次又吃的那么冷、那么多,再加上长期的情绪压抑,几乎没丧了命。李衡连怎么去的医院,连整个治疗过程什么都不知道,李衡一定是疼昏过去了,如果没有舅父和全家的及时救护,后果不知会怎么样?谢谢舅父、妗子!谢谢舅父一家!
李衡又和两个伴一块上山拉原木了。拉了没几天,这一天,车子放的靠里,没有路,山上山下的世界都被皑皑白雪覆盖着。李衡装好车往外拉的时候,走了没几步,右车脚掉到一个小坑里了,就听“咔”地一声,车子不动了。李衡过去一看,车轴又断了。无奈,又把木头扔下,把车脚和车排让两个伴给拉回来。
舅父说什么也不叫李衡干这个活了。李衡叫赵大伯、陈叔叔给舅舅说明这一次的情况,舅舅说:“不叫我外甥干这个活了,他一上山我就担着个心。再说,这个活今年也快到停的时候了。”
舅舅又给我找了一个在储木场扒树皮的活。
五月初,二姐又回来了。凤姐回来没几天,储木场扒树皮的活也全停了下来,李衡又没活干了。
一天早饭后,李衡吃完饭,舅、妗子家女孩子多,不用李衡刷锅洗碗。就回到东屋,拿起一本书,坐在炕沿上看着。等舅和大姐上班、妹妹、弟弟上学都走了,雅洁姐到了东屋,在离李衡一米多远的地方站定,看着李衡。李衡的眼睛仍在书本上,没看她,一会儿,李衡听到她的抽泣声,抬头一看,二姐正在看着李衡抹眼泪。李衡的心也在抽泣,眼里也浸着泪。两个深爱着的人,咫尺之间,泪眼相视,竟无语凝噎;两颗心,咫尺之间,李衡竟把她推得那么远,李衡的痛苦更是难以名状的。李衡不愿让二姐看到自己的眼泪,李衡又低头装作看书。李衡认为自己只能这么做,只能从心里祝愿她幸福。两人都没有说话,雅洁二姐足足站了一个多小时。
“李衡啊————”
李衡抬头看的时候,雅洁二姐悲凄地喊着李衡的名字,擦着眼泪奔出去了。李衡心里明白,二姐的坚持、忍耐、等待已经到了极限;而李衡的二等公民的、艰难苦熬的日子仍不见曙光,使李衡不能表白,李衡不能把自己深爱的人带进苦难的海,李衡只能自己在苦海里挣扎。
李衡知道,二姐去了妗子的屋里。又过了有一个多小时,李衡听到大门响,抬头从窗户看到二姐打开大门到外边去了。李衡走到妗子的屋里,看到妗子的眼睛也红红的,妗子给李衡说:
“李衡啊,你看你二姐!她说,李衡弟弟这么好,这么优秀,也帮不上忙。她心里很难过。”
李衡说:“妗子,您别说了,李衡心里明白。您和舅待我像自己的孩子,姐姐、妹妹、弟弟待我就像亲弟弟、亲哥哥一样,我很感激!我来了给您和舅,还有姐妹添麻烦了。妗子,我现在的处境是没户口、没工作,我也清楚、理解二姐的心情,但我不知道自己以后会怎样生活。我现在这样做,是为她好。您替我告诉二姐吧,我谢她了!我不能给二姐说什么,祝二姐好运,祝二姐幸福!”李衡只能这样说。李衡不想说太明白,是因为李衡不能给她幸福,也不愿在她寻找幸福的路上成为她感情的羁绊。
二姐,漂亮、聪慧,李衡和二姐青梅竹马,李衡求之不得,李衡冲动的来,心里装得就是她。李衡只能压抑着自己的感情,李衡不能一下子改变自己的身份、命运和处境,李衡努力了,不能。李衡真的不知道自己今后会是怎样的生活,李衡不能让自己心爱的人跟自己受苦。所以,李衡不能向二姐表白,也不能向妗子说明白。现在李衡只能从心里祝福青梅竹马的二姐、千里奔赴的为着的二姐幸福。但李衡永久的等着她,等李衡条件好了,李衡一定找她,直到她人有所属。
二姐回去了。临走时,她深情地看着李衡悲戚地说:
“李衡,我回去了。”
