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创中心,让我有了回家的感觉
白宝存
编者按:在文创中心的创作队伍中,以白宝存、权郁等为代表的一大批学兵,是一支高素质的创作队伍,诗词歌赋无所不能,散文游记不在话下。在庆典现场,白宝存作为学兵创作群体的代表,讲述学兵战友的创作成果与感悟。

暮色时分,独坐咸阳湖畔,湖水泛着铁锈色的光,仿佛浸透了多名有志者的忧思,远处,游船灯火明灭,恰似史册中未熄的烽燧。
忽然有歌飘来,是那支久唱不衰,一听就让人热血沸腾的《铁道兵志在四方》。歌声豪迈有力,抑扬顿挫,在渐浓的夜色里洇开一片湿漉漉的惆怅。
回想起1970年至1973年的三年间,两万五千八百名学兵跟随铁道兵奋战在襄渝线的历程,就让我们激动万分。我们心里有讲不完的和铁道兵一起打隧道,架桥梁的战斗经历,一起抗险情战塌方生死与共的友情,一起面对困难不畏牺牲勇夺胜利的喜悦。我们有太多的经历想写、想说,想把铁兵精神、三线精神记下来,传承下去。可是,我们的阵地在哪里?

一个偶然的机会,我认识了铁道兵战友网文学创作中心,知道了有一群铁道兵老兵在用心血经营着一个专门为铁道兵树碑立传的文学网站,我的心立即沸腾了。打开网站,我感到那么亲切,读着一个个熟悉的故事,一个个令人热血沸腾的画面场景就立即浮现在我的眼前。我忐忑不安地将第一篇稿件《艰难的岁月》发出去的时候,不但很快被编辑发表,而且得到了不少的点评和鼓励,这就更激发了我的写作热情。不停地写,不停地发,慢慢地,我还知道了铁道兵战友网竟还有那么多的“小机构”分支,有公众号及属下多个单元。作为文字类作品的创作平台——文学创作中心,设有散文部、现代诗、格律诗、美篇、专题活动部,分工精细,各负其责。慢慢的,我认识熟悉了文学创作中心主任郑建平,副主任王林山。认识了翟基生、李汪源、远方、孙映、郑焕清、杨庆华、钟佩君等一大批我所敬慕的大手笔,读他们的文章,看他们的评论,听他们的点拨,真使我受益匪浅。特别是兵网组织的采风活动,在特定的场合讲历史,学知识,增才干,更使人开阔了眼界。有幸参加的《不朽的军魂》的编辑工作,让我从多方面深刻了解了铁道兵这个英雄的团体,这支英雄的部队,也更加深了解了铁道兵战友网写铁兵颂铁兵的深远意义。它不是看起来微不足道,也不是一群不服老的老兵们的爱好,更不是在一起写写画画度晚年的事。而是一个了不起的功绩,一个伟大的传承,是利在当代,功在千秋的伟大事业。
兵网文学创作中心成立了八年,郑建平主任以坚强的毅力,引领者文创中心砥砺前行,她以独有的人格魅力和亲和力团结着、扩大着写作群体,写作者们蘸着心血为铁道兵们树碑立传,志愿者们以严细认真的态度扩大着兵网的影响力,兵网以独树一帜的风格吸引了更多人的关注。有许多学兵战友也都参加到了兵网这个“第二战场”中来,都感觉有了一种归属感,有了回家的感觉。
我有幸自2019年加入兵网,几乎参加了六年来兵网组织的所有重大活动。晚会、诗歌朗诵会、征文。几年来,我在文创中心发表了近百万字的散文、诗歌,有三篇在征文活动中分获一、二、三等奖;二十五万字的文集《长长的隧道》在线装局出版社审校通过,即将出版,有两篇文章分别被西安市党史研究、安康市党史研究文集收录,还有多篇文章在社会上获奖,这一切都应归功于文创中心。它就是一剂粘合剂,把一群志同道合的战士紧紧地团结在一起,给了我们一块符合我们自己青春特征的阵地;它是一块高高的平台,让我们开阔了视野,让我们在这块平台上展现才艺,老有所为。
鲁迅言:"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铁道兵战友网文学创作中心的缩影!

槛外人 2025-8-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