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河柳
刘超产
毋庸置疑,在四季变幻的水色胜景--渭河的两岸,要数咸阳渭河柳名气最惹人、姿态最亮眼、身份最显赫、精神最富有!
漫步徜徉在渭河两岸,欣赏那一颗颗树干粗壮而扭曲、宛若一位沧桑老者的岸边柳,瞩目那犹如一部部活生生历史画卷的老柳树,凝望那千千万万轻柔似丝的柳条,不由得将人们的思绪一次又一次融入到悠悠岁月的长河之中……
因而,每次望见咸阳渭河轻摇的柳树,心中便会产生诸多联想与敬重感。
作为中国第一帝都,又是十三朝都城的京畿重地,也是西出长安的第一驿站,这里曾经上演了折柳赠别、渭水相送的一幕幕感人画面。
咸阳渭河柳之所以有别于其他地方的柳树,那是因为渭河柳有情有意有滋味,有景有神有画面。还因为在咸阳渭河两岸柳树纵深而悠长的岁月记忆里,有着抹不去的历史情怀、家国情怀、文化情怀、人文情怀、地域情怀和友爱情怀。
众所周知,长势旺盛的柳树,留给人们的外在形象是那曼长披拂的枝条,还有那看上去似乎柔软脆弱的相貌。然而,其“惟尺断而能植”、“虽尺断而逾滋”的无比坚强活力与突破一切困境的坚韧性格,自古以来,给人类带来了闳阔的启迪和无穷的激励。被人们赋予了“蕴千年之精华,集天地之灵气;刚柔相济,以应中和;结根建本,坚守原则;普荫众生,造福群类;不受限制,广泛生长;枝条柔软,情意绵绵;驱除邪恶,载福赐吉”等丰富的哲思寓意和宏远象征,成为出现在古代诗词中最多的树木种别。唐代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李白的《古风其八》:“咸阳二三月,宫柳黄金枝。绿帻谁家子,卖珠轻薄儿,日暮醉酒归,白马骄且驰。意气人所仰,冶游方及时……”贺知章的《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许浑的《咸阳城东楼》:“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胡曾的《咏史诗˙细柳营》:“文帝銮舆劳北征,条侯此地整严兵。辕门不峻将军令,今日争知细柳营。”权德舆的《细柳驿》:“细柳肃军令,条侯信殊伦。棘门乃儿戏,从古多其人。神武今不杀,介夫如搢绅。息驾幸兹地,怀哉悚精神。”……这些赋物入妙,语意温柔,以柳意象,情感丰厚的一首首千古诗行,成为数千年来不同环境背景下人们争相传诵的绝美佳句,更让咸阳渭河柳的威望因诗境而闻名遐迩。
然而,更让人引以自豪的是,千百年来,生长在咸阳渭河两岸的一棵棵、一排排、一片片荫翳蔽日的腴绿杨柳,见证了一个民族的沧海桑田发展史,记录了涛涛渭河的滚滚浪花,丰富了咸阳这座天下第一帝都的历史韵味,拓展了世世代代生于斯、长于斯、创业于斯、奋斗于斯庶民达官的立世视野和踔厉激情……进而组合成了一道道、一幕幕、一年年靓丽的惹人风景。
古时,渭河沿岸的柳丝荡漾,目睹了我们祖先在渭河流域孕育华夏文明、繁荣历史文化、铸就民族精神、推动社会发展的龙姿风采;
早先,渭河周围的茂密垂柳,领略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中央集权国家--秦朝的神宇;
旧日,渭河两岸的葳蕤金柳,曾经清晰地留下了秦汉搏杀的鼓角争鸣之印记;
从前,装扮渭河风景的光润水柳,铭记了咸阳作为十三朝京畿之地的珠玑辉煌;
畴昔,生长在渭河岸边的茂密烟柳,亲历了丝绸之路第一驿站的繁忙与热闹;
过去,咸阳古渡周遭的青青翠柳,一定记得那曾经百舸云集、往来船只把古渡渭河水面挤占的水泄不通、而形成“舳舻蔽水”之壮观的场面;
曾经,倒影在渭河里的绿意杨柳,感悟了咸阳历史的厚重与空间地域的深邃;
往时,渭河岸边的连片弱柳,经历了亲人惜别、友人道别、情人阔别那魂牵梦萦的感人场景;
如今,河边相映成趣的密密麻麻的大小柳树,见证着秦都人民以奋斗为笔,以渭水为墨,书写新时代追逐中国梦更加灿烂美好明天的卓越风采;
……
在几千年人世沧桑岸谷之变的漫长历史进程中,无论是望渭水、登渭桥,还是游咸阳、兵车行;无论是清渭楼晚眺,还是渭河边送别,无论是文人雅士聚集,还是细柳营练兵;无论是凤凰台传说,还是阿房宫故事;无论是晚渡咸阳,还是渭水闲望……渭河岸边垂杨那吐绿发芽,杨柳依依,柳丝摇摆,生机盎然,婀娜多姿,鲜活激情,亭亭玉立,楚楚动人,随风摇曳,婆娑起舞的风采,成为了一种不可或缺的内涵与寓意元素,成为见证咸阳这座帝都历史的一个充满生命活力的植被符号和情感回忆。
就这样,与渭河流水一样,渭河垂柳走过春夏,走过秋冬,走过岁岁年年,在祖祖辈辈的记忆力,见证着帝都咸阳的时光嬗变,讲述着前人的智慧和悠长历史,诠释着生命的坚韧与美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