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南行之首站:
兰州的烟火和壮观
文/雷小萍(甘肃)
在荣的邀请下,我有幸与顺子、娟子夫妻俩同行,开启了甘南自驾游之旅。
顺子驾驶着装满人和行囊的越野车,开往首站——兰州。带着愉悦与期待,我们上午不到十点出发,下午五点多钟抵达兰州市。
兰州仿佛寸土寸金。娟子在网上预定的酒店不仅没有停车位,房间还没有窗户,我们只好放弃,重新寻找。两个多小时后,终于在木塔巷落脚。这里地处繁华,且离中山桥很近。放下行李时已过八点,顺着酒店前台指引的方向,我们先到大众巷寻觅美食。
不愧是省会,花灯下的街道上,除了摩肩接踵的行人,更有目不暇接的小商品与大店面,应有尽有。只要有需求、荷包够鼓,尽可在此潇洒——不过这也只是兰州夜市的一隅,倒让我们想起了西安的回民街。这里的美食早已不只是食物,更散发着饮食文化与经营智慧。我们眼大肚子小,最终在一家店里点了特色凉皮、灰豆汤,顺子还点了牛奶鸡蛋醪糟,座位也是眼尖手快才占到的。走出店门,我们挤在街道中间的小吃车旁东瞅西看,我买了一份“油糊卷”,不管荣需不需要,硬塞给她几块;找到娟子时,她手里也提着纸袋,打开让我们尝尝袖珍版油糕,几人又互相往嘴里塞了些吃食。没来得及细看另一边,一来是太过拥挤、肚子已饱,二来这里十点左右就要收摊,更重要的是,我们一心想去中山桥。
钻空子走到大众巷口,往中山桥方向的路已一片拥堵。我们随着人流往前挪,很快就到了桥边。为避开拥挤,我们选择走河边——岸边的烧烤摊连成一片,成了黄河夜景的另一道风景。“好凉快!”四人异口同声。在河边悠然漫步,稍稍缓解了开车与坐车的疲劳。浅水滩上,嬉戏的人群密密匝匝,游轮不时鸣笛驶过。即便人多,也挡不住人们奔向这里的热情。找到上行的台阶来到桥头,中山桥在暮色中更显雄浑,人们排着队在桥前留影,无论暮色是否适合拍照,都要留下一张纪念。
“坐游轮吗?”娟子问。
“坐吧,来了不坐怪遗憾的。”我说。
沿着中山桥走到游船售票点时,已近十点半。买好票排队登船,说不懊恼是假的——队伍像长龙般蜿蜒,却也没得选。就这样排了一个小时,终于登上游轮。我们走上二层甲板,却被迫分散开来。坐在藤椅上,随着一声长鸣,游轮载着我们开始了三十五分钟的黄河夜游。岸边的灯光洒在河面上,河水泛着柔和的光,白塔公园的轮廓、中山桥伟岸的身影清晰可见,桥上的灯带闪烁着与漓江截然不同的靓丽色彩。起身站在船尾,才看清浑浊的黄河水翻涌着滚滚浪涛,气势汹汹地奔涌而去,若不是夜幕遮掩,那份惊心动魄想必更甚。我和荣商量着,第二天一早再来这里。望着滚滚东去的浪涛,我久久不愿移开目光,忽然想起伟人畅游长江的魄力——或许,正是这份气势与胸襟的相契,才让强者的力量在此碰撞交融吧。
一个多小时的等待换来了半小时的黄河夜游,虽难说划算,却也无法用得失衡量。只是辛苦司机顺子,回到酒店时已近凌晨一点。
第二天一早,我和荣溜达到中山桥。此时桥上一侧因清扫无法通行,我们便站在另一侧,享受着清晨短暂的清净。望着桥下相对平静却依旧气势磅礴的黄河,浑浊的河水仿佛诉说着此地的气候;偶有船只披着晨光驶过,船身一角在朝阳下熠熠生辉;河面上方,鸟儿腾空而起,迎着朝阳展翅高飞,姿态有力而从容——这是黄河赋予它的性格吗?不过十多分钟,桥上的人渐渐多了,我们也急着赶路,便起身离开。回望中山桥,它一如二十多年前那般朱颜未改,不知迎来送往了多少仰慕者。
黄河对兰州儿女的滋养可想而知。它哺育了岸边的世代子民,而当地人开阔直爽的性格,正是大西北人的写照——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大抵如此。大美兰州,能依偎在黄河母亲的怀抱中,得到最丰厚的馈赠,何其幸运,又何其骄傲。
我们终究离开了兰州,唯独将中山桥的模样,深深刻在了心头。
雷小萍,甘肃省西峰区,小学语文中级教师。中国西部散文学会会员、庆阳市作协会员;《作家摇篮》签约者、庆城县作协会员、大荔县作协会员。从教二十多载,平日喜欢读书写写东西,作品散见于《西部散文》《作家摇篮》《庆阳教育》等杂志及一些公众平台。

