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兄弟同生共死抗日寇》
作者:班京‖诵读:茉莉花香
在中华民族抵御外侮的壮阔画卷中,总有一些名字,因血脉相连的并肩作战而更显厚重。罗长文与罗长维,这对生于海城西柳的投身抗日烽火的英雄兄弟,以青春与热血为笔,在历史的丰碑上刻下了"忠勇"二字,让故乡的土地永远铭记着他们的赤子之心。
九一八事变后,东北大地狼烟四起,日军的铁蹄踏碎了宁静的家园。出身农家的罗长文与罗长维,目睹同胞遭屠戮、山河遭践踏,胸中燃起熊熊怒火。兄长罗长文性情刚毅,自幼便怀"保家卫国"之志,他对弟弟说:"国若破,家何存?咱不能眼睁睁看着鬼子横行!"兄弟二人毅然告别亲人,瞒着年迈的父母,双双加入了当地的抗日义勇军,成为队伍中令人敬佩的"兄弟兵"。
战场之上,兄弟俩总是冲锋在前。罗长文作战勇猛,善用游击战术,多次带领小队奇袭日军哨所,缴获的武器弹药补充了队伍的给养;弟弟罗长维虽年轻,却心思缜密,常乔装成农夫探查敌情,为部队传递关键情报。一次突袭日军粮仓的战斗中,罗长维为掩护战友撤退,左腿中弹仍咬牙拖着重伤的身体炸毁粮仓,火光中,他回头望向兄长的方向,眼中没有恐惧,只有"完成任务"的坚定。而罗长文则在侧翼牵制敌人,见弟弟受伤,他怒吼着冲锋,刀光闪过之处,是对侵略者的刻骨仇恨,更是对弟弟的骨肉情深。
在艰苦的游击战中,兄弟俩始终坚守着"不拿百姓一针一线"的纪律,哪怕饿肚子,也绝不侵扰乡亲。乡亲们感念他们的赤诚,常常冒着风险为部队送粮送药,而罗长文总说:"等把鬼子赶出去,咱加倍还!"这份军民相依的温情,成了烽火岁月里最动人的光。
1933年的一次突围战中,为掩护大部队转移,罗长文与罗长维主动留下阻击日军。面对数倍于己的敌人,他们依托地形奋勇还击,子弹打光了就用刺刀拼,刺刀卷刃了就用石块砸。激战中,罗长文为保护弟弟中弹倒下,弥留之际,他紧紧攥着罗长维的手:"接着打......别让鬼子过去......"罗长维泪如雨下,却未后退半步,他抱着兄长的遗体,高喊着"杀鬼子"冲向敌群,最终与敌人同归于尽。
硝烟散尽,乡亲们在战场上找到了兄弟俩的遗体,他们仍保持着战斗的姿态,紧握的拳头仿佛在诉说着未竟的壮志。如今,家乡的纪念馆里,陈列着他们用过的步枪与磨损的绑腿,泛黄的照片上,两个年轻的面庞眼神明亮,那是对和平的向往,更是对家国的挚爱。
罗长文与罗长维,或许没有惊天动地的伟业,却用最朴素的坚守诠释了"英雄"的含义——他们是儿子,是兄弟,更是危难时刻挺身而出的中国人。他们的故事告诉我们,英雄从不是遥远的符号,而是当国难当头时,每一个敢于挺身而出的普通人。正是无数这样的"小人物",用血肉之躯筑起了民族的长城,让侵略者明白:中华民族,永不屈服!
铭记这对英雄兄弟,便是铭记那份"兄弟同心,其利断金"的团结,那份"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气节。他们的热血,早已融入祖国的山河,化作代代相传的精神火种,提醒着我们:守护和平,不忘来路;传承忠勇,不负英魂。
(班京纪念抗战胜利系列文章之十)
【作者简介】班京,男,汉族,1964年生,辽宁鞍山人,祖籍营口大石桥建一镇,沈阳铁路局退休。鞍山散文学会会员、理事。鞍山谱牒文化研究会会员、研究员。其热爱文学,主张文字应有灵。文章应有魂,文创应有意,文风应有德。代表作有【博爱与春晖】个人传记【妈妈,李素英】个人散文集及诗歌集,擅长现代诗、散文诗、抒情诗,作品多以弘扬正能量,抨击邪恶,宣传红色历史为主,文章特点是不拘一格,真诚接地气,具有极强的知识性与趣味性,文章常见于全国各大文学平台、报纸及报刊,其中【信仰的力量】、【文化的力量】,【团结奋斗】、【迎接党的二十大召开】等多篇文章被有的省、市委党校及大学作为辅助教材,被誉为红色高产诗人和作家以及全国红色文学领军人物。
【主播简介】茉莉花香,原名,王秀梅。来自河南平顶山市,平顶山朗诵社社员,曾获得平顶山市第六届魅力声音奖等奖项,热爱文学,酷爱朗诵,在阅读中遇见更好的自己,用声音抒写人生最美的画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