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培荣
在充实的晚年生活中,“三生有幸”微信小群的“蓝天”“大道”“小溪”三位成员,凭借着共同的文学爱好与深厚的情谊,为彼此的人生增添了一抹别样的色彩。他们的故事,就如同一幅徐徐展开的画卷,生动而温馨。即便他们身居不同城市,但小群却让这份亲情时刻萦绕,弥足珍贵。
“蓝天”之名,寄寓着志存高远的胸襟与旷达处世的豪迈。“时运不齐,命途多舛”的人生确如名字般波澜壮阔,既经高光时刻,也历至暗低谷,心中却始终炽燃着一团信念之火,支撑着跌宕的遭际。岁月流转中,他与失落、愤恨渐渐和解,重新锚定人生的价值与意义。当年在乡镇读高中时,他成绩优异,出类拔萃,先后担任班长、学生会主席、校团委书记,还破格入党,载入校史,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可谓是学生时代的天花板;步入社会后,历任村、镇、县要职到集团公司总裁,职场的起伏沉淀出他通透的眼界与深刻的洞察。其笔下70余万字的长篇小说《六十六年风雨人生路》,道尽奋斗艰辛,章章节节皆是人间烟火与励志拼搏的纪实。该书早已被著名的网文阅读平台“番茄免费小说”存载,阅读量数十万;散文、随笔与时评更显才情底蕴,“今日头条”栏目时常约稿。他能文能武,才情满怀。东隅时分,玄武湖畔时常有他晨练八段锦太极的身影,“其形也,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飘逸如仙风道骨,正是晚岁恬淡生活的写照。“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他暮年立志再著百万字宏篇的构想,尤其令人震撼和感喟。
“大道”的网名,取自“大道至简”,藏着他对剥离浮华、直抵本质的人生通透的崇尚,是历经世事后的顿悟与畅达。他与世无争,仿佛是名利的局外人。为人低调而谦和,谨言慎行,宠辱不惊,坚守为官做人底线,“常存仪礼之容”“每抱怀安之量”,且安己守分。业余时间沉醉对中国传统书法艺术和古典诗词的学习和研究,情有独钟,潜心参悟。其《三片林地》《三只鸡蛋》等散文在市级以上刊物频频呈现,字里行间满是乡土气息与浓郁乡愁,对亲情的描摹尤为动人传神;他心怀宏愿,踏实勤勉,不断精进,日臻迈向书法和文学创作的新境界。作为小群的发起者与群主,这份进取之心总能为蓝天和小溪捧上几回回惊奇。
“小溪”的得名取意崇尚自然的纯净与美好,追求随遇而安、淡泊宁静的逸趣以及对生生不息、千回百转的坚韧不拔精神的坚守。他的人生曲折而多艰:代过课、挖过煤、扒过河、失过业、困过生计。矢志追求,多番拼搏仍未能如愿跳出农门,成了一生难平的遗憾。好在晚年勘破世事,寄情笔墨,吟诗作文,自得其乐。每有新作,总先发在“三生有幸”小群,盼两位晚辈行家品评点拨。大道常劝他“多打磨,缓发表”,这些建议磨砺了他的严谨性,也拉高了创作的门槛;初学古诗词时,大道一句“有白居易遗风”的夸赞,常给他以激励和鞭策。蓝天见了他的文字,也常感叹:“不是科班出身竟能写出如此脍炙人口的作品,实属难得。”正是这桩桩认可,给了他坚持的信心和前行的动力。短短几年间,已在各类媒体和平台发表诗词、散文等文学作品数百首(篇),“希望的田野”“两位班主任”等散文先后获奖,他也陆续加入了中华诗词学会、中国楹联学会、中国散文学会和中国现代作家协会等文学组织,还有幸在市、区级文学组织中兼职。花甲之际仍壮心不已,怀揣念想:有生之年,要向着作协的更高台阶奋进。正如罗曼·罗兰所说:“世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就是在认清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小溪历经生活的磨难,却乐观豁达,崇尚自然,克己利他,特别是对文学创作始终饱含无限热情,这份坚持和执着令人肃然起敬。
小溪的文学梦,早在初中时就扎了根——当年一篇自由命题作文获得满分给了他极大的信心。写的是大集体时代,风雨夜生产队猪群破圈,他作为少年协助找回猪仔,尤其只身闯入阴森坟地寻回小猪的情节,鲜活塑造了热爱集体孤胆小英雄形象。学生时代虽未金榜题名,他却从未停下追梦的步伐:自学、函授了汉语言文学、经济管理等学科知识,并取得文凭。曲折的人生经历,成了他取之不尽的精神富矿。只是论及基本功,许多认知尚显肤浅,若要写出厚重哲思作品,还需夯实学理根基、广集素材、深刻挖掘、精心打磨——这是小溪对创作的感悟和清醒认知,也盼着这条“文学小溪”能汩汩泉涌、细水长流,静静润泽夕岁芳华。
