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魂永驻 情暖夕阳
——记湖北晟泰养老服务有限公司董事长、退役军人王传波
作者: 李永合 江玉萍
在丹江口市的山水之间,有这样一位优秀的退役军人,他的人生轨迹犹如一部热血传奇,从青藏高原的军营到商海的浪潮,再到养老事业的温暖港湾,他以军人的坚毅与担当,为万千银发老人撑起了一片幸福晴空,他就是湖北晟泰养老服务有限公司董事长王传波。
军营淬火 铸就钢铁意志
1984年,年仅十几岁的王传波告别家乡,踏上了海拔4700多米的青藏高原,开启了他的军旅生涯。那里,高寒缺氧,自然环境极其恶劣,狂风像猛兽般呼啸,稀薄的氧气让每一次呼吸都变得艰难,每走一步都仿佛要耗尽全身的力气。但正是在这片被称为“生命禁区”的土地上,王传波经历了艰苦的磨砺,从一个青涩的少年逐渐成长为坚毅的铁血硬汉。
在零下三十度的岗哨上,他身姿挺拔,宛如一棵苍松,无论风雪如何肆虐,他都坚守岗位,目光坚定地注视着远方,为祖国的边疆安全保驾护航。在物资运输的艰难险途中,道路崎岖泥泞,随时可能遭遇山体滑坡和泥石流等自然灾害,他和战友们手挽手,肩并肩,筑起一道坚不可摧的人墙,用生命保障物资的顺利运输 。3年的军旅时光,不仅锻炼了他强壮的体魄,更铸就了他坚强不屈的毅力和吃苦耐劳的精神,军人特有的作风、精神和观念,深深地融入了他的血液,刻进了他的灵魂。
“一日为伍,终身是兵。”退役时老班长的这句叮嘱,成为了王传波一生坚守的信念。回到家乡后,他进入一家电石厂担任供销员,面对全新的领域,他凭借在军营中养成的坚韧不拔的精神,潜心钻研企业管理和供销业务。为了建立自己的供销渠道,他四处奔波,不辞辛劳,一家一家地拜访客户,一次一次地介绍产品,用真诚和专业赢得了客户的信任。
后来,企业停产后,他没有选择安逸,而是勇敢地迎接挑战,组织几个业务骨干,承包了一家企业的生产车间单干。曾经,为了解决一个生产技术难题,他连续两个多月吃住在车间,日夜陪伴着技术人员进行实验、改进。饿了,就随便吃几口泡面;困了,就趴在桌子上打个盹。经过无数次的尝试和失败,他们终于攻克了难题,而王传波却在这段时间里暴瘦了十多斤。在成功攻克技术难题后的一次接待客户的餐桌上,极度疲惫的他竟然在和客户交谈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酣然入眠。他这种扎实的工作态度和不服输的精神,不仅为他赢得了大批客户,也让他的销售范围不断扩大,生产的产品供不应求。而且,他还心怀同行,利用自己的销售渠道,热心地帮助其他同行销售产品,在业内赢得了良好的口碑和众多朋友 。
紧跟时代,勇挑社会责任
“听党话、跟党走”,这不仅仅是一句口号,更是王传波始终践行的行动指南。近40年来,他养成了每天收看《新闻联播》的习惯,通过这个窗口,他密切关注国家政策和社会发展动态,总能敏锐地捕捉到时代的需求,做出正确的决策。
2002年,《南水北调总体规划》出台,王传波意识到,电石、煤炭这样的高耗能产业与丹江口水库周边地区的发展方向不符,继续从事这类产业不仅会对环境造成破坏,也不利于当地的可持续发展。于是,他毅然决然地放弃了已经取得一定成绩的高耗能产业,开始寻求新的发展路径。经过深入的市场调研和分析,他发现当地的商贸行业存在着巨大的发展潜力,于是成立了晟锦商贸。
在经营晟锦商贸的过程中,王传波没有因循守旧,而是大胆创新,摒弃了传统的自主进货、层层加价的销售模式,建立了公司垫资铺货、网点统一定价销售的新营销模式。这种模式不仅降低了商品的价格,让消费者能够买到更实惠的商品,还提高了销售效率,增强了公司的市场竞争力。在他的努力下,公司迅速占领了丹江口及周边地区的大部分市场,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
