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八一军旗文/陈永江
八一军旗武装了头脑
枪杆子里出政权
南昌起义呼风唤雨
国民党的根基从梦中惊醒
枪林弹雨诞生了毛委员
革命火炬让蒋介石寝食不安
井冈山会师改编重振旗鼓
黄洋界炮声让敌人鬼哭狼嚎
爬雪山过草地向阳而生
四渡赤水跳出敌人的包围圈
星星之火逐鹿中原
三大战役力挽狂澜
新中国成立让蒋家皇朝溃逃
八一军旗在祖国怀里歌唱
文韬于2025年7月31日
🌹🌹作家简介🌹🌹
陈永江,湖南永州人,大专学历,退伍军人,书画家。中国诗歌学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中国楹联学会会员,青年文学家杂志社理事会理事,中国新时代诗人档案库认证诗人,名篇.金榜头条签约作家、诗人、顾问,经典文学网签约诗人、作家,世界作家澜韵府诗社签约作家、诗人,加拿大海外诗人,历任第四、五、六、七届世界诗盟“加拿大诗歌节”诗歌大赛评委。作品散见于《青年文学家》《中国时代文艺名家代表作典籍》《当代文学大典“华语杯”国际华人文学大赛获奖作品选》《苏菲译·世界诗歌年鉴2021卷》(汉英对照)《文亭》《春晖文苑》《中国新时代诗人作品集第三卷》《世界华人诗歌集》《中国实力派作家大典“经典杯”国际华人文学大赛获奖作品选》等书刊及各大网络平台。
🌹Author Profile🌹🌹
Chen Yongjiang, a native of Yongzhou, Hunan Province, holds a college education. He is a veteran and a calligrapher-painter.
He is a member of the China Poetry Society, the Chinese Poetry Society, and the China Couplet Society, as well as a council member of the Youth Literati Magazine Council. He is a certified poet of the China New Era Poet Archives, a contracted writer, poet and consultant of Mingpian Jinbang Toutiao, a contracted poet and writer of Classic Literature Network, and a contracted writer and poet of the World Writers Lanyunfu Poetry Society. He is also an overseas poet in Canada and has served as a judge for the 4th, 5th, 6th and 7th "Canada Poetry Festival" organized by the World Poetry Alliance.
His works have been published in publications and major online platforms such as Youth Literati, Collection of Representative Works by Famous Writers in China's Era of Literature and Art, Selected Award-winning Works of the "Chinese Cup" International Chinese Literature Competition in the Contemporary Literature Canon, Sophie's Translation·World Poetry Almanac 2021 (Chinese-English bilingual), Wenting, Chunhui Wenyuan, Third Volume of Collections of Poems by Chinese New Era Poets, Collection of World Chinese Poems, and Selected Award-winning Works of the "Classic Cup" International Chinese Literature Competition in the Canon of Chinese Powerful Writers.