小群的日常,藏着彼此温暖的注脚。蓝天每日清晨的早安祝福;大道适时背诵一首古诗词为诸位问安,365天,日日有声;小溪则雷打不动呈上应景诗文,把平淡日常妆点得有滋有味。一日群里刚更新了消息,蓝天发来了湖边晨练的视频,背景里晨光洒在水面上,他正运气凝神做着舒缓的太极动作;大道则来了首诗仙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诗句:“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的早安问候,小溪则附上一首即兴口占的绝句:“湖光映石城,太极伴余行。最是诗心暖,屏前每共情。”蓝天随即鼓励道:“小溪这首绝句颇有画面感,‘湖光’‘石城’‘太极’渐次呈现,用于清晨的祝福和和情境的描摹也很应景,并能紧扣我们三人之间情谊来抒怀,可见笔力又长进了。不过严格讲‘湖光’‘石城’‘太极’三个意象缺乏内在逻辑勾连,后两句抒情也直白了点。”精彩而独到的点评令小溪受益良多。大道却宽慰道:“脱口应景,格律规范,叙事贴切已经难能可贵了。”大道总夸小溪,小溪说:“其实我这都是瞎琢磨,不像你昨日发的晚清政治家、两朝帝师翁同龢‘每临大事有静气,不信今时无古贤’书法条幅,笔锋里藏着淡定和睿智,真是见字如见人啊!”蓝天,“你们这是互相捧上了......”这种轻松的日常互动和调侃,如清泉润肺,回味悠长。除此他们还常在群里推荐优秀文学作品和名家书画共赏,并分享心得感悟;还不时你出上联,他对下联,搞益智提神互动,烘托小群氛围。节假日里他们还相邀同游,每一段行程都充盈着清风朗日的快意。
清明回乡祭祖归来,三代家人齐聚湖城。春日的阳光透过雕花木窗,在餐桌上洒下斑驳的暖光,清蒸鲥鱼带着鱼鳞的鲜滑在瓷盘中泛着油光,刚出锅的青团裹着艾草的清香,黏住了孩童的指尖。长辈们执杯浅酌,攀谈着田间新抽的麦茬与枝头初绽的海棠,小辈们抢着夹一筷子酱鸭,笑声撞在窗棂上,又随着穿堂风飘向院外。夕阳时分又结伴驱车直奔古堰景区,游赏悬湖的自然风光。湖滨杨柳婆娑、花木争荣、鸥鹭翩翔。极目远眺,波光粼粼,商船隐约,夕阳的余晖,把广阔的水面晕染得金光闪闪,一叶扁舟若隐若现,更加衬托出湖天的浩渺和空灵。三人遂感事抒怀,即兴赋诗,以畅胸臆。
五一长假应蓝天之邀同赴金陵尽欢。老山森林公园的晨雾还没散尽,大家踩着沾露的石阶往上走,松针的清香混着泥土的湿润漫进鼻腔。野炊时支起的铁锅架在青石上,火苗舔着锅底,炖着的鸡汤咕嘟冒泡,香气四溢,浸淫肺腑,顿生意趣。大道即兴铺开宣纸挥毫泼墨,蘸着山间的清风作书,笔尖划过纸面的沙沙声,和着远处溪涧的叮咚,倒比任何韵脚都动听。之后还兴致盎然,搁笔咏诵着千古骈文——《滕王阁序》中的美句:“睢园绿竹,气凌彭泽之樽;邺水朱华,光照临川之笔”“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吟咏给畅游带来了无限的惬意。当他们转道浦口老火车站时,铁轨在夕阳下拉出长长的影子,锈迹斑斑的站牌上,“浦口”二字被岁月磨得发亮。站在朱自清笔下的月台边,望着远处蒸汽机车的剪影,仿佛真能看见那个穿着棉袍的父亲,正蹒跚着穿过铁道,爬上对面的月台,背影在暮色里微微摇晃。
国庆长假又应大道相邀做客古楚胜地,夜幕降临时登上古运河的游船。两岸的灯笼次第亮起,暖黄的光晕映在水面,被船尾的浪涛揉成一片碎金。船行过闸口时,能听见木板撞击的闷响,恍惚间似有千艘漕船从历史深处驶来......大家沉浸在无限的遐想之中,驰骋勾勒南船北马的漕运盛况和运河枢纽的前世今生。临别之际,大道向二位送上精心准备的得意之作——分别用正楷和篆体书写的“三生有幸”横幅,字迹遒劲稳健,入木三分,意涵三生隽永的情缘。蓝天和小溪带着酒意,赞不绝口,欣然而归。
频繁的相邀互动让情谊愈深,也让小群的联结更紧。正如孔子所言:“益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他们三人相互欣赏、相互学习、相互勉励,正是彼此的益友。
这“三生有幸”的缘分,恰似陈年佳酿,在岁月里愈发醇厚。蓝天的豪迈笔力、大道的通透墨韵、小溪的坚韧文心,在方寸屏幕间交织成诗,在山水邀约中晕染成画。无关岁月长短,不问齿序高低,只因一份对文字的赤诚,让三颗心始终紧紧相牵。往后的日子愿他们相知相守,宛若山间清泉、庭前明月,伴着晨钟暮鼓,在时光里静静流淌,温润每一个寻常朝夕。毕竟,能于人海中寻得同频共振的灵魂,以笔墨相酬,以真心相待,本就是生命最珍贵的馈赠——如此幸运,夫复何求?
2025年7月于洪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