随着时间的推移,王传波在商海的打拼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财富,但他并没有满足于个人的成功,而是始终心系社会,关注着社会的发展和民生需求。党的十八大提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大力发展老龄服务事业和产业”,鼓励民营资本参与养老服务。王传波了解到这一政策后,内心深处涌起一股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他毅然决定投身养老事业,为社会养老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倾心养老,温暖暮年时光
2014年,丹江口市首家社会养老机构——晟泰武当养老院正式成立。从选址、建设到人员招聘和培训,每一个环节王传波都亲力亲为,精心筹备。他深知,养老院是老人们安度晚年的地方,必须要让他们在这里感受到家的温暖和舒适。
走进晟泰武当养老院,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墙上“信念坚定、意志坚毅、循序渐进、水滴石穿”十六个醒目的大字,这是王传波究其半生总结出来的人生箴言,也是他对养老院全体员工的要求。在他的带领下,养老院的每一位员工都将老人的需求放在首位,用真心、爱心和耐心为老人们提供优质的服务。
养老院的居住环境温馨舒适,每一间房间都配备了齐全的生活设施,从舒适的床铺、桌椅到液晶电视、空调、暖气,一应俱全,还安装了呼叫系统,确保老人们在遇到紧急情况时能够及时得到帮助。房间内的独立卫生间和洗浴设施也充分考虑到了老人的需求,安全扶手、防滑地砖等细节设计,为老人的日常生活提供了保障 。
为了满足老人们的医疗需求,养老院设立了卫生室,配备了专职医生和护士,为老人提供基本的医疗护理服务。同时,养老院还与市内的多家医疗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定期邀请专家前来坐诊、查房,为老人提供专业的医疗诊断和治疗方案。这种“医养结合”的模式,让老人们在养老院就能享受到便捷、高效的医疗服务,大大提高了他们的生活质量 。
除了生活照料和医疗护理,王传波还非常注重老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养老院配备了各种娱乐设施,如健身房、棋牌室、阅览室、娱乐活动室等,丰富了老人的闲暇时光。此外,养老院还开设了各种兴趣班,如书法、绘画、唱歌、舞蹈等,让老人们能够在晚年继续学习和成长,发掘自己的兴趣爱好,实现自我价值 。
在王传波的用心经营下,晟泰武当养老院近十年来为1200余人次的老人和残疾人提供了优质的养老服务,为困难家庭、特困人员优惠服务费用达32万余元。同时,养老院还培养了一支40人的优秀专业护理团队,他们经过严格的专业培训,具备扎实的护理技能和良好的职业道德,多次在省、市养老护理技能大赛中获得名次,赢得了老人和家属的高度信任和赞扬 。
社区食堂,传递幸福“食”光
2023年3月,王传波又在丹江口市连开了3个社区幸福食堂,这是他为解决社区居民尤其是老龄群众吃饭难问题而做出的又一重要举措。
幸福食堂按照标准化运营管理,从食材采购到菜品制作,每一个环节都严格把关。所有菜品进货都有详细的台账,肉蛋禽类等食材都可以溯源,确保食材的安全和新鲜。菜品出菜后都要进行48小时留样,以备在出现食品安全问题时能够及时追溯和处理 。
在菜品的选择上,幸福食堂充分考虑了老年人的饮食需求和口味偏好,提供的菜品荤素搭配、营养均衡,既有软烂可口的炖菜、蒸菜,也有清淡易消化的汤品和粥类。而且,食堂的菜品每天都不重样,让老人们能够品尝到不同的美食 。
为了让更多的居民能够享受到实惠的餐饮服务,幸福食堂实行了“政府补一点、个人出一点、企业让一点”的可持续运营机制。在价格方面,60岁以下的人群每餐收费13元,60岁到69岁的老人每餐10元,70岁到79岁的老人更加优惠,退役军人也可享受10元的标准餐。这样的定价政策受到了社区群众和退役军人的广泛欢迎,大家纷纷表示,幸福食堂的饭菜不仅价格便宜,而且味道好、卫生干净,让他们吃得放心、舒心 。