点评词之一
《致八一军旗》:一部镌刻在旗帜上的铁血史诗
点评词作者/柴永红
八一军旗,历史的硝烟中第一次舒展褶皱,中国革命的天空便被撕开一道滚烫的裂口。陈永江以退伍军人的骨血为墨,以半个世纪的岁月为笺,将一面旗帜的诞生与成长,写就成一部叩击灵魂的铁血史诗。这首诗没有丝毫的矫情与修饰,字字如枪膛里退出的弹壳,带着硝烟的温度与金属的硬度,历史与现实的交汇点上,炸响震耳欲聋的回响。
一、旗帜为魂:从物理存在到精神图腾的裂变
"八一军旗武装了头脑"——开篇七个字,便将军旗的意义从具象的织物升华为抽象的信仰。这面诞生于南昌城头的旗帜,最初不过是一块染血的红布,却在诗人的笔下完成了惊人的蜕变:它不再是被风扬起的色块,而是能穿透颅骨的思想利刃,将"枪杆子里出政权"的真理,楔进每个革命者的精神骨髓。
诗人对历史细节的选取极具锋芒。"南昌起义呼风唤雨",一个"呼风唤雨",将军事暴动的雷霆之势写得神乎其神——不是简单的武装冲突,而是撬动历史走向的杠杆,"国民党的根基从梦中惊醒"。这里的"惊醒"堪称神来之笔:不是清醒,而是带着梦魇余悸的仓皇,暗示着反动政权从根子里的腐朽与怯懦。
诗人眼中,军旗从来不是静止的符号。它是"枪林弹雨"中淬火的精钢,是"革命火炬"里跳动的烈焰,是"黄洋界炮声"中炸响的惊雷。从南昌到井冈山,从雪山草地到三大战役的战场,这面旗帜始终以动态的姿态存在:它会"向阳而生",在绝境中舒展筋骨;会"逐鹿中原",在乱世中划定乾坤;最终"在祖国怀里歌唱",完成从战斗者到守护者的角色转换。这种动态的叙事,旗帜有了生命的呼吸,成为贯穿中国革命史的精神图腾。
二、历史为脉:以战例为珠串联的铁血长卷
诗歌的叙事结构暗合中国革命的时间轴线,却又跳出线性叙事的桎梏,标志性战例为节点,构建起立体的历史坐标系。每个节点都像一枚烧红的烙铁,读者的记忆里烫下不可磨灭的印记。
"井冈山会师改编重振旗鼓",一句看似平实的叙述,却藏着惊心动魄的历史重量。"重振旗鼓"四个字,写出了革命力量在低谷中的韧性——不是简单的恢复,而是脱胎换骨的重生。紧随其后的"黄洋界炮声让敌人鬼哭狼嚎",则以极具画面感的笔触,将战场的威慑力推向极致。"鬼哭狼嚎"的夸张修辞,非但没有流于俗套,反而精准捕捉了敌人面对革命力量时的心理溃逃,与红军的英勇善战形成鲜明对比。
"爬雪山过草地向阳而生",十个字浓缩了长征的万水千山。诗人避开了对苦难的刻意渲染,转而以"向阳而生"的意象,写出绝境中的希望之光。这种以光明反衬黑暗的笔法,比直接的苦难叙事更具力量——它让我们看见,支撑红军走出绝境的,不仅是肉体的坚韧,更是精神的向阳。紧接着的"四渡赤水跳出敌人的包围圈",则展现了革命领袖的军事智慧。"跳出"二字,写出了摆脱困境的灵动与从容,与敌人的围追堵截形成鲜明反差,暗含着"你打你的,我打我的"的战略自信。
"三大战役力挽狂澜",七个字写尽解放战争的决定性转折。"力挽狂澜"的意象,将战场比作倾覆的狂涛,而人民军队则是中流砥柱,在历史的漩涡中稳住了乾坤。这种宏大的比喻,既贴合战役的历史地位,又彰显了革命力量扭转乾坤的豪迈气概。最终"新中国成立让蒋家皇朝溃逃",以"溃逃"二字给反动政权画上句号,干脆利落,不留余地,尽显胜利者的从容与霸气。
三、诗人为骨:退伍军人的赤子情怀与钢铁意志
作为退伍军人的陈永江,诗歌中注入了独特的军人气质。这种气质不是外露的张扬,而是内敛的坚韧,像藏在枪套里的利刃,平时沉静如水,出鞘时寒光凛冽。