我说:“二姐,回去吧,放下该放下的,别耽误工作。”
她的眼睛红红的,滴着泪,走了,走了——
因为年轻,因为爱的冲动,李衡冲动的来。一年多的时间,李衡充分认识了自己,自己的处境、自己的身份,自己不配,自己没有权利追求爱;李衡不能改变自己的处境,这种痛苦和无奈太久了,李衡不能再叫它折磨两个人,让她放下,就折磨自己吧;既然不能给她幸福,就放手让她去追求自己的幸福吧;但李衡心里只有她,李衡等她,直到她有了自己的幸福。
李衡,一个23岁的汉子,人生的黄金阶段,学过雷锋,学雷锋的榜样,一心的想服务祖国和人民。可是,自己一个“右派”崽子,连学雷锋的权力都没有。不能升学、不能工作、不能当兵,甚至连爱国、服务国家的的权利都没有;不能爱自己的心上人,寄人篱下,甚至不能生存。是自己的无能?还是——。可是,自己一直不畏艰辛、励志、奋发向上啊!就因为自己的父亲被扣上了一顶“右派分子”的帽子吗?可是他也是一位忠厚老实,爱国、爱学生,只知勤恳工作,曾被评为“优秀教育工作者”的一心为教育服务的老黄牛啊!
人总得生存啊!五尺汉子,没活干,吃闲饭,这是耻辱啊;自己想学习,心绪不宁,怎么学得不下去,寄人篱下,也不是学习的地方啊;李衡得舅父和我李衡的朋友为李衡得落户都做了工作,说:“还是让继续执行去年的中央的44号文件精神,没有新政策。”落户口不能办、没法办;找事做,要带本地的户口本。
李衡怎么办?
舅父是个木匠,李衡给舅父说:“舅,我给你个尺寸,你给我做个工具材料箱。”我依据大一点的军绿色的帆布挎包(那时大、小一点都是那种颜色、那种样子的挎包)尺寸设计了一个小箱子,五面箱体,里面一个抽屉,抽屉里先设计出万用电表的地方,又隔了10来个小格子,放电子元器件。
李衡从老家来东北的时候,把个人用的万用电表和一些电子元器件还都带着。李衡又跑了一趟哈尔滨,买了一部分易损易坏的元器件。又麻烦舅父在林业局公安局开了一封介绍信,就是一封证明信。原文不记得了,大意是:
介绍信(证明信)
兹介绍(证明)我林业局待业青年李衡自学收音机及电动机修理技术。自愿服务便民,下乡服务,宣传毛泽东思想、党中央声音。
盼各地公安机关给与方便。
龙江省莫托河林业局公安局(盖章)
1973年6月*日
办好了这一切,李衡辞别了舅、妗子一家,同时也给李衡的朋友吴师傅写了一封信,说明了自己的打算,出发了。
李衡感恩于舅父、妗子。舅父忠厚善良、慈爱大度、对李衡关爱有加,待李衡如自己的孩子。妗子慈善贤惠,如慈母一般爱护李衡,身体还不好,李衡拉原木的时候,每天早起为李衡做饭,热好中午带的饭,让李衡吃的热乎,我感恩于舅父母。
大姐有大姐的风范,时常劝慰李衡:“苦难总会过去的,想开些。”总说:弟弟会有出息的。阳历年时节,正是一年最冷时候,零下30多度的天气,大姐和四妹一起接我,帮我拉车、推车,永不忘记。
二姐、李衡两人心有灵犀,你知道李衡是为你而去的。李衡的木讷、糊涂,李衡想你能明白,李衡那时的处境,是怕不能给你幸福。人间有爱,应是大爱,男女之爱,也应是大爱,李衡那时觉得自己不配你,李衡怕不能给你幸福,甚至带来灾难,李衡知道你能明白。但李衡一直没有忘记对你的爱,还有你对李衡的爱,那是青梅竹马的情意,那是刻骨铭心的真爱,永远……。
李衡感恩舅、妗子一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