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中国抗日战争胜利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八十周年之:论峰峰抗战的三大特点
张培良 (一)前言
峰峰地区地处冀、豫、晋三省交界处,自宋以来,就一直是我国陶瓷工业的重镇,清末以来更成为我国煤炭生产的重镇。抗日战争期间,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战略经济地位,成为了日伪与八路军争夺的中心地带,也是国民党军渗透的重点地区,由此形成了错综复杂的抗战形态。在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回顾、总结峰峰地区的抗战特点,不仅使我们加深对战争和历史的理解,也对未来应对新的社会变革具有重要的教育和启示意义。
1937年“七七事变”后,日军沿平汉线南下,于10月18日侵占磁县城,12月20日日军侵占彭城,从此峰峰地区成为沦陷区,直到1945年9月2日,日军从峰峰地区最后一个据点一一峰峰煤矿潜逃,峰峰地区全面获得解放,日军前后共在峰峰地区盘据7年9个月零12天。在此期间,以鼓山、元宝山、老槐山为界,以东包括峰峰煤矿、临水、大社、新坡,为日军“严密控制区”,这里炮楼林立,封锁沟交织,日军建立了伪政权,颁发“良民证”,对百姓实行“联坐法”的血腥统治,全面进行“奴化”教育。鼓山、元宝山、老槐山以西,到界城、彭城、三河底、义井、胡村、下拔剑至和村一线,是日军“准控制区”,这里有一条南至观台、北至武安的封锁沟,沿沟设有多座炮楼,是日军对西部抗日根据地进行军事、经济封锁的前沿阵地。在封锁沟以西,包括宿凤、山底、王看,是日军的“半控制区”,日军常常派兵进行“清剿”、“扫荡”,成为日军与抗日根据地之间互相争夺的“拉锯地带”。再往西为抗日根据地。
由于日军在峰峰地区占领方式的不同,由此形成了三个不同方式的抗日斗争特点,即:在“严密控制区”,以地下军民抗日为主;在“准控制区”,以八路军、游击小组对敌袭扰为主;在“半控制区”,以区干队、民兵山地游击战为主。
作者简介:张培良,中共党员,研究生学历,邯郸市峰峰矿区人。现任中国红色文化研究会理事、中国红色文化研究会太行精神专业委员会主任、邯郸市作家协会荣誉主席、河北省民商事调解工作委员会峰峰调解中心主任等职。电话:15733036296,15703104898
制作:国际诗人杂志编委,都市头条编辑刘海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