诗歌的语言风格极具军人特色:短句如短枪点射,精准有力;长句如机枪扫射,气势如虹。"枪杆子里出政权"的直白,"星星之火逐鹿中原"的豪迈,"力挽狂澜"的果决,"溃逃"的干脆,都带着军人特有的语言节奏——不绕弯子,不玩虚的,直指核心。这种语言风格,诗歌有了金戈铁马的质感,仿佛能听见字里行间的军号与枪声。
更难得的是诗人将个人情感融入历史叙事的能力。"八一军旗在祖国怀里歌唱",这句诗将旗帜拟人化,赋予它游子归家般的温情。但这种温情并非软弱,而是历经战火后的从容,是胜利者的柔情。作为退伍军人,诗人对军旗的情感是复杂的:既有军人对旗帜的敬畏,又有赤子对母亲的依恋。这种双重情感,诗歌在豪迈之外多了一层温度,形成刚柔相济的艺术张力。
诗人的书画家身份,也为诗歌增添了独特的视觉美感。"呼风唤雨"的壮阔,"鬼哭狼嚎"的狰狞,"向阳而生"的明亮,"逐鹿中原"的苍茫,都像一幅幅色彩鲜明的油画,读者眼前铺展开来。这种视觉化的表达,抽象的历史事件变得可触可感,形成诗中有画的艺术效果。
四、精神为魄:穿越时空的信仰之光
诗歌的真正力量,在于它不仅是对历史的回望,更是对精神的传承。陈永江笔下的八一军旗,早已超越了具体的历史语境,成为一种永恒的精神象征——它代表着敢于斗争的勇气,代表着绝境求生的韧性,代表着为民请命的担当。
"枪杆子里出政权",这句掷地有声的论断,新时代依然振聋发聩。它提醒我们,和平从来不是乞求得来的礼物,而是用实力捍卫的权利。"向阳而生"的信念,今天依然是穿越困境的灯塔——无论是脱贫攻坚的硬仗,还是科技攻关的突围,都需要这种在黑暗中追寻光明的精神。"力挽狂澜"的担当,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更显珍贵——面对复杂的国际局势,中国需要这种扭转乾坤的魄力与智慧。
"八一军旗在祖国怀里歌唱",这句诗为全诗画上了温暖的句号,却又开启了新的叙事。从浴血奋战到守护和平,军旗的使命在变,但精神内核从未改变。这种精神穿越时空,抗洪救灾的堤坝上,抗震抢险的废墟中,抗疫斗争的前线,在边防哨所的风雪里,不断续写着新的传奇。诗人用这句诗告诉我们:军旗的故事,不是尘封的历史,而是正在发生的现实;不是过去的回响,而是未来的序曲。
结语:
《致八一军旗》是一部用诗歌写就的军事史,也是一曲用赤诚谱成的英雄歌。陈永江以退伍军人的深情与书画家的才情,将一面旗帜的前世今生写得荡气回肠。在这首诗里,我们看见的不仅是历史的烽烟,更是精神的传承;不仅是过去的辉煌,更是未来的召唤。它告诉我们:有些旗帜永远不会褪色,有些精神永远不会过时。我们在和平年代仰望八一军旗,看见的不仅是一段滚烫的历史,更是一种澎湃的力量——这种力量,将永远支撑着中国,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
点评词之二
《致八一军旗》:一部在铁血中淬炼的精神史诗
点评词作者/冰荔枝
南昌城头的枪声划破夜空,一面浸染着赤诚与勇气的旗帜便在历史的狂风中猎猎作响。陈永江以退伍军人的筋骨为笔,革命岁月的烽烟为墨,将八一军旗的百年征程写就成一部叩击灵魂的英雄壮歌。这首诗没有丝毫的柔靡与怯懦,字字如钢枪上的寒芒,句句似军号里的锐响,历史与现实的交汇处,迸发出震彻寰宇的力量——那是拼搏者的呐喊,是奋进者的宣言,是中国军人刻在骨血里的豪迈与霸气。