走进幸福食堂,干净整洁的餐台上,刚出锅的各种馅料的包子热气腾腾,散发着诱人的香气;荤素搭配、色香味俱全的美食摆满了餐桌,让人看了就食欲大增。老人们围坐在一起,一边品尝着美味的饭菜,一边分享着生活中的点滴趣事,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
如今,幸福食堂已有会员1000余人,平均每天就餐人员达三千之众。这里不仅是一个就餐的地方,更是一个社区居民交流互动的平台,增进了邻里之间的感情,营造了和谐温馨的社区氛围 。
战友情深,延续军旅情谊
时间在变,身份在变,但王传波心中的军魂始终未变。退役40年来,他始终牢记战友之间的情谊,坚持帮助身边有困难的战友。洪俊生是王传波同乡同届同入青藏的老兵,他曾在藏北高原的那曲、海拔5000多米的唐古拉、昆仑山口以及可可西里等艰苦地区坚守岗位。1997年8月,洪俊生作为总后输油管线团近2千多军人中唯一一名在青藏高原连续工作超过15年、坚守高原长达21年的少校教导员,被总后青藏兵站部授予二等功 。
然而,退役回到丹江后,洪俊生由于离开了熟悉的部队环境,再加上疾病缠身,一时难以适应,情绪非常低落。王传波得知情况后,经常主动去他家看望他,陪他聊天,一起回忆在高原的峥嵘岁月,分享军营中的趣事和感动瞬间。王传波鼓励他要积极面对生活,保持乐观的心态,养好身体 。
在洪俊生逐渐适应家乡的生活环境,身体慢慢好转后,王传波邀请他加入到自己的养老事业中来,一起为身边的老人们服务。洪俊生欣然答应,他觉得能够在这个新的领域继续发挥自己的价值,为社会做出贡献,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在养老院里,洪俊生和王传波并肩作战,他们将军人的严谨作风和奉献精神融入到养老服务中,用心关爱每一位老人,为他们的晚年生活增添温暖和色彩 。目前他亲密战友张全新从岗位上退休下来之后也毅然加入他们团队行列。
从军营硬汉到养老事业的“暖心人”,王传波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退役军人的责任与担当。他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誓言,深深地融入到滚烫的血脉里,用钢铁般的意志筑牢养老阵地,用柔情守护最美夕阳。他就像丹江口的水,看似平静,却蕴含着无穷的力量,滋养着一方百姓的幸福生活。这样的退役军人,值得我们致以最崇高的敬意和深深的点赞 。
夸夸咱武当晟泰养老院
武当晟泰养老院
党的政策来体现
体贴微笑显服务
动人事迹处处见
领头奠基王传波
政府决策细琢磨
银齡群体减负担
做出样子不多说
二等功臣洪俊生
青春时光交军营
高原归来不褪色
心系老人把孝敬
亮鸣院长是模范
事无大小都不烦
吃喝拉撒里外忙
样样工作带头干
现任院长张新全
坚守青藏第一线
退役退休不褪志
发挥余热养老院
院长就是管理员
里里外外全都管
大到添制餐桌椅
小到桌上一勺盐
承上启下属班长
叔叔阿姨挂嘴边
思想工作全到位
全院上下尽开颜
日夜倒班护理员
脏活累活冲在前
工作不分内与外
院民个个把她赞
不要小看卫生员
防疫治病繃紧弦
大家健康心中挂
救死扶伤抢时间
最不能忘是炊事员
饭香菜美手艺献
萝卜白菜经他手
也能配出营养餐
国家养老大发展
多元体系出方案
服务水平再提高
机构设施更完善
李永合简介:
河南南阳人,1986年11月入伍,在高原部队从军20余载,部队团职干部自主择业。曾担任《西部发展报》驻青海记者站站长。在部队期间先后荣立三等功3次,获评优秀党员20余次。出版报告文学《天路军魂》、散文专辑《心贴青藏线》,部分作品入选《中国散文大全》《中国当代作家作品集》《中国好作品》等选集。在繁忙工作之余,采写各类文学与新闻稿件600余篇(幅),累计约50万字,被多家报刊电台聘为特邀通讯员。现居住杭州,现任中国散文作家协会会员、杭州余杭区作家协会理事、杭州兵之初公益导师,始终以笔为犁,耕耘于红色文化传播与军旅题材创作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