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走边关》——梦的绽放
文/张兴海
这是一本圆梦的书,一本摄录梦境的书,也是一本描述现实生活的书,一本文图并茂的书,更是一本超越了书本价值的书。

由来已久,这个梦,带有诗意的浪漫,天真的向往。张常良年少时读过的小说中,有一句话,“昆仑山上一棵草”,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记。这是军旅作家王宗元的中篇小说《惠嫂》中的名句,因为昆仑山高危险峻,气候条件恶劣,令人望而生畏。刺痛人心的一句话就是“你不如昆仑山上一棵草”,针对的是那些不能在这里坚守的人。他对这句话刻心铭骨。青藏高原,那巍巍昆仑,茫茫雪域,冰川草地,喇嘛寺庙……,就像迷离的幻景,牵引着他长久的梦。直到退休后脱离了工作的牵绊,他才有了实现这个愿景的可能。
由遐想,夙梦,变成车轮飞转,自驾漫游,冒险穿越……,到回归后的电脑码字,经年累月……
这本绽放梦想的书,现在就摆放在我的面前。

我的第一个感觉是可读性很强,作者并没有故意设置悬念,但是种种意外,如疫情突发,车友难觅,气候影响,遭遇坎坷等等,都令人心急。作者也许没有考虑到读者的兴趣,只是自己一路走来,一直记叙,入境入情,景象更新,自然的带入,在那边关最迷人的地方究竟是什么样子,读者便越来越有迫切的心情。
游记写作的门道在于,即使读者未曾亲临其境,也能通过作者的描绘,感受到自己身临其境的体验。作者下笔,首先要有真切的画面感,写出个人的新颖独到的感受,丰富的地理、历史与文化信息。

作为一个资深编辑,也是有文学专著的作家,张常良的文字功夫是值得称道的。入川途中,他笔下的“蜀道难”所见,丝丝缕缕,清晰生动,我读了很有些感慨。这条路我走了三次,熟悉沿途不少著名景点,他都一一写到了,并描摹得极有韵味。如翠云廊景区,那两行古柏,是最令人震撼的奇观,笔墨细致,描写细腻,状貌、气势、韵致,以及有关典故,都在轻松的叙述描写中表现出来了,很有感染力。再如到了拉萨,在布达拉宫广场,眺望远处的山包和布达拉宫,对于这举世闻名的建筑,从外观上一边观望一边思索,文字朴实无华,自然流畅,细致详尽,并有自己的见解与发现,笔调活泛灵动。并且,作为周至县摄影协会名誉主席,擅长拍摄的他,自然有即兴得来的摄影作品配合,文图谐构,显出强烈的纪实性和现场感。这必然增强了读者的兴趣。

这样的沿途观察思考,要准确、新鲜、有深度的形成文字,构成全书,就要有丰厚的政治、地理、历史、宗教、交通、气候、餐饮等方面的知识贮备和文学功底,自己的发现,感慨,下笔,才有达到以上标准的可能。可喜的是,作者的学识渊博,也尽量在细致的叙述中运用了这些知识,地貌形胜,城街旷野,山光水色,艳阳明月,除了这些自然风光,更有社会人文方面的观察,如风物,关隘、古城、古道、陈房、老柏、大桥、地标、寺院、庙宇等,都一一进入了眼帘。更有各种人,行走者,赶集者,跳舞者,祈祷者,摆摊者,疫情检查工作者……。应当说,这些就是一幅幅社会生活的众生相,就是现时社会的动态图。加之这许多地区许多城市的概况评介,汇集起来,就是厚重的思想文化的分量。因而,我觉得,这本书的价值,是深厚的文化意蕴。
字里行间,明显地流露出作者的感情与情绪。这是一个乐观豁达的人,随和大度的人,也是一个有主见的人。多少意外,多少惊喜,多少怨愤,多少无奈,都在前进路上出乎意料地发生了。作者秉笔直书,毫不保留地发出内心的感触。我注意到,通篇最主要的感情旋律,是作者的心潮澎湃——难以抑制的对边关山河大地的赞美,对民众民族的崇敬,对人与人之间无私关爱的推崇。多次出现的感叹:“祖国伟大,人民幸福,中国真好!”令读者欢欣鼓舞。

前面说过,这本书的价值,超过了带给读者的认知意义,它的书本以外的价值才是更重要的。我以为,万里寻梦,把年少时的向往当目标,其宝贵价值,是一种纯真的心地,纯洁的精神追求。当今社会,物欲横流,金钱至上,不少人急功近利,奉行物质第一,会把这种梦想看成就是虚无缥缈的幻想,谁还会切实地去实现呢?另一点,就是敢于向自己挑战。虽然说作者不是一个年迈之人,但退休的年龄,也算告别了年轻人的行列,自驾远行,单人单车,面对艰难险阻,存在着很大的风险。不得不佩服这种强大的意志力,坚定勇敢的行为。可以说,张常良是一个内心强大,有足够定力的人。还有,书中记录了一件事,行前,周至乡友,曾经在高原戎边的老兵,当过指导员,转业后在周至县民政局任局长的张荣信先生,委托他到了那里后,去昆仑山某处寻找烈士陵园,为安眠在那里的烈士祭奠,并写了祭文,特地带了祭品。在极度恶劣的气候环境中,他完成了老战友的意愿。这个过程,写了2章,感情充沛,心愿虔诚,看得我泪水在眼眶里打转。

张荣信先生是我在初中上学时的同学,只知道他当过兵,并不知道还有这样艰苦卓绝的经历。他对牺牲在那里的战友的深情,让我感动而崇敬。张常良是我密切的朋友,他工作的单位正是我过去工作的地方,所作的事情也基本一样,交往甚久。我自以为对他了解,但读了这本书,才发觉自己太主观了。他是一位有大目标追求而又谦虚谨慎的人。这本书并不是随地行进的记录,而是回来以后在电脑上完成的,行文从容,心态淡定,思索细密,细节充盈。而且,行云流水,文字不俗,也无故作华彩之笔。“士行万里,当刮目相看。”这是我特别的感受。
2025.7.30
张兴海,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西安市群众文艺创作中心艺术指导,周至县文联名誉主席,出版长篇历史小说《圣哲老子》(两种版本)、《风雅三曹建安骨》,纪实文学《死囚车上的采访》《岁月留痕》,随笔集《老子与道》《道家宝鉴》,长篇随笔《造纸》(与朱春雨合作),电视文学剧本《月儿圆了》,另创作有中短篇小说集、散文集、评论集、舞台剧剧本等。其作品曾获柳青文学奖、陕西作协505文学奖、九头鸟文学奖、西安文学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