一、旗帜为锋:从思想利刃到信仰图腾的淬火
“八一军旗武装了头脑”——开篇七字,便将军旗的意义从具象的织物升华为穿透精神的利刃。这面诞生于战火的旗帜,从来不是沉默的符号:它是“枪杆子里出政权”的真理载体,将革命的火种播撒进每个觉醒者的灵魂;是南昌城头“呼风唤雨”的雷霆之师,“国民党的根基从梦中惊醒”时,早已注定了旧时代的崩塌。诗人笔下的军旗,是有生命的斗士:它在枪林弹雨中挺直脊梁,雪山草地里踏碎绝境,最终在新中国的阳光下舒展臂膀——这种从“武装头脑”到“守护家国”的蜕变,正是一部中国军人用拼搏写就的成长史。
“惊醒”二字堪称神来之笔。它写的不是敌人的幡然醒悟,而是腐朽政权面对革命力量时的仓皇失措。当军旗在南昌城头升起,旧世界的美梦便碎成了齑粉——这不是偶然的爆发,而是拼搏者对命运的主动叩击:枪声代替沉默,冲锋代替退缩,信念的钢火熔解所有怯懦。诗人以极简的笔触,将一场革命的必然性写得惊心动魄:旗帜所指,便是拼搏的方向;刀锋所向,便是奋进的战场。
二、战史为脉:拼搏为弦奏响的奋进乐章
诗歌的叙事如同一串用战例串起的勋章,每一枚都刻着“拼搏”二字的重量。从井冈山的星火到三大战役的洪流,诗人选取的每个历史节点,都是中国军人与命运死磕的见证,都是“向死而生”的奋进宣言。
“井冈山会师改编重振旗鼓”——“重振旗鼓”四字,藏着多少绝境中的咬牙坚持。那不是简单的队伍集结,而是失败者在血泊中攥紧的拳头:起义受挫后,有人选择沉沦,有人选择逃亡,而真正的革命者却在罗霄山脉重新擦亮枪膛。紧随其后的“黄洋界炮声让敌人鬼哭狼嚎”,更是将拼搏的力量推向极致:红军以不足一个营的兵力抵御敌军四个团的进攻,那声炮响炸碎的不仅是敌人的攻势,更是“弱者必败”的宿命论。诗人用“鬼哭狼嚎”的夸张,写尽了反动派面对拼搏者时的恐惧——他们永远不懂,一群为信仰而战的人,能爆发出怎样撼天动地的力量。
“爬雪山过草地向阳而生”——十个字浓缩了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拼搏。雪山的严寒冻僵了皮肉,却冻不住“向阳”的信念;草地的沼泽吞噬了脚步,却吞不掉“而生”的渴望。诗人避开了对苦难的刻意渲染,转而用“向阳而生”四个字,写出了拼搏者的精神内核:不是被动承受苦难,而是主动向着光明冲锋。这种“向”的姿态,正是奋进者的灵魂——哪怕只剩一口气,也要朝着胜利的方向挪一寸。
“四渡赤水跳出敌人的包围圈”——“跳出”二字里藏着何等的智慧与果敢。当几十万敌军布下天罗地网,红军却以“声东击西”的灵动撕开缺口。这不是侥幸,而是绝境中被逼出来的拼搏:没有路就走出路,被包围就打破包围,灵活机动的战术对抗僵化死板的围剿。诗人笔下的“跳出”,是对“坐以待毙”的彻底否定,是中国军人“狭路相逢勇者胜”的霸气宣言。
“三大战役力挽狂澜”——七个字写尽改天换地的壮阔。辽沈的炮火染红天空,淮海的车轮碾碎防线,平津的硝烟迎来新生,中国军人用三大战役的胜利证明:拼搏者终能扭转乾坤。“力挽狂澜”的意象里,有百万雄师的冲锋,更有每个士兵在战壕里的咬牙坚持——正是无数个体的拼搏,汇聚成了改写历史的洪流。最终“新中国成立让蒋家皇朝溃逃”,一个“溃逃”写尽了腐朽势力在拼搏者面前的不堪一击:他们可以占据城市,可以拥有枪炮,却永远赢不了一群为理想而奋进的人。
三、诗人为骨:退伍军人的赤诚里藏着的拼搏密码
作为退伍军人,陈永江的笔触里自带军人的铁血气质。这种气质不是外露的张扬,而是内敛的坚韧——像枪膛里的子弹,平时沉静如水,射出时便带着撕裂空气的锐不可当。
诗歌的语言节奏堪称“军魂附体”:短句如冲锋枪点射,“枪杆子里出政权”“黄洋界炮声让敌人鬼哭狼嚎”,字字砸在地上能溅起火星;长句如重机枪扫射,“爬雪山过草地向阳而生”“八一军旗在祖国怀里歌唱”,舒展中透着不容置疑的力量。这种节奏的张弛,暗合了军人的呼吸:冲锋时急促如鼓点,坚守时沉稳如泰山——而支撑这一切的,正是刻在骨子里的拼搏本能。
诗人的书画家身份,更让诗歌有了“力透纸背”的质感。“呼风唤雨”的南昌起义,是泼墨般的浓墨重彩;“向阳而生”的长征路,是工笔般的细腻坚韧;“逐鹿中原”的壮阔,是写意般的豪迈挥洒。这些画面感极强的诗句,读者仿佛能看见旗帜在硝烟中舒展的弧度,听见枪炮声里夹杂的呐喊——那是拼搏者用生命写就的诗行,比任何华丽辞藻都更有力量。
“八一军旗在祖国怀里歌唱”——这句诗是全诗的温柔一击,却藏着最硬核的拼搏哲学。从“武装头脑”到“祖国怀里歌唱”,军旗的使命变了,但精神内核从未改变:革命年代,用拼搏打碎旧世界;和平时期,用奋进守护新生活。作为退伍军人,诗人比谁都懂:所谓“歌唱”,不是安逸中的轻吟,而是历经风雨后的从容——就像老兵抚摸伤疤时的微笑,每一道纹路里都藏着“拼过、赢过、不曾退缩过”的骄傲。
四、精神为火:穿越百年的拼搏之光永不熄灭
这首诗的真正力量,在于它不仅是对历史的回望,更是对当下的叩问:没有硝烟的战场,我们是否还能像先辈那样拼搏?答案藏在诗句的字缝里——那面“向阳而生”的军旗,早已将拼搏的基因注入了民族的血脉。
“枪杆子里出政权”的真理,今天依然闪耀:脱贫攻坚的战场上,有“不获全胜决不收兵”的拼搏;科技攻关的隘口前,有“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奋进;边防哨所的风雪里,有“清澈的爱,只为中国”的坚守。这些场景里,我们都能看见八一军旗的影子——不是具体的旗帜,而是那种“敢打必胜”的霸气,那种“向难而行”的勇气。
“星星之火逐鹿中原”的豪迈,在新时代有了新的注解:从“两弹一星”的惊天巨响到“嫦娥探月”的九天揽月,从“蛟龙入海”的深海探秘到“高铁奔驰”的大地飞歌,中国正在用一个个奇迹证明:拼搏者永远年轻,奋进者终会抵达。诗人笔下的“逐鹿中原”,早已超越了战场的范畴——它是每个中国人对“更好”的永恒追求,是一个民族向着复兴的坚定迈步。
结语:
《致八一军旗》是一部用诗行铸就的精神铠甲,它告诉我们:拼搏不是一时的热血,而是融入骨血的习惯;奋进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刻在基因里的本能。陈永江以退伍军人的赤诚,将百年军史浓缩成一面永不褪色的旗帜——那旗帜上写着:敢拼才会赢,奋进方致远。我们在和平年代仰望这面旗帜,看见的不仅是过去的辉煌,更是未来的召唤:像先辈那样去拼搏,像军旗那样去奋进,每个平凡的日子都闪着英雄的光芒。这,便是诗人留给我们的最珍贵的精神遗产——一面永远飘扬在心中的八一军旗,一种永远沸腾在血管里的拼搏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